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農民做示范,讓農民有錢賺。”這是武漢市東西湖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服務總站負責人、高級農藝師陳紅32年來一直秉承的工作理念。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陳紅以農業項目為載體,開展“三新”技術引進、篩選、示范、推廣的工作,深入田間和農民交朋友,手把手傳授農業科技知識,助力鄉村振興。
“賺了是你的,虧了我來賠”
在大棚果菜開花期,需要把熊蜂引入大棚采集花粉,促進花粉散發,為果菜授粉......這項“熊蜂授粉”技術背后,凝結了陳紅的心血。
2014年,為解決激素點花費時費工、品質差、畸形果多、激素殘留等問題,陳紅率先在武漢引進“熊蜂授粉”技術,并在東西湖走馬嶺街六合大隊開展試驗示范。
陳紅(左二)在大棚開展現場技術服務 來源:武漢市東西湖區農業農村局
當時,很多農戶對這項新技術持觀望態度,如果試驗不成功,不僅浪費時間精力,還會帶來經濟損失。
“嘗試新的技術都是有困難的,我不能打退堂鼓。”陳紅回憶說。
為打消農戶顧慮,陳紅向開展試驗示范田的農戶肖建勇保證:“賺了是你的。虧了,我來賠。”
陳紅的承諾,讓農戶吃了定心丸。一年下來,通過對比,熊蜂授粉后的番茄畸果率下降17個百分點,單果重增加11克,畝產量增加937公斤。
肖建勇的大棚每畝節省人工185元,每畝節本增收2621元。2015年,肖建勇擴大規模,早春番茄全部采用這項技術,番茄上市即被搶空。
推廣“熊蜂授粉”,只是陳紅32年工作的一個縮影。近5年,陳紅共承擔省、市、區各級農業推廣項目30多項,篩選了適合本地栽培的優質高效蔬菜新品種15個,示范推廣先進實用新技術17項,推廣節本增收7套高效種植模式,建立核心示范區3.6萬畝,畝均節本增收850元以上,輻射帶動面積累計約40萬畝,畝均增收310元左右。
“農民的口碑,是最好的獎杯”
今年春耕生產開始后,武漢市東西湖區農業農村局持續開展病蟲害防治檢測。在田間地頭,陳紅叮囑農戶要嚴防嚴控,并提醒他們:“盡管有防控辦法,但不能掉以輕心!”
陳紅正在為農戶授課。來源:武漢市東西湖區農業農村局
東西湖區是武漢市乃至中部重要的“菜籃子”。早春時節,東西湖區低溫、陰雨、寡照,大棚蔬菜“發病”較重。陳紅從低溫防凍、增光補光、通風換氣、肥水管理、病害預防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技術措施和方案,手把手指導農戶做好春季蔬菜生產。
為預防蟲害減少農戶損失,保住農民的“錢袋子”。陳紅帶隊提前謀劃,抽調區內農技專家,先后多次到往年發生蟲害較為嚴重的秋玉米田塊查看保溫防凍、通風換氣的措施,手把手搞好農戶生產。
因為幫助農戶解決了后顧之憂,陳紅和農戶之間建立了良好的信任。有些農戶在種植中遭遇病蟲害危害,會主動問陳紅,逢年過節也會打電話問候。
“對農業科技工作者來說,農民的口碑,就是最好的獎杯。”陳紅堅信,為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是對一個農技推廣工作者最大的肯定。
“農民有需求,我們就不歇”
今年55歲的陳紅,膝關節曾做過手術,長期站立和行走對她來說是一項挑戰。即便如此,她還是堅持把論文寫在農田,把講堂開在農戶的田頭。
陳紅(左一)在田間指導農戶 來源:武漢市東西湖區農業農村局
近5年來,陳紅牽頭組織主辦武漢市東西湖區“三新”技術現場觀摩會26場,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各新城區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和武漢市各涉農企業及科技示范戶近3500人參加觀摩會,將科技示范基地作為有影響力的科技觀摩園,作為品種展示、技術推廣的傳播基地,展示 “三新”技術在農業提檔升級、綠色發展及農民增產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為確保疫情期間蔬菜供應和春耕備耕順利進行,陳紅利用空閑時間,通過微信群、電話等多種形式開展技術服務指導,提出應對極端天氣的抗災措施,編發《疫情防控期間在園蔬菜管理及搶播快生菜技術指導意見》,為武漢市東西湖區蔬菜保供、春季農業生產貢獻力量。
“工作32年,我有幸見證中國農業從粗放到精細,進入現代化的歷史步伐。”陳紅說。她作為一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者,針對不同農時季節及不同作物,借助室內講座、田間課堂、電話咨詢、網上答疑互動、編發農技推廣簡報等多種方式,指導農民近7200人次,編發《農技推廣簡報》102期,超12萬份。
“農民有需求,我們就不歇。”陳紅說。眼下正是春耕備耕,陳紅正準備去東西湖區新溝農場開展“韭菜病蟲害綠色防控”的講座。(通訊員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