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桃花猶在眼,而今碩果滿枝頭。5月30日,走進黃石市陽新縣排市鎮龍口村軒繁家庭農場,只見紅彤彤的桃子掛滿枝頭,空氣中彌漫著香甜的味道,黨員張成建帶領3位脫貧戶正在除草、施肥,陶醉在“甜蜜事業”的幸福里。
“土地流轉,栽植桃樹,學習種桃技術,這期間先后投入120多萬元,如今,200畝桃園開始掛果,迎來了豐收的新希望。”退伍軍人張成建欣喜地說。
如今,在龍口村,村干部、黨員干事創業熱潮十分高漲。他們承包荒山、荒水和荒坡,或辦家庭農場、或搞稻田黃鱔養殖、或開辦果園、或種植林木。
種植基地
而8年前,龍口村經濟薄弱,發展滯后,人心不齊、班子渙散,淪為“三類”村。
龍口村的華美嬗變,各種原因何在?
答案是:窮村要變富,關鍵在支部;支部強不強,主要看支部領頭雁。
這些年,通過配強村級班子、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該村實現了黨建強村、生態美村、產業富村、文明興村、依法治村的美麗蛻變,多次被市、縣、鎮評為先進黨支部、紅旗型黨支部,躍進了先進行列。
桃樹種植
2014年底,在陽新縣城做汽車裝飾生意的張德高,以能人治村模式,被推選為龍口村黨支部書記。
人心不齊、經濟薄弱,是龍口村發展的兩大障礙。“黨員干部是村莊的基石。”張德高深諳此理。上任伊始,他全力以赴抓黨建,從嚴格要求自己做起,組織黨員干部深入走訪,聽取群眾的意見訴求,根據訴求定制度立規矩,干部坐班、經濟審計、黨支部會議、黨員會議等規章制度逐步規范完善起來。
為了形成干事創業的氛圍,從2015年開始,張德高在全村持續開展“爭創紅旗型黨支部,爭當優秀共產黨員”活動,促進全村黨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龍口村黨支部定期開展黨員述職、亮身份踐承諾、黨員奉獻日等活動,推行評星定級、黨員量化積分管理辦法,每月10日定為主題黨日,一月一個教育主題,全村劃分網格,黨員擔任網格員,35名黨員每人“認領包干”聯系群眾活動。
慢慢地,干部和群眾之間談心的多了,鬧口角的少了;早起干活的多了,喝酒打牌的少了,村風民風明顯轉變了。
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基礎。如何使全村2000多畝的荒山、荒水、荒坡開發利用,變“荒”為寶,張德高決定從產業路修起,打開全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于是,村里通過一事一議、申報組組通項目和招商引資,全村硬化產業路12公路,機耕路30多公路。
黨員明瑞國帶頭“認購”荒蕪土地,如今,己開發油茶200畝,柑橙120多畝,杉樹180畝,魚塘110畝……全村15戶脫貧戶在他的家庭農場里務工。
隨著村級經濟積累的不斷增加,村民獲得感也不斷增強。龍口村投資了400萬元硬化公路,實現水泥路組組通,投資了30多萬元,實現路燈組組通,投資了80多萬元,實現自來水組組通,通訊網絡實現全覆蓋。
龍口村依靠村民服務中心平臺,村里建起快遞包裹代收點、候車站等便民服務設施,便利周邊群眾,成為當地樞紐門戶和區域中心,人流客流越發興旺。
群眾和集體富裕了,文明需求水漲船高。該村成立了廣場舞隊、老年體育健身隊、龍獅隊、采茶戲劇團。其中,采茶戲劇團自編自演的《三婿記》《珍珠塔》等劇目多次獲省市優秀獎,被黃石市評為四星級演出團隊。
龍口村每年都會舉辦“村文化藝術節”,在這期間,村里會評出“老壽星”“好鄰居”“好公婆”“好媳婦”“五好家庭”等稱號,這成為龍口村的一塊特色鮮明、文化韻味濃厚的文藝活動品牌。
如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好藍圖,正在龍口村一步一步地變為現實。(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