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物種寶庫”,4月,正值春暖花開,閑暇之時,前往濕地公園,一睹水鳥的優雅、猛禽的矯健、雀類的輕盈,不失為悠然消磨春日時光的好選擇。
在武漢市東西湖區柏泉農場,就擁有這樣一座“國家級”的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公園含杜公湖和幺教湖兩個湖面,湖中水草茂盛,碧波蕩漾。
自古文人墨客,就喜歡在杜公湖吟詩詠唱。民國時期著名詩人汪品三曾寫下“柏泉山下是湖邊,兩岸深林散晚煙”如此優美的詩句。
如今,杜公湖剛剛經歷了水體修復、生態重建,煥然一新。4月12日上午,記者驅車來到位于武漢市東西湖區柏泉山南的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了解杜公湖的前世今生。
治理成效顯著
記者站在杜公湖邊,放眼望去,沿岸的美人蕉、菖蒲、水蔥等挺水植物錯落有致,湖面水域寬闊,湖水碧波蕩漾,水里的苦草、馬來眼子菜、狐尾草等沉水植物也清晰可見。春風吹來,水面泛起陣陣漣漪,空氣中有一種淡淡的泥土氣息。
杜公湖旁種植的連片菖蒲
杜公湖為何如此美麗?帶著疑問,記者采訪了臨空港經開區服投集團杜公湖綜合治理項目負責人鄧凡丁和身著工作服的中建三局一公司杜公湖施工負責人周金,由于長期在太陽下暴曬,他們膚色呈健康的小麥色。
杜公湖湖面
周金看著湖面說,“杜公湖如今水清景美,不僅源于我們種植了水生植物,還因為我們投放了鰱鳙、黑魚、鱸魚等濾食性、肉食性魚類,維持水生態平衡。”
作為杜公湖的項目負責人,鄧凡丁見證了杜公湖的“蛻變”。“水質改善后,來杜公湖游玩的市民越來越多了。”鄧凡丁說。
“杜公湖治理后,刺鼻的味道消失了,我們都喜歡來環湖綠道遛彎鍛煉。”家住柏泉劉家嘴灣村民劉光明稱贊道,家門口這條曾經的“臭水湖”,如今立著水蔥,美人蕉、鳶尾等植物相互掩映,鷺鳥在其間或駐足或展翅,在這里閑坐吹風,就是一種愜意。
從嗅覺到視覺,人們明顯感受到,杜公湖正在“舊貌換新顏”。
如今的杜公湖水質穩定達到了Ⅳ類水質標準,最好時能達到Ⅲ類水質標準,湖內已形成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的健康水生態系統,變身風景如畫的湖泊型濕地生態景觀,讓人難以想象昔日杜公湖圍網密布、船難行、水難聞、人難住的窘況。
昔日水體黢黑
“原來的水哪有這么清。”鄧凡丁回憶道。
據了解,盡管杜公湖是一個郊野湖泊,遠離工業區,無工業污水污染,但是杜公湖還是成為“病湖”。
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杜公湖周邊分布著大量農田,湖水邊沿全部被土方、石塊、魚網圍成了一塊塊的精養魚池,多年無序養殖,持續投肥,農業廢水直排其中,湖泊水體持續惡化,杜公湖不堪重負,這才導致水域面積嚴重萎縮,水質長期處于劣V類。
“肉眼查看水體呈現濃綠色,漂浮物較多。”項目開工前,鄧凡丁前往現場勘察,杜公湖周圍還沒有進行修繕整治,只能一腳深一腳淺地踩著泥路勘察,每次一雙干凈的鞋子過去,變成一雙泥鞋回家。
2019年8月,武漢市人民政府下發《武漢市河湖流域水環境“三清”行動方案》,行動要求2021年底之前,全市建成區河湖流域全面截污,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
臨空港經開區服投集團勇挑重擔,進一步對杜公湖湖泊水環境的現狀情況進行評估,重點對湖泊岸線形態及湖體斷面的控制、湖體水質下行趨勢的遏制、外源污染控制、內源污染的治理、水生態及水環境系統的打造等進行專項研究。
在鞏固現有湖泊治理成果的同時,提升杜公湖湖泊品質,綜合治理杜公湖,成為推進湖泊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促進湖泊健康發展和永續利用的一項重要而緊急的行動。
專班攻堅克難
鄧凡丁介紹,杜公湖的治理工作分為“六步”進行,首先清理湖泊里原先養殖的雜魚,其次進行湖底清淤,接著開展殺菌消毒,再進行微生物制劑調節水體透明度,隨后開展植被種植,最后進行湖泊維護管養。
“這些步驟說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卻讓人吃了不少苦。”回想起當時的場景,鄧凡丁不禁感嘆。
由于杜公湖水域南北狹長,風的吹程長,風浪擾動大,水生植物種植困難,為此,工作人員布設了生態圍格,把全湖分成多個湖區,在有效消減風浪的同時,為分區種植水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在分區布設好生態圍欄后,杜公湖的植被種植工作于2021年10月展開,正好趕上了武漢“秋老虎發威”,氣溫一點都不比夏天低。
“最苦的就是植被種植。”周金感慨,岸邊的植被需要進行人工種植,我們排成排,每人都背著一捆苦草,彎著腰,走一步種一棵,跟插秧差不多,那時忙的時候,中午都是端著盒飯在岸邊快速解決。
工作人員正在扦插植物
湖中央深水區則需要15人為一組劃船種植,種植時需要用長桿固定好植物,再將植物插入湖底,還要測算好每株植物的間距。
“整整種了一個半月,氣溫高時,每天下班回家衣服都是‘餿’的。”說著周金將左手的長袖擼起,上臂還有一道很明顯的黑白分界線。
鄧凡丁說,“現階段,我們還成立了管護專班,建立了生態維護管養機制。每日及時清理水面、岸邊挺水植物帶垃圾及雜物,保持水面及岸坡干凈衛生,讓水清岸綠美景成為生活常態。”
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治理建設,將為武漢‘百湖之市’增添一張新名片。據悉,該濕地公園預計今年6月正式開放,屆時,將迎來更多的市民前往濕地公園踏青、游玩。(熊源、齊典、通訊員何勤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