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社會史作為一種研究視角與方法,把人作為區域的主體,探討區域人群的歷史活動,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群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群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種領域的復雜互動。區域社會史根據人的活動來展開對區域社會的整體研究,考察、探討區域社會的變遷,揭示中國在不同區域所呈現的不同模式,從而為認識、理解中國社會形態與進程提供參考。
作為近代工業革命和工業文明的主要標志之一,鐵路的產生,對人類的社會生活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區域社會更不例外。
位于武漢市東湖之濱的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張衛東所著《粵漢鐵路與近代湖南社會經濟變遷研究(1898-1937)》(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就是區域社會史視域下的一項重要鐵路史研究成果。綜觀全書,本書豐富、深化了如下兩個領域的研究:
其一,中國近代鐵路史的研究。對粵漢鐵路的研究是中國近現代鐵路史研究的一個熱點,但從既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截至目前,學術界對粵漢鐵路與包括湖北、湖南與廣東在內的沿線地區的經濟和社會變遷的關系問題,尚缺乏系統和有深度的研究,無疑是粵漢鐵路史研究乃至中國近現代鐵路史研究的一個缺憾。
本書秉承區域社會史的視角與方法,通過對歷史中人群的活動,主要是晚清粵漢鐵路湘段籌建中各方勢力的政治博弈、民國初年湘路公司收歸公有過程中相關人士的主張與活動、20世紀20年代社會各界對于粵漢鐵路株韶段資金籌措的討論、湖南地方利益集團的設站之爭、湘籍工人對粵漢鐵路建設中的活動與貢獻等。
書籍實圖
本書系統而深入考察、探討粵漢鐵路的建設、運營及其與近代湖南社會變遷之間的密切聯系,展示了一幅晚清、民國時期鐵路修建過程中國家、地方和經濟社會互動的生動畫卷,為認識、理解近代湖南乃至近代中國的社會演變過程提供了一個十分有益的側面,從而極大地豐富與深化了粵漢鐵路史的研究。
其二,鐵路與近代湖南社會變遷的研究。粵漢鐵路縱貫湖南,然而學術界專門、系統論述粵漢鐵路與近代湖南社會變遷的研究則尚付諸闕如。
鐵路是推動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一種主要技術力量。粵漢鐵路是近代中國一大鐵路交通線,成為推動近代湖南社會變遷的一種主要技術力量,也是考察、探討近代湖南社會變遷的一個上佳視角。
本書以粵漢鐵路為切入點,運用區域社會史的理論與方法,將粵漢鐵路置于湖南區域社會的研究維度中,對其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考察與探討,揭示了粵漢鐵路與近代湖南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深層次關系,為認識近代湖南社會歷史變遷提供了新的事實依據與理論基礎。
此外,除上述兩方面的學術貢獻之外,本書在一些具體問題的研究上也頗有新見。
如本書中對20世紀20年代社會各界對于粵漢鐵路株韶段建設資金的討論,在以往的粵漢鐵路史研究中往往很少涉及;又如關于20世紀30年代的湘米銷粵問題,學術界的專門研究并不多,且多以之為小問題而不予重視。
上述兩個問題,本書作者在廣泛收集各種原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其均進行了詳實考證與論述,新意顯而易見。
總而言之,本書內容全面,史料豐富,邏輯清晰,論述精當,結論準確,堪稱是一部鐵路社會史研究的佳作。(作者楊紅偉系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