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回大地,生機勃發。2月20日,記者走進黃石市陽新縣排市鎮,看到村莊的生態產業愈顯活力,良好風尚持續煥新,共建共治共享的成色更足更亮。
近兩年來,排市鎮驅動“紅引擎”,凝心聚力,持續擴大“山水田地”優勢,加速補齊“設施短板”,著力按下高質量發展“快進鍵”,為鄉村振興譜寫新篇章。
排市鎮調研
筑牢基層戰斗堡壘
“抱團”打造“產業動能”,官科村推行“村兩委+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抱團”發展臍橙、雜柑、蜜桃等水果產業2000多畝,油茶600畝,著力打造“官科紅”品牌,推動“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動能和農民增收。“自合作社建立以來,不復以往‘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局面,合作社產業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配套、產業結構多元合理,去年全村直接帶動100多戶脫貧戶戶均增收1萬多元,村集體經濟收入60多萬元。”官科村黨總支書記兼主任汪宣枝介紹道,產業優勢更加凸顯,“產供銷”體系更加完善,全村實現合作共建、發展共贏、鄉村共治,老百姓也走上了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子。
2021年6月,湖北省委授予官科村“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的稱號。
改變絕不僅在官科村。近兩年來,排市鎮大力推進“黨建+產業”的振興模式,圍繞生態化引領、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加大家民合作社、專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電商等新型經營主體的黨建引領力度,推進“大帶小、強帶弱、富帶貧”的產業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舞起”產業“發展大旗”
排市鎮下橋村黨員明道開、袁知福,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2017年成立麗萍專業合作社,發展白茶900多畝、油茶400畝,帶動69名“5060勞力”就業,日薪100—150元。
種植基地
“黨員先鋒帶動,共同扛起產業發展‘大旗’,引領村民‘抱團’發展玉葉、嘉華、凱迪、萬盈等‘生態種養合作社’,讓荒山變綠,養殖產業‘生金’,‘小果子’產生‘大效益’,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2萬元,村民可支配收入1.8萬元。”下橋村黨總支書記兼主任袁修鴻說,“同時,我們做了新修產業路5.6公里、村莊道路綠化、安裝路燈100盞,新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新型村衛生室、老年活動中心,架連心橋、筑衛生塘、加固水庫等實事。”
摩爾臍橙
“沒有黨員的幫扶,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呀!”63歲的脫貧戶袁修懷感慨地說,他家從2017年發展養殖業,去年養鴨2000只、陽新豚200只、牛16頭、羊100只、蛋雞500只,年收入8萬元。
排市鎮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讓黨員在產業振興中作出表率,通過抓黨員帶群眾、幫扶群眾,進一步調動了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鎮引導黨員領辦創辦農村經濟合作社,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積蓄了更為強勁的動能。
“三類村”變成“紅旗村”
在龍口村油茶基地,碧綠山的茶樹,漫山遍野。村總支書記兼主任張德高和20多位農民正在勞動,笑聲此起彼伏。幾年前,龍口村既是省級重點貧困村,又是“三類村”。全村425戶175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39戶310人,村集體經濟“空殼”。
排市鎮黨委召回在縣城做生意的黨員張德高擔任村黨總支書記,通過配強龍口村“班子”,落實產業振興、脫貧攻堅等措施,在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村集體經濟收入20多萬元。在張德高的帶領下,該黨支部2020年榮獲“黃石市紅旗型黨支部”稱號,2021年被黃石市授予為“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近三年來,龍口村千方百計為民辦實事,構建水泥路14.9公里,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實現了道路綠化村莊美化,安裝太陽能路燈120盞,架通網絡“高速”,電網改造,新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村衛生室、農民文化活動廣場、衛生塘等,全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民安居落業。
同時,該村推行“村黨支部+合作社+產業基地+農戶”模式,落實土地流轉、村集體資金和脫貧農民扶持資金及勞動力入股經營措施,發展油茶260畝,雜柑120畝,中藥材800畝,稻鱔共作850畝,光伏發電80KW,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幫助張會忠等 119戶脫貧戶走上致富路。
“以前在縣城打零工,收入不穩定。現在好了,到家門口的務工,每月能掙2000多塊錢,年底還有股份分紅,這幸福日子越來越甜喲。”朱彩霞滿懷感激。
排市鎮黨委書記舒春風表示,站在新起點,邁向新征程,排市鎮黨委政府將持續擦亮“黨建引領”的金牌,永葆“黃牛”的精神、“猛虎”的勁頭、“實干”的作風,跑出排市鎮鄉村振興“加速度”。(程華新、顧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