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河,陽新人民的母親河,它全長80多公里,流經全縣14個鎮區,流域人口60多萬。它既養育了陽新人民,也曾經給陽新人民帶來災難。
排查釘螺
“千村霹靂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是對解放前陽新縣血吸蟲災難的真實寫照,它有“水袋子”、“蟲窩子”之稱。解放后,陽新人民大力實施血防綜合治理工程,血吸蟲得到了有效控制,“瘟神”再也不能張牙舞爪了、猖狂害人了。
近年來,陽新縣再行硬措施,向“消除”目標邁進,全力再送“瘟神”。
掌握“敵情”:全面排查釘螺
3月28日,暖陽高照,風清氣爽,網湖岸邊,青草濃郁。十幾個頭戴草帽的農民工,手搖鐮刀,放倒一片片青草,然后小心翼翼地用鑷子,翻動草根,尋找釘螺。
筆者走近一位50多歲的大叔身邊,但見他用鑷子夾著一只釘螺,放進隨身攜帶的捕螺口袋,然后拿出筆,在捕螺袋上記下釘螺的環境名稱、線號、點號、數量、日期等相關信息。
這位大叔名叫張遠忠,陶港鎮陶港村人。他抬起頭,告訴我們,他是陶港血防站聘用的查螺員,幾天前培訓合格后才上崗的。他每天可割草排查80多框,排查面積1000多平方米。
陶港站站長王賢穩告訴筆者,陶港中心站負責白沙、陶港、網湖等鎮區的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涉及疫區有螺面積317萬平方米,目前已排查190萬平方米,4月份全面完成排查任務。
隨后,筆者驅車來到興國血防站。站長柯善火戴著草帽,正要出門,到寶塔村與聘用的查螺員,一起查螺。我們和他坐在一輛吉普車上,邊說邊聊。
他介紹,興國血防站負責興國、城北工業園、城東新區的血吸蟲病防治等方面工作,所轄疫區面積396萬平方米,目前釘螺排查面積已完成一半,現在每天排查人員達30多人。
到達富河岸邊,我們下車觀看,但見幾十頂草帽“一”字排開,鐮刀搖動一片喧響,簡直就是一道風景。
陽新縣衛健局局長、血防辦主任石峰介紹,截至目前,全縣已排查釘螺面積830多萬平方米,查出有螺面積430萬平方米,完成重點環境滅螺30多萬平方米。
釜底抽薪:切斷傳染源
消除血吸蟲這個“瘟神”,除了治標,更要治本。這個“本”,就是傳染源——釘螺。
陽新縣緊緊抓住“治本”這個牛鼻子,下“猛藥”治“沉疴”。
牛羊是血吸蟲病的主要的傳染源,它們感染血吸蟲后,糞便成為傳播載體。于是,陽新縣雙管齊下,對全縣有螺洲灘實行禁牧,控制牛羊上洲。春秋兩季,對疫區牛羊實行預防性投藥,重在預防。
在陶港賽橋村,筆者見到了養羊大戶賈希長,他養了116頭羊。我們見到他時,獸醫正在給羊喂血吸蟲藥。他說一年要喂兩次藥,有效地預防了血吸蟲感染。
改造釘螺孳生環境,是源頭治理的重頭戲。陽新縣采用加固堤防、翻耕洲灘、溝渠硬化、水改旱、改建魚池等綜合措施,來治理釘螺。
噴藥滅螺
在網湖小龍門,筆者又見到了一口新修建的50多畝的大魚池,池邊的新土散發著泥土的清香,增氧機在嗡嗡地響……
陽新縣應急救助站站長鄒定剛介紹,這里原來是釘螺孳生域,他們動員個體老板投資將其改造成魚塘,從根本上治理釘螺孳生環境,消滅了釘螺。
陽新縣衛健局副局長肖志剛說,全縣為了兼顧滅螺,僅去年修復水利工程20多處、新修魚塘30多個,改造釘螺孳生環境100多處。
同時,陽新縣還采用滅螺船、滅螺車提高滅螺效率、降低滅螺成本,經過滅螺效果考核,釘螺死亡率在80%以上。
以人為本:應檢盡檢、應治盡治
在興國站化驗室里,幾名工作人員正在聚精會神地操作著檢測儀器。旁邊的桌子上,有序擺放著采集來的糞樣、血樣。
站長柯善火說,站里對血吸蟲重點疫區的群眾進行檢查,摸清血吸蟲病患者,然后登記造冊,進行診治。
筆者走進他的辦公室,隨手翻開登記本,只見厚厚的登記簿上群眾的姓名、性別、年齡、檢驗結果等寫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感嘆他們工作如此細致。
對患者治療,陽新縣做到應治盡治,絕不落下一人。在家里做事的患者還好說,最難的是外出務工患者的跟蹤治療和服務,他們長年在外,對他們的病情難以準確掌握。
對這些群體能聽之任之嗎?當然不能。陽新縣血吸蟲防疫站的工作人員表示,辦法總比困難多。他們利用外出務工人員春節返鄉的有利時機,走村串戶,開展上門服務。
今年春節期間,血吸蟲防疫站的工作人員共走訪返鄉人員400多人次,開展血檢、糞檢查病300余人。
據了解,白沙鎮伍珠村村民陳世文患有血吸蟲,在溫州打工。大年初四,陶港站站長王賢穩不顧關節炎引起的腳痛,一瘸一跛地趕到陳世文的家里,給他進行采樣檢查。陳世文非常感動,硬是要他吃飯再走。王賢穩說,他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村民的那種樸素情感,讓他無比感動。
陽新縣委書記萬鼎表示,血吸蟲綜合治理是一項德政工程,更是一項生命工程,陽新縣要舉全縣之力,送走這個“瘟神”,還富川大地水土清凈、百姓安康。(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