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1日,筆者走進黃石市木港鎮,只見接天蓮碧,山地果蔬一綹青,田疇香稻沐浴著甘露,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鄉村美景一角
多彩田園“添魅力”,百姓門前“掙三金”
“在家門口做事月薪28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轉租金和股金分紅,這日子真好!”村民柯文生一邊忙著采摘鮮桃一邊說。遠處青山秀水掩映桃紅,田地里的鮮桃無農殘、無激素,采摘品嘗,桃紅肉黃,汁水豐盈,口感甚佳。
“多彩田園,促進鄉村振興。”賀洞村黨總支書記、主任孫欽星說,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花卉、黃金芽、蜜桃等“多彩田園”1357畝,農民得利“土地流轉得租金、務工領薪金、股份拿紅金”,帶動113名勞力在家門口就業,月薪2800—3600元。
同時,該村創辦七彩粉筆廠、食品加工廠、1300畝生態“軟黃金”養殖場,2021年村集體增收15萬元。
家門口掙薪金
行走在木港鎮,只見稻蝦共生、蔬菜大棚、新湖香米、玉竹土雞、太平鵪鶉、學詩陽新豚、油茶、苧麻等產業基地,映襯著695戶脫貧群眾生產生活的新面貌。
“前些年,住破瓦房,吃低保。現在住樓房,月薪2600元,日子越過越甜,感謝黨的好政策。”倉下村脫貧戶柯賢武說。
智慧農機插秧
近兩年來,該鎮圍繞“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思路,采取“宣傳引導、土地流轉、政策扶持、資金獎補、效益分紅”舉措,推行“黨建引領+龍頭帶動+合作社+土地入股+勞力參與”模式,多渠道助力農民增收,實現“就業不離鄉,日子有奔頭”。
據悉,該鎮創建10000畝桑蠶、2860畝茶葉,1800花卉苗木、“愛媛28號”等水果5700畝,新湖香米2000畝、優質稻22000畝、太湖糯12000畝、1100苧麻,14個生態采摘體驗園,脫貧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火紅。
黨員干部“當標桿”,群眾齊心“扮家園”
美麗的宋山村,七株連根古銀杏,好似七仙女撐著七把綠絨大傘;古香樟群遮天蔽日、陰涼爽快;“連心路”干凈整潔,綠樹紅花與路燈交相輝映;文化議事廳、活動廣場、美麗農家庭院,處處皆美景。
自2021年以來,木港鎮推動黨建引領與人居環境整治深度融合,圍繞“治理垃圾補短板、廁所革命求突破、美麗庭院樹典型、村容村貌換新顏”的思路,著力營造“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濃厚氛圍,通過“聚焦重點‘清’、集中攻堅‘整’、全鎮推進‘改’、正反對比‘評’、立足長效‘治’”的舉措,扮靚了“山清水秀、路暢燈亮、村美花香”的新家園。
該鎮發揮1227名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擼起袖子加油干”,引導廣大群眾“既掃自家門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掀起上下合力,干群齊心、整治環境的熱潮。
漆祠村著重治理村灣道路、房前屋后、水塘溝渠、殘垣斷壁等衛生死角,平整除雜公路5000余米,拆除危舊土坯房20間,新增垃圾桶200個,新裝及維修路燈180盞,栽種樹苗4000顆,村容村貌“脫胎換骨”,搖身一變“美景如畫”。
該鎮189名保潔員,不畏炎熱,頂著烈日,有序地清理公共衛生和百姓房前屋后的垃圾,實現潔凈美。
豐臺村老黨員柯斌主動拆除臟亂家禽畜圈,栽樹種花,創建最美麗庭院。
“黨員的表率作用出來了,村民們都看在眼里,現在全灣子幾乎看不到垃圾,從豐臺村出去的村民,心里都覺得很自豪”。豐臺村柯于東說。
筑牢農村“橋頭堡,架起干群“連心橋”
“現在10分鐘就到木港鎮了,以前要走好半天的!”6月14日,木港鎮黨委宣傳委員漆福棟駕車從上環鎮的“幸福路”直達賀洞村委會,不禁感慨道:“這條6公里的鄉村路串聯起木港、漆祠、賀洞等村落,8000多村民出行不再難了。”
筆者行走在木港鎮,喜看舊路變通途,見證巖下等12條“幸福路”宛如12條“巨龍”穿越村莊,飛越秀麗山川,編織著百姓的幸福生活,成為美麗鄉村的一張”新名片。
子山蔬菜產業
近年來,該鎮推進黨建引領“強引擎”,筑牢鄉村振興“橋頭堡”,嚴格落實“支部主題黨日”“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與為民辦實事緊密相融,打通為民服務“零距離”,架起干群“連心橋”,同時,著力選優配強村級領導班子,推行書記、主任“一肩挑”,全鎮26個村通過選舉配強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村民監督委員會“三個班子”,提升基層組織的戰斗力。
“群眾的小事就是干部的大事”這句家常話,也是木港鎮干部的“心里話”。全鎮1440名普通黨員和135名村“兩委”干部,形成農村黨組織的堅強堡壘。
目前,木港鎮11名黨政班子”成員進村入戶為民辦實事28件,解決急難愁盼問題13個。
“石榴花、月季花、荷花,芳香撲鼻,一眼望去,滿是樹翠花紅,平坦的道路、干凈的廣場、齊全的健身器材,新建黨群服務中心彌漫著濃烈的文化氣息,看著村莊越來越美,百姓心里也越來越亮堂了。”學詩村70多歲的老黨員王賢桃說。
木港鎮委書記柯秀枝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把村民當家人,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事。”
柯秀枝表示,開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就要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全面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憂,真正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必需處、心坎里。(吳華臻、明露、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