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走進黃石陽新縣白沙鎮楓樹下村,干凈平坦的環村路、排列整齊的路燈、干凈整潔的農家庭院、豐富完善的健身設施……宛如步入一幅“富春山居圖”。
整治環境
楓樹下村“兩委”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推行“黨建+田園”模式,積極打造“美麗楓樹下”樣板,助推鄉村振興。2020年6月,楓樹下村喜摘“黃石市紅旗型黨支部”獎牌,2021年3月,再度榮獲“黃石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人心齊,鄉村美。漫步楓樹下村村頭巷尾、農家庭院,處處顯露著凈與美。
在村民活動廣場,百姓大舞臺旁邊公開欄中“黨建引領鄉村人居環境黨員干部和保潔員責任路段”紅色標牌格外醒目。
去年以來,該村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按照“掃干凈、碼整齊、清暢通、保常態”的要求,充分發揮群策群力、群參群建、群治群享機制,增強群眾主人翁意識,克服“干部干,群眾看”現象,由“看客”變為“主角”,掀起全民參與的熱潮,不斷“刷新”自然灣“顏值”,營造良好生活環境,為鄉村振興按下“加速鍵”。
綠化養護
據悉,楓樹下村對家園、田園、水源及整治道路兩旁、村頭巷尾、溝渠河港等重點區域,進行 “三清潔四整治”,拆除農村閑置破敗危房和“空心房”117間,創建籬笆“美麗菜園”28戶。同時,該村聘請5名保潔員,負責公共區域環境衛生,制訂農家“門前五包”,引導村民“講文明、講衛生、講形象”,有效解決衛生死角,打造“清潔庭院”、常態化“美麗村莊”。
74歲的老黨員劉恒榮不由得稱贊:“基礎設施完善了,居住環境干凈了,幸福日子更美了,居住在楓樹下既可尋得世外田園的鄉愁,又可遇見詩意山水的美景。”
補短板,促發展。夕陽掛西山,暮色已漸濃,太陽能路燈亮起,標準化高效糧田產業路和村灣道路阡陌交錯如一張網,農民文化活動廣場上籃球架、乒乓球臺、羽毛球網等健身器材整齊排列,紫薇花、桂花、月季花等花卉映襯四周,村民們在此休閑健身,享受“美麗村莊”新生活。
校園一角
近年來,楓樹林下村突出“線面”結合,著重“量質”提升,強化“內外”兼修,補了“短板”,增了“設施”,推動了人居環境整體提檔升級,用“新”扮靚了“美麗楓樹下”。
據介紹,該村加寬擴建環村道路2500米、新修產業路2200米、漿徹溝渠1200米、道路綠化美化3600米、安裝路燈60盞、通“自來水”、架“連心橋”、筑“衛生塘”;建幼兒園、小學教學樓、綠化美化校園,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建4座公廁,農家“廁所革命”,讓老百姓住安全房、用安全電、有線電視、光纖電話、5G信號、網絡監控……全面提升楓樹下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前,自然灣都是土路,沒有路燈,一到晚上黑燈瞎火。如今,水泥路通灣連戶,太陽能路燈雪亮,環境變好了,越來越宜居了。”白沙鎮黨委委員、楓樹下村黨支部書記石先鋒說。
產業興,群眾富。“在家門口打工就是好,不僅月收入2200元,還能照顧上學的孫兒。”56歲的羅香背著一把鋤頭收工回家,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之情。
該村推行“支部+大戶+農戶”的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凝聚力,把農村零散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資源整合起來,把百姓加入產業鏈條中來。采取“‘農民’變成 ‘員工’、‘土地’變成‘股東’、就業當‘主人’”的舉措,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楓樹下村讓該村的要素活起來。村民將土地流轉每畝可得400元租金,一天能賺80至120元務工薪金,年底還能參與收益分紅,該村產業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勢頭在“黨建田園”蔓延。
生態產業
據陽新縣衛健局駐村第一書記陳思祇介紹,該村57名黨員通過鼓勵、支持、引導,創建稻蝦共生、稻蛙種養200畝,栽種春見20畝、八月桂30畝、紅美人45畝、吊瓜80畝、紅心蜜柚等特色產業200畝,讓51戶脫貧群眾生產生活迎來新希望。(吳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