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缺鹽李家借,王家缺醋趙家拿,放學孩童一個院里玩耍,左鄰右舍互幫互助,撞到一起就停下來嘮嘮嗑,小區有事大伙共同商量,這種在80、90年代隨處可見的鄰里和諧一家親的生活場景如今在荊門掇刀區玻璃廠、天茂家屬區等一些老舊小區改造后重現。場景親切可見,良俗一片蔚然。
玻璃廠、天茂家屬區這類小區,過去是荊門市國有企業,為解決職工住房問題,集資興建的家屬區,體現了那個時代大集體的烙印和職工以廠為家的理念。80年代前出生的人都有深刻地感受,那個年代的口號是“理解萬歲”。過去長輩們在一起上班從事生產活動,下班一起集中生活,相互之間以工廠、工作為情感紐帶,建立了宛如親人的街坊、鄰里關系,曾幾何時這種互幫互助,濃濃的人情味是社會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隨著改革的深入,計劃經濟逐步被市場經濟取代,很多國有企業改制,過去企業統管一切的格局被打破。職工分流,原來家屬區的居住群體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大批職工重新置業安家,少量退休職工隨子女搬遷,房屋公改后易主,新的入住戶互不相識,鄰里之間交往減少,過去大雜院的和諧氛圍逐漸消失,加上生活節奏加快,網絡通訊科技的發達,娛樂方式的轉變,居民過著互不往來的生活。
誰也沒想到,一場舊改的到來悄悄改變著這種生活方式。
荊門市玻璃廠家屬區2021年4月啟動改造,由于怎么改、改什么、居民怎么參與,都需要全體居民來決定,共同的愿望、共同的價值取向使得互不相識的居民重新聚集了起來。該小區69戶居民在舊改專班的發動下,通過網格員上門建群,老黨員入戶宣傳,居民大會多種互動形式,將不同的社會群體籠到了一起。原本互不相識的鄰里,圍繞道路怎么修、公共綠地怎么用、下水問題怎么解決等等具體問題,激烈討論交鋒。幾輪活動的組織調動了全體居民的積極性,大家圍繞建設美好家園的共同期盼,一個新的居民自治組織應運而生。
過去房屋漏水、下水堵塞無人管理,都是通過居民個人投訴反映到政府部門來解決,現在舊改拉近了居民心與心的距離,大家在一起討論最多的是如何讓小區環境更美好。2021年10月在全體居民的高度參與下小區改造完成,徹底解決了老舊小區的沉疴痼疾,延伸而來的是和諧鄰里關系的建立,互幫互助的氛圍形成。
為了鞏固成果,掇刀區住建局在小區第1棟利用騰退的車庫改建了紅色物業辦公室,成為了小區居民日常討論小區事務和交流情感的場所,只要天氣好,每天晚上5點到7點,這里總會充滿歡聲笑語,異常熱鬧,下班的居民、帶小孩的父母、放學的孩子、晚飯后出門鍛煉的人們都會在這里駐足交流,其樂融融。
荊門天茂家屬區同樣在2021年啟動改造,在出資參與改造過程中和共同管理改造工程的過程中,鄰里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過去互不往來的局面被打破,消失已久的和睦鄰里關系也得到了重新回歸。
老舊小區改造這種完全公益的重要民生活動作為媒介,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荊門掇刀區玻璃廠、天茂家屬區舊改帶來的人際關系的變化只是個性代表,所反映出來的是社會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冷暖情感維系,需要更多像老舊小區改造這樣的公益活動作牽引。(通訊員龍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