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期盼工匠精神,建筑行業更期盼工匠精神。11月26日,漢陽市政羅明飛工匠創新工作室正式揭牌,以羅明飛等為代表的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產業工人隊伍得到廣泛認可,離培育“大國工匠”的“中國夢”又近了一步。
記者了解到,羅明飛是漢陽市政二公司副經理,也是武漢城市生態文化長廊建設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武昌生態文化長廊(簡稱長廊)南起武昌大東門社區,北至青山戴家湖公園,總長約17.1公里,其前身是見證了武漢百年發展的“武九鐵路”。
羅明飛工匠創新工作室由羅明飛為帶頭人,長廊項目一線技術骨干為主要成員,共11人,平均年齡30歲,工作室依托重點工程建設開展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管理優化等活動,帶動廣大職工向知識性、技術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進軍。
據了解,羅明飛是個不折不扣的“技術迷”,不服輸、愛研究、善創新是他的底色,每一項問題的跟進人,羅明飛都會親自教授解決問題的方法,力求提升工作效率。
工匠精神重在鉆研,為充分發揮不同崗位專業技能人才的優勢,工作室將理論研究和工作實踐相結合,通過師帶徒、技術培訓等形式,提高團隊成員的專業技能水平。每月對團隊成員組織一次培訓,每季度組織一次考試,在這個團隊,包容性極強,具有創新性的點子經考量后能成功轉換為技術成果并被應用。
為實現建精品工程,長廊項目狠抓工程質量、進度、安全文明施工等各項管控措施,將精細化管理融于各個環節之中。嚴格首件驗收制,從鐵路元素、材料選用和施工工藝角度反復對比、調整和優化方案。
項目要打造成武漢的城市名片,工作室將善于專研、勇于創新的工作思路發揮得淋漓盡致,項目涉及的專業繁多,為嚴把質量關,工作室編制了針對整個項目的《質量手冊》,并落實到施工班組方面,讓現場施工有章可循。
為高效推進項目,羅明飛現場駐點,每月組織參建單位召開一次生產大會,針對現場施工、設計存在的問題進行督辦,每兩周召開一次主要節點進度計劃梳理會,每一個節點進度都牢記于心,他腦子里有張“活地圖”和記事本,快速對亟需解決的問題給出回復。
在長廊項目,堅持黨建帶工建,聚焦項目現場,開展了以“六比一創”(比工程進度、比工程質量、比科學管理、比工程技術、比安全生產、比文明施工、創和諧團隊)為重點的勞動競賽活動,誓師大會、授旗儀式、精細化施工比拼、項目黨員演講比賽……一個個卓有成效的活動,讓黨旗飄在項目一線,成為團隊成員攻堅克難的精神支柱。
漢陽市政二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工匠創新工作室是職工成長的“大課堂”,技術創新的“孵化器”,成果轉化的“中轉站”。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工作室團隊奮勇爭先,沖鋒在前,攻克一個個難點、堵點,圍繞工期節點、安全質量,始終奮戰在項目建設一線,為其他員工作出了榜樣,我們需要這樣的新時代“工匠”。
近年來,湖北省掀起了一股行業爭先、拼搏趕超的新風貌,建筑業崇尚工匠精神,產業工人崇尚技能、苦練絕活。見證了武漢百年發展的“老武九鐵路”,讓武漢由一個碼頭城市崛起為一座鐵水共通、工業繁榮的現代化城市。而今,長廊項目肩負著歷史使命前行,必能延續“工匠精神”的榮耀,鑄就建筑業新高度。(通訊員 陳慧茹 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