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鄒德祥)時政新聞對任何一家報紙而言,都具有特殊的地位。時政新聞并不僅僅是日報等時政類報紙的“專利”,也是晚報、都市類報紙另辟蹊徑、搶占新聞制高點和吸引讀者眼球的“利器”,做好時政類新聞的報道,是主流媒體新聞創新的一個探索方向。
《鄂東晚報》頭版和要聞版,就是時政新聞的“棲身之地”,也是傳遞晚報時政新聞品質的窗口和前沿。但一直以來,部分媒體的時政新聞沒有做精、做實、做大、做強,成為制約報紙整體新聞品質的一處“軟肋”,這也是今后一個時期應下力突破、跨越的新聞“圍墻”。
報紙要樹立公信力和提升社會影響力,須尋求時政新聞的重點突破,通過強化時政新聞的策劃和宣傳報道,積極融入主流化辦報之路。
一、時政新聞是什么?
時政新聞是上層建筑,也是報紙的“王牌”。要寫好時政新聞,首先要了解時政新聞的特點和作用。社會新聞能吸引讀者關注,民生新聞能傳遞民生訴求和人文關懷,時政新聞不僅具備前兩者兼具的功能特點,好的時政新聞還能贏得喝彩,贏得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是一張報紙原創新聞的“上層建筑”,是真正意義上的“王牌”,時政新聞強者,報紙影響力就能大大增強,有效滲透到行政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大領域;反之,時政新聞弱者,主流聲音微弱,報紙主流形象難以樹立。
時政新聞既是“短槍”,也是“長炮”
時政新聞見諸報端多半是消息題材,短小精悍篇幅不長,是名副其實的“短槍”,但它有可能會變成“長炮”。說時政新聞是“長炮”,一是有的時政新聞可做特殊處理,在篇幅字數上可以大膽突破;二是有些時政新聞影響面廣、滲透力強,具備了新聞特稿和深度報道類文章的深度、高度和廣度,一條行政法規的出臺、一個新的決策決議,都會給廣大市民的正常生活帶來深刻的影響。很多時候,它往往集時效性、重要性和民生性于一身,說它是“長炮”,是就其影響力而言的,有力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時政新聞報道,發出去就是“猛料”,其影響力不可低估。
時政新聞是“透明體”,更是“精確體”
事件真實,事實準確是時政新聞的基本特征。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時政新聞對黨委、政府有關政策和決定的解讀及報道,無需遮遮掩掩,無需轉彎抹角,而應精準解讀和客觀報道,不得出現絲毫的偏差,一旦出錯,后果嚴重。在這里,我想提醒大家,要達到這一要求,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涉及到領導參加的政務活動,領導的職位、姓名、排序不能錯;二是報道新政出臺,涉及到的內容不能錯,尤其是不能斷章取義,憑個人主觀臆想誤解誤讀;三是特殊、重大事件的時間、地點等要素不能錯。
時政新聞是“絕緣體”,也是“鮮活體”
說時政新聞是“絕緣體”,主要是因為很多政務活動基本上是會議一整天,材料一大摞,文件一大堆,有的記者碰到這類情況,不是精益求精,勤于思考,在會議背后撲捉新聞點,而是采用千篇一律的“會議體”來報道,簡單記錄時間、人物、地點、會議或活動內容,顯得生硬、枯燥、乏味。精準解讀時政精神,提高駕馭撰寫時政新聞的能力和水平,應該是每一名新聞記者的職業追求和奮斗方向,做到這一點,考驗著每一個時政記者的功力。盡管如此,在報道事實精準的同時,還應增強新聞報道的厚度、深度與鮮活度,精準只是時政記者寫好時政新聞的標準之一,絕不能成為只求精準而缺少生動的借口和理由。要讓時政新聞“活”起來,記者須腦袋轉起來,眼睛動起來,腳步跑起來,在采訪中留心悉心捕捉閃光點。
一句動情的話,一個稍縱即逝的瞬間,一個不起眼的細節,都有可能會引出一篇生動、鮮活的時政報道。大連有一家報紙的記者在報道某副市長示察大連國際馬拉松大賽準備情況時,聽到她說了這樣一句話:“馬拉松不要再組織學生拉拉隊,不要讓孩子們再站在馬路上吹寒風。”一語道出領導的人文關懷,同時對以往的形式主義進行了徹底的否定。于是,該報道就沒有用傳統的領導視察賽事的視角來行文,一篇生動的時政特寫讓人過目不忘——題目是《絕不能讓孩子站馬路吹寒風》。
二、讓時政新聞“活”起來
時政新聞就本身而言,容易陷入枯燥、生硬、干癟、索然無味的“泥潭”,同時,因其主要信息渠道來源“單一”,不是會議講話就是領導調研,或是部門總結、工作匯報,記者寫稿幾乎千人一面,從而導致時政新聞同質化嚴重,可讀性不強,讓本應鮮活、極具生命力的新聞“富礦”冷落、貧瘠,陷入邊緣化之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1、觀念改變是先導
時政新聞也要與時俱進,不要以為時政新聞“活”不起來,首先,時政新聞可以搭“順風車”,可以多切入市民感興趣的經濟話題、民生話題;其次,時政新聞可以“走后門”,力求多和讀者“發生關系”“產生碰撞”,找出和讀者有關系的或者感興趣的新聞元素;時政報道不能停留在新聞事件或信息源本身的層面上,為迎合受眾日趨多元化的閱讀需求,應提供更專業、更深入、更厚實、更全面的解讀式時政報道。
2、讓時政新聞“故事化”
時政新聞也要社會化,民生化,硬新聞要軟化,要追求獨特的新聞視角。
西方一些媒體通常以寫故事的手法來寫新聞,將一些枯燥的硬新聞,寫成有較強可讀性、易讀性和趣味性的軟新聞。在非事件性新聞的開頭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寫作技巧,通過講述一個與新聞主題密切相關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報道的新聞,然后逐漸展開,深化新聞主題。
有些記者寫時政類稿件時喜歡用“記者從某某部門獲悉,記者了解到”等語句生硬開頭,這樣讓文章的“柔軟度”大打折扣。
3、跳出材料和會議寫新聞
就材料和會議寫新聞,是抓不住“活魚”,寫不出佳作的,有一句話叫“功夫在詩外”,要寫出好的時政新聞,需具備“在詩外”的功夫,將本無新意的同題新聞做成價值含量極高的獨家新聞。
新聞記者要歷練“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事,有意識地培養和塑造捕捉新聞、駕馭新聞的能力和技巧。一項重要措施或政策法規的出臺,總有其背景和原因,總要影響一些特定的人群。記者的通病是,往往只關注政策條文本身的內容,而忽視了與政策相關聯的人或故事。因此,記者在跑機關單位時,不僅僅是參加會議,拿一份材料,還要做一些深入的后續采訪工作。對于一項重大新聞可能涉及到或已經影響到的對象,記者須再深入采訪,從死材料以外尋找一些與主題相關的鮮活故事。我贊同這樣一句話,新聞是一門選擇的藝術。面對同一新聞,不同的記者認知深度和選材角度的不同,反映在報道中必然不一樣。也可以這樣說,時政新聞是一門表現自我的藝術。面對“同題”(同一個事件)新聞,不同的記者傳遞和表現新聞的手法、技巧有所不同,反映的不僅僅是報道的效果不一樣,更體現記者的新聞業務水準高低。
4、記者的眼光要“向下”
人的視角有多面性,由于時政類新聞活動經常會有領導講話或領導公務安排出現,寫時政新聞很容易“說官話”
“打官腔”,一篇報道出來往往“官味”十足,事實上,很多讀者最關心和關注的是與自己的切身利益和訴求相關聯的信息。因此,記者的眼光切不可高高在上,而要“向下再向下”,把視角對準普通百姓和市民。時政新聞可以普通人的視角切入主題,寫他們的真實感受和切身變化,讓新聞更具親和力和貼近性。
三、讓時政新聞“立”起來
作為媒體人,都想做出有深度、有影響的時政新聞,讓時政新聞“立”起來,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
1、新聞駕馭能力的突破
新聞駕馭能力,是一個記者的基本功。準確,反映出記者對新聞事實的把握能力;生動,反映出記者新聞寫作上的把握能力;分寸,反映出記者對新聞事件的把控能力;獨到,反映出記者新聞寫作視角上的創新能力。
有的記者參加一次會議,從材料里面會整理出一堆的新聞信息,參加一次會議可以寫幾篇稿件。當然,對重大活動而言,這種“組合式”報道是可取的,往往還能深化活動主題,擴大報道的影響力。但一般的政務活動就大可不必了,一是浪費了版面,二是沖淡了文章主題,失去了可讀性。 “濃縮就是精華”“惟一的才是頂級的”。只要稿件寫出新意,寫出深度和厚度,讀者就會樂意接受;反之,堆砌再多的材料和信息,也只是投勞。
2、新聞公關能力的突破
時政記者要學會和官員打交道,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增進與政府層面或官方新聞發言人的認識和了解,甚至形成互信和共識,更有利于時政新聞的報道。因此,記者應注重提高交際能力,做社交高手。
3、新聞關注視角的突破
時政新聞記者寫稿件時要牢記一點,一定要時刻心里裝著老百姓,政府的執政理念是執政為民,報紙的受眾對象也是廣大市民讀者。所以,時政新聞一定要有“民生味”,這樣的新聞才會受百姓喜歡。但實踐中,跑時政線的記者易犯的通病是,常常會站在部門一邊,從部門立場出發寫報道。譬如:《某市政府加大網上政務工作》,就是完完全全站在政府工作一邊。換個角度,站在普通市民的立場關注此事,標題就可以做成《讓市民輕輕松松網上逛政府》。
4、記者綜合能力的突破
寫時政新聞,選擇什么樣的報道對象,取材的角度的選擇,文章結構的安排等,對記者綜合能力既是考驗,也是挑戰。
一個優秀的時政記者,應該是一個多面手,是一個精通各項社會事務的“雜家”,平時不僅要廣泛涉獵內容多樣的社會知識,還應嫻熟掌握專業性較強的部門知識,既做專家又做雜家。跑城建,就要熟知國內外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和潮流;跑交通,就要掌握交通大提速、交通基礎設施不
斷升級背后的信息;跑衛生,就要了解國內外的醫療衛生新政和區域醫療現狀;跑金融,就要了解國內、國際的宏觀經濟、金融動態;跑教育,就要了解國家教育政策、法規和各學校教學教研狀況。
四、從會議中“淘”出有價值的新聞
時政新聞的“新”,既包括時效新,也包括事件新、觀點新、做法新等諸多要素。因此在傳遞會議時政要聞時,要努力把“死”材料變成活資源,在會議中尋找新鮮的新聞由頭,找出讀者所關注的新鮮的獨家新聞。
會議是獲取時政新聞的主要渠道。但通常情況下,會議流程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很難給人“新意”,事實上,會議中往往蘊藏著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作為新聞記者,應把會議視為一座新聞“富礦”。記者應提高挖掘會議新聞素材的能力,記者參會首先應靜下心來認真讀懂會議精神要領,仔細領悟會議背景和豐富內涵;其次是應兼具“一雙慧眼”,從會議中“看”出獨特的視角和獨到的見解,從會海里“淘”出有新聞價值的好新聞。
1、要學會“聆聽”和“嫁接”
時政新聞很多都是領導活動,很多領導活動中都蘊含著群眾最關心的政策和信息,很容易被忽略。要么是一葉障目,由于視野受限,沒有被挖掘出來;要么是功力欠佳,由于主次不清,沒有被提煉出來,把本應該出彩的新聞點淹沒了。
新聞記者既要做傾聽者,更應做“主導者”,要站在更高的層面和高度來剖析新聞素材,在形式多樣、零碎復雜的講話中“搜”信息,就像“百度”搜索一樣,通過某一個關鍵詞和主題,頭腦里瞬間閃現出與之相關聯的信息鏈。聆聽記錄富有思想哲理的現場講話對話,挖掘發現那些震撼人心的、富有人情味的細節。尤其是領導參加的政務活動,記者要善于從中發現活動引爆出的火花和閃光點,通過歸納總結和提煉,進行深加工和“打磨”,再形成宣傳報道主題。這種過程融入了記者的思考和判斷,記者需具有較強的新聞駕馭能力。這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要有“十年磨一劍”的決心和毅力。
2、要學會“節外生枝”和”無中生有“
時政類報道很容易被格式化、模式化,讓讀者讀起來味同嚼蠟。要使時政新聞具有可讀性、生動性和貼近性,讓新聞鮮活起來,作為時政新聞編采人員要努力學會“節外生枝”和“無中生有”。善于主動去發現政務活動和會議中的新聞點,善于挖掘、提煉出新聞中的熱點、興奮點。要用高度的新聞敏感性,注意傾聽、觀察、捕捉新聞事實現場的一舉一動,梳理思緒,運用相關背景鏈接,形成觀點,從民生視角仔細解讀政策文件措施方法,努力做到時政新聞立體、豐滿、厚實,亮點紛呈。譬如,低保政策的調整、糧油食品價格變動,生豬補貼標準制定、存貸利率變動、天然氣價格調整等等,都可以從市民的切身利益出發進行解讀,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和感染力。
3、要學會“接地氣”和“去官氣”
時政新聞有很強的地域性,報紙的時政新聞,報道所涉及對象基本上都是本地區域性新聞信息,時政新聞是展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和各行各業發展變化的一個窗口。
時政新聞要接“地氣”,要多說本地話,多講本地事,不要一會天南地北,一會五湖四海,讓人摸不著邊際。另外,時政新聞因為很多涉及到領導活動,很容易“說官話” “打官腔”,這一點應盡量避免。在時政新聞的語言表述上,不要寫一些官話、空話、大話、套話,越通俗越好,要讓老百姓都看得懂。時政新聞報道要多從民生的角度詮釋解讀亮點和成就,將讀者關心的東西挑選出來、報道出來。
4、要學會“穿花衣”和“施淡妝”
時政新聞要產生好的宣傳效果同樣離不開包裝。
時政新聞一般都很嚴肅拘謹,文字不生動、不形象,表現力不強。要達到好的宣傳效果,須在提升新聞性上下功夫,在介入社會生活上下功夫,在吸引讀者參與互動上下功夫。從標題的制作到內容的創新,都需要站在讀者關心、關注的角度來進行,這樣才能寫出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同時,在表現形式上力戒呆板僵化,要學會“穿花衣” “施淡妝”。譬如,運用多行大字號標題形成沖擊性新聞;運用提醒式導讀,運用文學性語言做導語,增強時政新聞的閱讀魅力;還可以運用畫面、圖表、數據等輔助形式,進行背景鏈接,在讀者的關注點、興奮點上下功夫,把主流新聞做足、做活、做深、做透,讓讀者產生過目不忘的回味與享受。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