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羅棋布的縣城不是城市群的配角,而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廣闊舞臺。縣城建設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今年以來,恩施州鶴峰縣委縣政府高位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工作,補齊鶴峰縣城市建設短板、響應群眾呼聲、促進城市發展,全面扎實推進市政工程建設,著力將鶴峰縣城打造成“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美麗縣城,為人民群眾營造良好的宜居環境。
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
道路是城市的“血脈”,通則順,順則興,在鶴峰縣城北片區,昔日“破舊路”化身為700米長的瀝青路,連通城北片區至芭蕉河片區。
“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很不利,現在方便多了,這條路真是修到了百姓的‘心坎里’。”市民陳女士興奮地說。如今,“路暢、車暢、人心暢”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聲。
城北線瀝青鋪設施工中
據悉,鶴峰縣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等痛點難點堵點問題,積極回應群眾期盼,補齊民生短板、辦好民生實事,讓發展成果有更多的“民生含量”。
鶴峰縣穩步推進路網建設。中村大橋、襄陽大道、滿山紅大道、城墻路、白鶴井路等道路的建成通車改善了城市整體布局和路網結構,打通了老城區“斷頭路”和微循環;屏山大道、滿山紅東路的謀劃推進將進一步拉開鶴峰縣城市道路布局,完善城市交通骨架,全面破解了出行難題。
行得通,更要停得下,為緩解城區停車難問題,鶴峰縣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開放政府機關大院、新建九龍廣場、生資廣場地下停車場,滿山紅、華龍側路、張家村、繞城線、思源路等停車場,新增停車位1400余個。
融媒體中心停車場作為鶴峰縣首個采取“地上公園+地下停車場”融合模式建設的停車場,集休閑、娛樂、健身等功能于一體,地下停車場可解決300個停車泊位,有效緩解了停車難題,切實為群眾辦了一件“不起眼”的大實事。
思源路停車場
生態護河美化城市形象
近年來,鶴峰縣委縣政府全面貫徹關于湖北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堅決打牢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責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良好生態環境改善民生福祉、促進科學發展。
鶴峰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鶴峰縣實施了芭蕉河、溇水河生態修復工程,有效改善了芭蕉河、溇水河城區段河流生態環境,通過沿河綠化、亮化、打造景觀建筑及安裝消防、給排水設施等,提升了城市形象,為縣城居民提供更多生活休閑場所;完成了城區14個遺漏排污口改造、支管網建設,污水管網疏通及維護工作,通過雨污水管網整治、疏通維修、路面恢復等綜合整治措施,新建、改造污水管網約8km,污水處理率達到91%,有效保護了溇水河流域水環境,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完成了近10公里的親水走廊建設工程,河道面貌煥然一新,見證了溇水河生態環境的蝶變。如今,鶴峰縣生態修復“岸綠了”、污水治理“水清了”、親水綠道“河美了”,廣大市民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溇水河兩岸現狀
持續深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東部延伸、中部更新、西部拓展”是鶴峰縣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城市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新發展思路,老舊小區改造作為“中部更新”的重要內容,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鶴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目標導向,科學規劃,精心施策,探索創新,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逐步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把惠及民生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幺妹你帶我慢慢耍,慢慢耍。”走進公路小區,居民正在跳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沒改造之前,這里曾經是一片荒地,現在遇上了國家的好政策,整個環境變好了,大家別提有多開心了。”小區居民李先生說道。
小區居民正在健身娛樂
“老舊小區改造,在滿足開放小區、拆墻透綠的條件下,遵循規劃匹配、建設補缺,綜合達標,逐步完善的原則,加強公共服務設施改造,打造15分鐘生活圈,滿足居民物質和生活文化需求、”鶴峰縣市政工程建設管理站站長覃文東說。
鶴峰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鶴峰縣將緊緊圍繞“補足基礎短板,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亮點,提升城市品位”的發展思路,實施“十大工程”、整治“十大頑疾”、實現“四大提升”,為人民的生活添色,為人民的幸福加碼。(通訊員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