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雙減”政策的發布已過去5個月,那么“雙減”政策在漢落地情況到底如何呢?筆者發現武漢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7月25日晚,也就是“雙減”政策發布的第二天,武漢市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協會便攜旗下200多家培訓機構發布倡議。該協會一名負責人表示:“協會將積極組織成員機構響應國家號召,一旦政策細節落地,將第一時間跟進,不折不扣執行。”
武漢作為教育大市,學校眾多,中小學生的校外培優之風,一度相當盛行,國內各大教育機構也紛紛將武漢視為重要“培養”基地。
但武漢市在執行“雙減”政策時十分堅決,“雙減”政策甫一實施,所有學科類機構的周末培訓全部叫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此基礎上,武漢市積極行動,打出一套“組合拳”:市、區、校等各級教育單位緊密配合,一邊通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作業質量,增強校內學習效率,一邊開展課后托管服務,解決雙職工家庭接送難的問題。
同時,武漢市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加強監管,堅決杜絕周末和節假日培優。
“雙減”之下,為落實好該項政策,武漢市各區更是“齊頭并進”。
江岸區推出“實施美好管理,減輕過重負擔”“培育美好教師,弘揚高尚師德”“深耕美好課堂,提高教學質量”等“十美”舉措。江岸區長春街小學開設“‘雙減'在長春”專欄,聚焦課后拓展興趣課程,構建動靜結合的“1+X”課后拓展興趣課程框架。
東湖高新區光谷十一小學,召開提升作業設計質量“思享會”,推進課堂教學質量和作業分層設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優化作業管理。
洪山區澳洲國際學校,設置課后作業量公示上墻。老師們每天利用課后兩小時輔導作業,初中部教育處每天監控教師作業量,為作業“瘦身”……
這一系列變化的背后,離不開武漢的主動作為、銳意改革,其為“雙減”政策在漢落地、落實、落細“保駕護航”,讓這項政策真正的提質增效,全面構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態。
“雙減”減的是負,增的是孩子們的課余時間,在武漢的歡樂谷、武漢植物園、湖北省圖書館、極地海洋世界等親子場所,在羽毛球館、跆拳道館、舞蹈教室等場地,孩子們的數量都有明顯增加。
武漢在政策執行上雷厲風行,問題處理上細致入微。這樣的工作作風,保障了“雙減”政策在漢的順利進行,更維護了廣大市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雖然“雙減”之路任重而道遠,但筆者相信,隨著“雙減”的深入進行,在武漢市相關部門和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武漢一定會再接再厲,繼續交出自己的精彩答卷,圓滿完成這項“任務”。(金若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