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7日,筆者走進黃石市陽新縣陶港官塘村,看見一排排升新式大棚格外醒目,稻田魚躍蟹肥;平整寬闊的瀝青路,串聯起一幢幢白墻紅瓦的小洋樓。
村路刷黑
“眼前這幅新時代‘富春山居圖’,過去我們想都不敢想。”陽新縣官塘村黨總支書記侯安建說,昔日官塘村,900多戶、4000多人,靠單一農業過著窮日子。
沿著村里寬闊的環村道路前行,新式大棚蔬菜、“稻蝦魚”共生稻田、葡萄園等一一映入眼簾。在小山巔,筆者俯視山坡,能看見一派生機勃勃的桂花、玫瑰、紅葉石楠等花卉。“這是我們村的花卉基地,1200畝。”官塘村原總支書記、現任陽新縣陶港鎮黨委委員陳緒鵬介紹。
蘆薈大棚
“除草、施肥、剪枝,活不重,一天工資120元。”在花卉基地施冬肥的徐蘭英,瓣著指頭算賬高興地說,“村里發展生態產業,帶動我家脫貧致富。在家門口就業,一年工資3萬元多元,租金、薪金、股金‘三金’疊加,這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甜。”徐蘭英過去種種稻谷、小麥、紅苕“老三樣”,日子一直過得不盡人意。被納入脫貧戶后,徐蘭英過上了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果蔬基地
產業興,百業旺。陽新縣官塘村“兩委”積極探索“黨支部+公司+村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農民用土地、資金和勞力入股產業基地、村兩委注資分紅、農戶參與得利等方法,發展“稻—蝦—甲魚”共生基地1300畝,水果采摘園120畝、有機蔬菜620畝、龍蝦養殖基地120畝、花卉苗木基地1200畝。在基地里,農民既可以打工掙錢,又可以收取租金和分紅,真正實現“一地多贏”。
在600畝生態白茶基地,茶樹迎風泛起滿目綠浪。就在綠浪之中,一群當地農民正在給白茶基地除草、松土和施肥。
白茶種植
“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讓我們更有干勁啰。”脫貧戶許本通一句話,讓大家笑了起來。2017年,許本通發展雜柑12畝,去年掛果,今年收入2萬多元,再加上在村產業基地務工、土地及資金入股分紅,年純收入達6萬多元。
48歲村民程桂順也笑容燦爛地說:“在家門口上班,月薪2200元,既照顧了小孩讀書又能賺到錢,算綜合收入也不比去外地打工少哩。”
漫步陽新縣官塘村,但見景樹青翠、菊花飄香,屋前屋后更是干凈整潔。陽新縣官塘村黨總支副書記、副主任金家友介紹,官塘村不斷實施人居環境提升,構建排污管道12000米、修建環村路5600米、入戶道路7000米、房屋增“顏值”11平方米、安裝路燈420盞、改造衛生塘13口、硬化溝渠14000米、修機耕路800米、砌護長樂港3000米,另外還新建了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標準化衛生室、6處農民文化活動廣場等,村容村貌更是煥然一新。
“我們不僅要越來越富,還要越來越美!”這是陽新縣官塘村村民共同的心聲。(記者熊源、通訊員黃陽、陳緒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