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電線、網線規整到一起后,整個小區不僅整潔清爽,而且更安全了!”日前,居住在荊州市沙市區中山街道幸福片區的蔡志強驚喜地發現,原先小區外圍縱橫交錯、凌亂如麻的弱電線纜有了“規矩”,小區因此變得更美觀、更安全。
據悉,這些只是荊州市沙市區深入開展老舊小區弱電線纜整治的一個縮影。一年來,荊州市沙市區緊扣荊州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定位,立足城市發展和廣大市民的迫切需求,對存在線纜散亂問題的109個老舊小區進行集中整治。據統計,荊州市沙市區現已完成了55個小區治理工作,共清理廢棄線纜41.9萬余米,規整線纜28.9萬余米,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居民生活更加宜居。
改造前
專項改造弱電線纜 消除空中“蜘蛛網”
在荊州市沙市區中山街道幸福片區環衛宿舍,原本分散無序如“蜘蛛網”一般盤踞在小區上空的弱電線纜,如今,被整齊地梳理成一股“發辮”固定在電線桿上。
“之前,橫跨道路兩邊的架空線就有5把,每把里面又有幾十根,影響市容不說,還經常有東西掛到電線,有些嚇人。”中山街道幸福片區環衛宿舍居民蔡志強說,弱電線纜如今被規整到了一起,感覺頭頂上的天空闊了、遠了,城市也更美了。
在朝陽街道東苑社區,與小區整潔美觀相得益彰的,除了環境,還有被整理得規規矩矩的弱電線纜。居民鄧捷回憶,以前鄧家祠堂到處牽的都是網線,還有居民私自在電纜上接電,遇到大風大雨天氣,就看見空中飛線全部纏繞到一起,每次路過都提心吊膽,擔心觸電。如今,飛線問題已得到妥善解決,居民們出行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
“由于歷史原因,老舊城區缺少規劃,強弱電線路大多比較雜亂。”荊州市沙市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尤其是老舊小區隨意架設電線更為嚴重,可用“天羅地網”來形容,不僅影響城市形象,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還“網”住了市民的幸福感,更與城市發展和市民需求顯得格格不入,是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硬骨頭”,是困擾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為更好地完成老舊小區弱電改造工作,去年12月,荊州市沙市區將老舊小區弱電改造作為一項專項改造內容專項設計、專項預算、專項實施,深入整治老舊小區內“蜘蛛網”現象。
統建“四合一”光交箱 營造居民整潔生活環境
據調研,荊州市沙市區亟待解決“蜘蛛網”問題的老舊小區治理面積約616萬平方米、涉及居民約26萬人,問題復雜、任務重、工程推進不容易可想而知。
面對困難,荊州市沙市區并沒有止步不前,而是根據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及湖北省住建廳、省通信管理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印發的《關于實施城鎮老舊小區弱電設施改造及智慧化建設的通知》文件精神,結合實際制定了詳細而具體的實施方案。
據了解,荊州市沙市區改造方案采取“集中建設、一纜入地、多家共享”方式,與小區改造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荊州市沙市區住建局還牽頭組織電信、移動、聯通、廣電四大運營商,制定整治工作方案,明確主體職責、工作任務和治理時間節點,掛圖作戰;電信、移動、聯通、廣電四大運營商共組織100多位施工人員,對荊州市沙市區首批55個老舊小區弱電線纜進行了統一規整。
改造后
“我們采取小區內新建‘四合一’光交箱、光纜地埋或者橋架方式,布設到居民家門口,由四大運營商接戶后,對小區內原“蜘蛛網”進行清理,為居民營造更加整潔有序、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負責弱電線纜改造工作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加快治理進度的同時,通過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加強與各通信運營企業溝通協調,建立信號復通應急響應等機制,將影響降到最低。
正因為有了詳細而具體的實施方案,弱電線纜整改工作不僅得到了居民的理解,治理后更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評。
建立長效長治機制 守好最美天際線
目前,沙市區55個老舊小區已完成弱電設施改造,第二批54個老舊小區“蜘蛛網”清理工作正在逐步推進中。
“‘蜘蛛網’清理成果非常顯著,有效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質,居民們都很滿意。”荊州市沙市區東苑社區黨委書記蔣海星表示,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果實屬不易,今后將通過社區居民自治方式進行治理,做好改造成果維護工作,防止“蜘蛛網”死灰復燃。
“我們將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巡查和督查力度,及時制止私拉亂設架空線現象。”荊州市沙市區文化坊社區工作人員李仁菊說,今后社區將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加強宣傳引導與日常巡查,嚴防私搭亂接、前清后亂,全力打造民生幸福宜居首善區。
荊州市沙市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局將定期聯合多部門開展專項督導檢查,及時通報問題、持續跟進問題,直至整改徹底;建立“多網合一”等工作規范和標準,健全行業監管機制;統籌通信四大運營商建立健全線纜日常管理和維護機制、廢舊線纜處理辦法等措施,明確后續線纜養護責任;堅持“建、管”并重,探索物業運營新模式,推進老舊小區長效管理;從而為建設“三首之區”打造“四個中心”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讓居民在享受城市文明成果的同時,更積極主動參與到文明城市創建中來,共同維護好良好的環境,守護好城市最美天際線。(通訊員錢波、江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