
住房環境事關千家萬戶的生活,是市民安居樂業的基本保障,而老舊小區改造更是涉及無數居民的福祉。自湖北省政府實施《湖北省疫后重振補短板強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來,隨州市曾都區結合地方特色,以改善居民住房環境為宗旨,采取示范引路,逐步鋪開的改造模式,穩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財苑小區便是曾都區2021年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實施改造的老舊小區之一,該小區位于隨州市曾都區北郊街道桃園社區,過去,小區內道路破損,停車位缺失,活動場地受限,照明不足,地下雨污水管道合流,監控安防設施不足...這些問題一直是給該小區居民造成困擾的“煩心事”。如今,財苑小區經過改造提升,曾經的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小區各項功能、設施提檔升級,居民居住環境條件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堅持多元化參與,實現協同創造
面對財苑小區居民愈來愈強烈的改造愿望,隨州市曾都區按照“市統籌、區負責”的原則,隨州市市級相關負責人定點包聯,隨州市曾都區住建局負責實施,街道負責宣傳動員,社區負責意見征集,居民自發提案監督,形成了市、區、街道、社區、小區五級改造組織網絡。
財苑小區改造充分聽取民意,前期設計下足功夫,以“科學實用、居民滿意”為改造目標,一區一案,因地制宜,改民之所需。改造前,各社區摸排了涉改小區的基礎數據、資源配置、改造意愿,組織居民代表召開意見征求會,收集整理為“菜單”,并融入設計方案,確保改造內容符合小區實際,滿足群眾需求。改造中,居民現場參與監督,公布意見反饋郵箱,暢通居民反饋渠道。改造后,各社區組織開展了居民滿意度測評,將居民滿意度納入考核指標,項目竣工階段邀請居民參與驗收評價,實現效果共評。
施工設計意見征集會
堅持系統化布局,打造完整社區
為了統籌城市空間布局,隨州市曾都區住建局將財苑小區紅線外道路改造與小區內部基礎提升相結合,以路網連接片區,以規模促效益,形成改造一個、更新一片、連片成區、帶動全局的城市更新局面。
針對財苑小區排水難、停車難、消防難等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隨州市曾都區住建局結合“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按照兜住基礎、擴大完善和做優提升的思路,把滿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作為改造的兜底內容,重點拆除違建、改造地下污水管網、改建供水供電供氣設施、增設照明、安防等;把滿足居民便利需要和改善生活需求作為改造的著力點,與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相結合,加強環境整治和配套設施改造建設;堅持把優質服務供給和生活品質提升作為改造的示范牽引,實行內外環境同步打造、軟硬設施同步建設、地上地下同步實施。
值得一提的是,隨州市曾都區住建局結合了當地炎帝神農文化、編鐘文化的基礎上,有機融合紅色文化、弘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炎帝故里、古樂之鄉的城市記憶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讓濃濃鄉愁連綿不絕。
堅持立體式打造,實現內外雙修
如今,那些困擾群眾的“煩心事”解決了,整潔、優美的生活環境逐步顯現。
小區停車位
提升群眾的生活品質,是老舊小區改造的核心,財苑小區新建了雨水管、污水管、化糞池和接戶管,實現雨污分流,共計改造845米雨水管網、110米污水管網,疏通化糞池,打通地下城市“血管”,針對消防安全存隱患、臟亂差、上樓難、停車難等問題,隨州市曾都區住建局以“硬設施+軟環境”一體化推進,補齊基礎設施,完善適老、適幼、便民、智慧化等公共服務。
此外,該小區完成了路面刷黑5700平方米,共增設停車位70個,并通過修剪綠化、增加慢行設施、設置垃圾分類回收點等方式,為居民創建了可供散步休憩的口袋公園,共修復綠化7000平方米,增加人行步道700平方米,設置大型垃圾分類回收點一處,持續改善小區地面環境。新建了電信管群和入戶管、新建了照明路燈、安防監控,修復了立面、加裝了電梯,共新建弱電管線300米,安防設施4套,照明設施15套。
小區電梯
同時,該小區居民自籌資金213萬元,加裝電梯6部,安裝門禁6部,通過立體式打造小區環境,全面提升小區居民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小區改造后俯瞰圖
隨州市曾都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會繼續加強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推進力度,同時,讓群眾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監督,多方促力,確保將這項民生工程做好做實,做到改造前問需于民,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真正彰顯“共同締造”的理念精神。(編輯朱正學、通訊員張璐、吳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