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名渾身是血的男子被120救護車送到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急診科,該患者入院時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已失血休克、命懸一線。此時的麻醉科主任胡玲博士正準備趕回老家看望因接受搶救而暫時脫離生命危險的外公,醫院的一個緊急危重搶救求助電話打亂了她的計劃,沒有絲毫猶豫,胡玲立即趕到醫院,投入到搶救患者的工作中。 當時,患者已出現意識模糊,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口唇發紺,頸靜脈怒張,脈搏155次/分、呼吸40次/分、血壓70/40mmHg的情況。醫院立即緊急啟動嚴重創傷救治綠色通道,醫務人員跑步將患者送往手術室。胡玲憑借多年搶救此類患者的豐富經驗,迅速做出患者心臟破裂、心包填塞、失血性休克的診斷,并嚴陣以待,帶領麻醉科醫護人員做好一切搶救安排和部署。
此時,患者突然心臟驟停、瞳孔散大。胡玲立刻指揮全場開展搶救工作,建立大靜脈輸液通路、快速補液,麻醉誘導、氣管插管,備自體血液回收機,交叉配血,抗休克及心肺復蘇等治療。外科的醫生們也迅速開胸,切開心包減壓,大量血液及凝血塊溢出,心臟恢復了跳動。但過一會兒,患者的血液又自心臟破裂口噴射而出,導致胸腔大量積血。胡玲沉著應戰,在采取一系列的抗休克治療、采取保護心、腦、腎功能措施及外科醫生的“補心”等處理后,手術順利結束,病人生命體征趨于平穩。整個手術歷時2小時40分鐘,胡玲終于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正是應了那句“外科醫生管治病,麻醉醫生管保命”。術后第三天,患者已能進食及下床活動,最終完全康復出院。
“心臟破裂傷屬胸外科急、危重癥,死亡率極高,搶救成功率很低。除了手術專家高超的技術外,胡玲主任帶領的麻醉團隊快速的應急反應、默契地協調配合和專業的業務水平,是這場‘生死競速’的制勝關鍵!”外科醫生這樣評論。
手術結束,已是第二天凌晨。當胡玲趕回老家時,她的外公躺在床上,永遠地停止了呼吸;輸液管里靜脈反流的血液已經凝固不動;孩子趴在床旁睡著了;自己的手機里還留著昨晚家人催她回老家和年幼的孩子緊急無助時打過來的幾十個未接來電。那一刻,她的眼淚瞬間模糊了雙眼,胡玲再也無法抑制悲傷,失聲痛哭起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面對生命,盡心盡職”,胡玲始終牢記從醫時許下的諾言。她把心里對外公的愧疚化作工作的動力、化作對患者的關愛,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叫作“醫者仁心”。
1978年出生的胡玲是醫學博士、留美訪問學者。200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麻醉科主任兼外科黨總支書記。她參加工作以來連續獲得先進工作者和優秀科主任的榮譽稱號、并獲取武漢科技大學三八紅旗手、三八紅旗手標兵第一名、十佳優秀碩士生導師、武漢市青年骨干人才、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同時分別在武漢醫學會麻醉學分會、武漢市醫師學會麻醉分會、武漢醫學會疼痛學會擔任委員;武漢市麻醉質控中心、中國女醫師協會疼痛委員會擔任委員和常務委員。
胡玲自畢業14年來一直深耕于天佑醫院臨床一線,分別在武漢、北京、上海、美國等地區和國家進修學習。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醫務工作者,她以自己過硬的醫德、醫風、醫術,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和社會的贊譽。她還曾在醫院的安排下前往美國芝加哥的醫學中心進行一年的訪問學習,隨后,她將在國際上學來的先進科研方法成功運用于臨床轉化醫學方面,先后在SCI 類雜志上發表了16余篇SCI論文,累計影響因子近50分。同時帶領科室的年輕力量主持和參與一項國家級自然基金、二項省級基金及一項科技廳基金,并將科研方法和所得的結果成功運用于臨床獲得較好的效果,得到群眾的廣泛好評。疫情防控期間,她又帶領科室團隊發表高倍引論文,助力了醫學院臨床醫學進入全球ESI1%行列;通過凝練方向,亞專科麻醉分組初步形成,胡玲在行業內具有較高學術地位,分別在麻醉、疼痛及質控等方面擔任職務,經常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每年有數次大型會議授課、發言及主持。
工作中的胡玲
人們說,麻醉專業是外科醫生心中的定海神針、全院醫生眼中的救命天使、患者心中永遠的生死之交。一名優秀的麻醉醫生其實是一個全科醫生,必須了解外科疾病的嚴重程度并且熟知從頭到腳各類外科手術的精細步驟和過程。根據嚴重程度和手術大小以及術中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作出預判和準備,以防術中突發情況的發生。麻醉醫生要根據手術步驟提前決定麻醉用藥和血管活性藥的增減,以保障手術的平穩進行。還必須知道各種內科急診搶救的病理生理知識,以利于患者出現心肺腦等方面的各類并發癥能夠在幾秒鐘能迅速地處理。臨床麻醉絕對不是大家想得簡單的打一針,就完事的輕松的工作。對麻醉醫師來說,需要擁有對于危重病人綜合狀態的管理的判斷、迅速的反應能力和處理能力。每一個病人就好比一種機型,麻醉醫生對每一個個體都需要熟知各自的特點,不同的手術對病人的操控都不一樣,如何預防,如何超前預判并迅速解決問題要了然入心、比如每個人的心電圖、心臟彩超、肺功能等指標,肝腎功能等危害程度……需要根據你的身體狀況進行麻醉風險評估,決定你是否可以進行手術,并且采用何種合適的麻醉方式和麻醉藥物,也就是量體裁衣根據病人不同體質制備不同麻醉方案。
胡玲走上麻醉醫生這條路時就深深明白,麻醉工作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必須沉下心,不浮躁。不僅要肯于動手,不怕臟累,還要在戰術上重視麻醉,小心翼翼,一絲不茍。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即便是小病小手術,也不能絲毫大意。因為一個因口腔麻醉小手術而變成植物人的案例的教訓讓她印象非常深刻。
麻醉工作無小事,超長待機是常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即使休息時間,只要接到科室電話,她都會立刻趕回工作戰場,在無影燈下與死神搶奪生命,讓奇跡無數次在手術室、重癥監護病房、疼痛病房、內鏡中心、甚至各個臨床科室的搶救現場發生。
工作中的胡玲
一位高齡的老爹爹,為了徹底擺脫人生最后一摔的厄運,要求做髖關節骨折置換手術,可是他還合并有胸腔積液、心臟瓣膜病、低蛋白血癥、中度貧血、低鉀,求醫難度可想而知。這是第四次手術,患者年齡大,合并癥多,腹腔有嚴重粘連甚至出血的可能,怎樣讓這位老爹爹安靜地睡著,又能平穩地醒來成了大家手術前的難題。結合老爹爹的身體狀況,從麻醉術前訪視、術前科室討論,胡玲帶領麻醉醫師們反復斟酌,制定最佳的麻醉方案。手術過程中,從保溫,有創監測,血氣分析,呼吸管理,各種藥物合理調控,術中精細到0.8毫升藥物,術后輔以B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鎮痛等多方面,讓這位老爹爹整個手術期的管理過程,都非常平穩,循環波動在10%以內。在胡玲的指導下,麻醉團隊與外科醫生團隊配合順利完成換髖關節手術。老爹爹術后站起來,對外科醫生感激說:“真的太謝謝你們了!”
“你更要感謝麻醉科的胡主任,幸虧她在,否則這個手術做不了。”外科醫生回答說。
在外科醫生眼中,只要胡主任在身邊,就像吃了“定心丸”,沒有做不下來的手術。“主任,這個聲門看不到,氣管導管插不進去!”“主任,這個硬膜外穿不進去!”“主任,這個小孩兒喉痙攣,給不進去氧!”“主任,這個病人血壓持續升高,可能是個嗜鉻細胞瘤……”從各項麻醉操作,到各類病人的麻醉管理,甚至麻醉并發癥的處理,胡玲和她的團隊都是認真細致的對待,從不含糊,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外科醫生說:“這個病人病情危重,趕緊把胡主任叫來!”
產科醫生說:“這個產婦情況不好,胎兒窒息,需要搶救,立刻把胡主任叫來!”
從醫十多年,承擔全院急診搶救工作的麻醉工作性質讓胡玲手術挽救的生命從新生兒到危重老人不計其數。
她說:“我們的職責是守護生命,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治學嚴謹、技術精益求精是醫生必須的工作態度。只有通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做好一例麻醉也許沒有人記住你,但是沒有做好一例麻醉,患者會記住你一輩子。”很多在外院被定為不適宜做手術麻醉的患者抱著最后一絲希望來到天佑醫院住院治療,為了給患者創造一次生的希望,胡玲在工作中不斷學習,苦練過硬的基本功,掌握本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療法,了解內科疾病發展的新動態,積累新經驗。她常常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積極向國內外同行學習相關經驗,不斷的優化麻醉方案,配合手術醫生的精湛操作,使得許多被判了無希望接受麻醉的患者通過麻醉手術后得到新生。
據悉,在她辦公室的柜子里整整齊齊擺放著15本厚厚的手抄筆記本,每一頁都被她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各種手術麻醉、疼痛前沿知識、危重病人的用藥更新特點、小兒專業治療現狀、神經病學疼痛等內容。幾十萬字的學習材料、經驗總結,是胡玲的“心頭寶”,這也是每天科室晨交班必定交流的學習素材。
愛看書,愛記筆記,善總結。這是胡玲從年輕時就養成的好習慣。在她看來,一名好的麻醉醫生,一定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她說:“沒有百戰百勝的將軍,也沒有全無差錯的醫生。重要的是,善于總結自己和別人犯錯誤的經驗教訓,把自己擺進去,認真讀書學習,假設遇到同樣情況,如何處理會更好,爭取少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
“麻醉醫生就是要把藥物的效果最好地呈現出來,讓患者舒適地進行手術。”十幾年來默默無聞的工作,胡玲將自己的滿腔熱情無私的奉獻給醫療事業,她贏得了來自外科醫生和患者的口碑。單位的同事介紹,麻醉醫生每天都要面對形形色色的患者,尤其是兒童、聾啞的患者,他們在手術前心情都會極度焦慮,有的患者因為焦慮恐懼的情緒,有可能會導致手術的延期或者手術無法正常開展。胡玲和她的伙伴們便利用卡通漫畫的形式,以“術期患者需要注意和想要了解的內容”為主線,詳細講解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的流程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用這種直觀、輕松幽默的形式,向患者講解了這些之前對他們來說比較陌生或者是難以理解的內容。
聾啞人“有苦也說不出”,這需要醫務人員更耐心,給予更多的關愛。胡玲介紹,有一名患者是60多歲的孤寡老人,因為需要進行胃部的間質瘤切除手術,剛進手術室時,患者很緊張,一直在流淚,而且她聽不見醫生說的話,也無法立即給出反饋,為了讓患者放松以便進行手術,她用手溫暖地撫摸患者的頭部,用寫字的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并盡量用通俗的文字,讓患者能看明白。這樣做簡單明了并能準確傳遞有效信息,也傳遞了溫暖和愛。
胡玲與患者溝通
武漢某大學大二學生,不慎從5樓墜落嚴重受傷,被急救車迅速送往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到達醫院時該患者已不省人事,體溫只有35.6℃,面部腫脹畸形,口腔、鼻腔不斷涌血,被診斷為“高處墜落傷,骨盆、右側股骨頸骨等多處骨折,急性呼吸衰竭,失血性休克,重度昏迷”。情況非常危急,各科室醫生前往手術室緊急會診并參與搶救。由于失血嚴重,患者急需大量輸血,加上天氣寒冷,輸血量又特別大,給血液加熱儀器忙不過來,時間緊迫,為了和死神賽跑,麻醉科主任胡玲帶頭與參與搶救的6名醫護人員主動當起“人肉加熱器”,把50余袋血袋放在胸口和腹部,用體溫幫助血袋的血液快速升溫,才使溫暖的救命血源源不斷地輸入患者體內,保證了手術順利進行。經過8個多小時的手術,醫生們成功地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整個手術共輸血達10600毫升,相當于給全身換了兩遍血,終于,該同學恢復意識,生命體征慢慢穩定。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湖北危急,隨著武漢“封城”,空氣中似乎到處都彌漫著新冠病毒的氣息,湖北人“感冒”,全國人民都在“打噴嚏”。天佑醫院作為湖北省新冠肺炎診治定點醫院,她被緊急調整到發熱門診開展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有著多年黨齡的年輕黨員,迅速拿起電話,一個打給孩子,安排他回老家跟爺爺奶奶待在一起;一個打給遠在美國學習的丈夫,叮囑他如果自己有什么不測,請安排好自己的父母;第三個則是打給父母,告訴他們自己這段時間非常忙,需要幫助病人,不能聯系他們,請他們安心。十分鐘后,胡玲便開始投入工作,正式打響了一場與疫情賽跑的戰役。
臨近春節,物流停運,企業停工,又逢惡劣雨雪天氣,防疫物資極其匱乏,一線醫務人員甚至已經準備好穿紙尿褲,再用保鮮膜把自己包裹起來,以起到防護作用。情急之下,胡玲利用私人關系,調動國內外各方資源,募集各類緊缺防疫物資,其中有來自美國芝加哥的防護服、來自日本的護目鏡、來自國內友好人士捐贈的喉鏡等價值共計近百余萬元的醫護用品,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發熱門診的物資供應問題。
發熱門診工作第一天,困難接踵而至:只睡了兩個多小時的胡玲突然接到電話,一名醫生因為確診新冠肺炎不能按時到崗,這對于人手短缺的門診無疑是雪上加霜;這個時候的門診,重癥患者如潮而至,輕重癥患者已塞滿門診大廳。顧不上考慮太多,胡玲安排好手頭工作,立即頂替因病不能到崗的同事,當起了發熱門診的醫生。談起這段經歷,胡玲介紹,有兩個病例令她印象深刻:第一個是她接診的第三名患者,一個體重超過180斤的肥胖患者,因其遲遲未進診室,胡玲走出診室查看情況,發現該患者被家屬攙扶著艱難移步,眼看就要暈倒在門診的走廊上,胡玲沒有猶豫,立刻用肩膀撐住患者,迅速將他拖到對面搶救室,立即進行心肺復蘇,經過2個多小時的按壓,終于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搶救過來。
舍小家顧大家,她交出疫情防控合格答卷。在發熱門診,胡玲的工作是不固定的,要了解患者病情,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病情變化;要根據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結合患者病情,運用中西醫結合的特色治療,為每位患者制定精細的治療方案;要冒著被病毒感染的風險近距離直接接觸患者,為其采集咽拭子標本;要在生活上照顧、關愛患者,還要在心理上疏導、鼓勵患者,緩解他們焦躁不安的情緒,激勵他們戰勝病魔。在這樣不吃不喝不能上廁所的環境下,胡玲一堅持就是10個小時,源源不斷地搶救患者,也挑戰著身體的極限。回到家她還要開啟另一個戰場:看完當天醫護門診的視頻錄像,查看接診過程是否存在防控疏漏;利用休息間隙,幫助微信群里很多需要幫助的患者,胡玲自費幫扶患者的藥物多達萬余元。
疫情初期,人們對狡猾的病毒知之甚少,如何更迅速地了解病毒、更精準的確定治療方案,如何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減少醫護人員感染,如何解決氧氣告急等問題,成為疫情防控必須直面的迫切問題。胡玲利用自己豐富的大數據分析和醫學經驗,進行患者數據歸類整理和病例資料分析,發現了病毒的許多特點和特性。胡玲還將多少個日夜熬出的數據得到的結果轉變成文字投稿到傳染病的頂級雜志《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無償分享自己的臨床經驗,讓更多人了解病毒并做好防疫措施。
因為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超強,醫護必須做好絕對的安全防護,穿脫防護服是不容忽視的一關,否則碰觸到污染面,存在吸入氧氣的氣溶膠導致感染病毒。為此,胡玲在發熱門診群里教大家在正式上班之前不斷輪流進行練習。每天早上,醫護進入隔離區前,她都在門口細心督查每一位同事的動作,錯誤的地方一一指出來。她把“如何正確地戴口罩、穿脫防護服”請同事拍成圖片,作為示范放在群公告中,時時提醒同事們規范操作最大限度地規避了醫護同事的感染。發熱門診值班的醫生如有不適或者有臨時問題不能及時到崗,她總是第一個頂上去,從不計較得失。她還建立了發熱門診減壓微信群,方便醫護們遇到困難,能第一時間反饋,盡力幫他們解決各類生活問題,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同時還能起到心理疏導的作用。
兩個多月時間內,天佑醫院累計幫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007人,同時醫院還參與武昌火車站保障工作,完成150萬人次的篩查,胡玲在校黨委領導下帶領大家努力奮戰,終于實現發熱門診醫務人員零感染,為武漢市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積累了寶貴經驗。在防控新冠肺炎這場無硝煙的戰場上,在與新冠肺炎搏斗的日日夜夜,她們用默默無聞的奉獻,筑起了一道守護群眾生命健康的安全屏障,兌現了醫院對人民群眾“護佑健康”的承諾,唱響了新時代白衣戰士披甲逆行的生命贊歌,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
胡玲
同事們常說胡玲有著一顆金子般的愛心和廉潔文明、自尊自愛的優良醫風。有位乳癌患者在術前表現出近乎絕望的心理狀態,胡玲在術前訪視該患者時,非要塞紅包給她,不然就要跳樓。情急之余,胡玲利用患者不注意的時候將紅包充到了患者的入院費中,并在術后持續開導這位患者,使他恢復了生活的信心。出院時患者發現了紅包的秘密,感動胡玲的真善美讓自己獲得重生,她回家后還托人寫了一封長長的感謝信。
在笑容中溫暖、融化病人的疼痛;在技術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服務上追求全心全意,這就是平凡的胡玲。
全國各地醫院麻醉醫生缺口很大,科室業務范圍越來越寬,手術量越來越大,職業的高風險、高壓力,更加需要甘居幕后的奉獻精神。多重原因之下,愿意從事臨床麻醉的年輕醫生越來越少,醫院麻醉科也面臨麻醉人才不足的問題。自2017年擔任麻醉科主任開始,胡玲一直將人才培養作為工作重點。她時常告誡年輕人,麻醉過程中的很多差錯或事故,多源于對細節問題的認識不足,特別是個體差異,更容易造成細節疏忽。術前訪視、術前準備、術中管理、術后隨訪……這中間的每個環節都不能忽視,必須保證足夠的細心、耐心。
“胡主任培養后生身體力行,用不凡的操作、處變不驚的能力、知行合一的行動向大家展示了什么是一位麻醉醫師、一位科主任的擔當,并結合每個人的知識面、愛好點,培養其對麻醉專業的不同興趣,使每個人做到麻醉精準、技術精致、操作精細。承舊育新,她為青年醫生做了好榜樣。”麻醉科一位王老師介紹說。
除了擔任科室醫生、本科生的教學工作外,胡玲作為外科學(麻醉學方向)的研究生導師,招收了5名專業型研究生。她不僅在臨床實踐中對他們臨床技能的教學指導,也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個性化培養,不僅循循善誘、而且利用自己課題的合作學院資源送學生走出學院進行科研基礎的培訓,進行臨床科研雙重思維培養,使學生獲益匪淺。目前已經有學生在其指導下在權威雜志成功刊登高分SCI論文及獲得省級病例演講比賽獎的榮譽稱號。在生活上,她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的生活,有一名研究生有段時間情緒低迷,有一天她發現該生下午無故不在崗,她看在眼里,詢問其他同學后,立即帶領另一名指導老師開車到學生家里,發現學生的父親因為借高利貸債臺高筑,家庭十分困難,她立即從私人卡上轉了部分錢給學生家庭作為慰問金,自己的食堂生活消費卡也交給學生日常生活使用,并幫助孩子父親找到工作解決了學生的困窘,化解了家庭危機。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作為醫師和教師的雙重角色,胡玲秉承這個理念打造科室和諧環境使老師與學生之間,同事與同事之間始終和睦相處,努力以寬容、諒解待人,規范自己的言行道德,在上級分配的任務面前,默默接受,在榮譽面前不爭去搶,用實際行動去證明自己。(方政軍、方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