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的今天,筆者撰寫了一篇《疫情之后商會工作如何重啟》的文章,首發在武漢黃岡商會微信公眾號上,后經《商會通訊》《中國商會》《楚商智庫》等公眾號刊發后,又被相關網站媒體轉載。一晃兩年過去了,疫情仍在反復,一些商會和民營企業在近期又出現“倒春寒”現象。加上目前國際形式復雜多變,商會的生存建設與發展形勢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如何突出重圍,做好守正創新,筆者結合近年來從事商會工作的實踐與思考,再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有人說:商會是由商人自發組成的民間自治組織,既不屬于政府,更不屬于個人。現有行業商會、異地商會和鄉鎮街道商會等,其人員、結構、性質等各有不同,且人員素質、會員企業規模也是參差不齊,工作是千頭萬緒,眾口不一,很多商會都看似很復雜。
其實,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做商會工作歸結一句話:就是一種情懷。會長、黨組織書記和秘書長是一個商會的工作核心、中心與重心。會長要舉得好旗,撐得住局,掌得了舵;書記在商會工作中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武漢黃岡商會黨委書記程理財如是說);秘書長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辦得了事。
一個商會的興哀與成敗,主要取決于商會的決策者與運營團隊,有多大的情懷與格局,有多大的責任與擔當。特別是在當前一個有情懷的商會,才能在危中尋機、化危為機;才能在困境中健康有序的發展。
商會工作目前主要應做好以下三點:
一個有溫度的商會才會有凝聚力。服務會員是商會工作永恒的主題,這就需要搭建好的服務平臺,有好的服務舉措,多為廣大會員提供一些有用的資源,創造更多的互動交流機會。讓他們真正能擁抱到溫暖的人和溫暖的平臺。
商會的建設與發展,要有明確的計劃與目標,整體站位要高。要通過不斷提升商會的知名度和擴大商會的影響力,增進會員的參與度,發揮好商會品牌效應,創建獨特的商會文化,讓會員在商會的各項活動中增強獲得感。
任何一家商會,僅靠自身資源服務會員企業,是遠運不夠的。商會必須要對外擴大“朋友圈”,要善于“走出去”、“請進來”,加強縱向與橫向的聯系與合作,通過“在商言商”,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為中心,借用各方資源,開展供需對接,實現資源共享。
商會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商會會長類似于學校校長,秘書長類似于教務主任。也曾有過會長類似于公司董事長,秘書長類似于總經理之說。在商會實際工作中,的確有很多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研討的課題,要創建一個合格甚至一流的商會,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與學問的。
古人云: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厚德載物。現代人說:先做人,后做事。跟對人,才能做對事。一個人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行得更遠。這都不是說教,更不是口號,而是經過實踐檢驗出來的真知灼見。
商會在初創時都是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也可鬼畫符涂變為一張廢紙。商會要圍繞以會長為核心,以服務會員為中心。秘書長必須忠誠于會長,聽會長指揮;忠實于會員,竭誠為會員服務。“上看臉色,下觀顏色”是一個秘書長必煉的基本功。這不是獻媚與卑微,而是一種素質與涵養。
在商會宗旨、目標和發展方向明確之后,商會領導班子和秘書處運營團隊的建設,就是商會成敗的決定因素。商會工作要始終圍繞“政治引領好、隊伍建設好、服務發展好、自律規范好”來辦會,講政治、講學習、講團結、講大局、講正氣。加強黨建政治學習,加強政商聯系溝通,學好“政治經濟學”,不斷提高整體素質,培養一支有信仰、有力量的隊伍。
學生入學有標準和要求,會員入會也要有資格與門檻。商會在對外擴大“朋友圈”的同時,也要凈化內部“圈子”,純潔會員隊伍。要嚴格按商會章程與會員自律公約辦事,對少數只圖索馭,不講貢獻,不懂感恩,無視規矩,毫無誠信、沒有敬畏的人,要適時清退,決不能讓“一粒老鼠屎,搞壞一鍋粥”。
商會工作不僅要善于開拓創新,還要樂于勤奮務實。會長要高風亮節,秘書長要任勞任怨。秘書處要用對人,做對事,說對話。當好一個商會秘書長,必須要有責任與擔當。做人難,要做好商會秘書長更難。做秘書長工作必須心態要好,心胸要寬,格局要大。要敢做“受氣包”,樂做“出氣筒”,善做“消氣栓”。要忠誠于會長,忠實于會員,忠心于商會事業。商會秘書處工作如果不想做,整日也就無事可做;如果想做好,工作永遠都忙不完 。秘書處人員一定要多學習,多交流,多研究,多匯報,多動腦,多跑腿,秘書處工作要有虛有實、虛實結合,但切忌搞些虛架子,嘩眾取寵,華而不實。要扎扎實實,有聲有色的開展一些活動,為會員企業實實在在的做好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把商會各項工作真正的落到實處。
商會領導班子與執行團隊不僅要講政治、講團結、講大局,還要講情懷、講風格、講奉獻。首先要找準定位,明確角色,守住底線。勇于做服務會員的孺子牛、創新發展的拓荒牛、艱苦奮斗的老黃牛。特別是商會領導班子成員都要有這樣一種擔當與情懷和精神與力量。
武漢黃梅商會會長許記坤曾就商會工作發表過一段精辟的論點:商會工作要以“聚鄉情、凝力量、謀合作、求發展”為辦會宗旨,堅持“做加法、不做減法,多搭臺、不拆臺,多栽花、不栽刺,多增財、不破財”的工作方針,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讓更多的精英聚集到商會這個大平臺,使商會的人氣也越來越旺,力量越來越強。還要以建設全國四好商會為目標,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各項基礎工作,搭好平臺,做好服務,凝聚人心和力量,不斷探索抱團發展的新路子,增強商會自身造血功能,促進商會良性發展,在此基礎上回報家鄉,回報社會。
現代商會主要分行業商會與異地商會兩種,行業商會是因“專”而會,異地商會是因鄉情而聚。會員入會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與需求,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入會后都希望有所獲,這是一個正常合理的心態。但有部分會員入會后因一時找不到獲得感,就對商會感到失望和不信任,特別是在商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人和事,甚至對商會產生厭倦與反感,這也屬于正常現象。
商會是一個平臺,更似一個舞臺。入了會就是門內的人,門內的都是演員,門外的才是觀眾。現代商會目前尚處于自身發展的初級階段,就象社會上難找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一樣,商會也難以很快就變得那么健全完美。這就需要商會的從業人員增加主動作為服務的意識,也需要加入了商會的會員有主動融入的意識。同時,對商會更要有一種正確認知與理解。既不要把商會想像得過于完美,產生過高的期望值。也不能把商會看成一無是處,至少在商會的人脈資源、信息資源,還是會比個人單打獨斗時要強。機遇不是時刻都有,但一旦讓你遇上了,就會有一個驚喜改變。商會把舞臺提供給你,怎么去出色表演,還需要各自練好內功,主動融合,不能表演不好就怪舞臺。
為會員搭建更多的平臺,提供更好的舞臺,是商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商會要想方設法創造機會,提供機遇,讓廣大會員在商會這個大舞臺上,各盡所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要寫好“劇本”,選好“劇目”幫助會員企業“唱大戲”、“唱好戲”,要請“師”進門,搞好“傳、幫、帶”。要發動大企業帶小企業,做到大幫小、富幫貧、強扶弱。讓會員企業中的“各路神仙”,都展露頭角,大展拳腳。商會領導班子與秘書處運營團隊的成員,都要樂于為會員企業做“店小二”,切實為會員企業做好“資源共享、抱團發展”的各項服務工作。
( 作者秦彬系武漢黃岡商會駐會副會長、創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