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廢料儲存容器都需要打標簽""注意危廢標簽上的危險特性一定要正確""煙氣排放管道需要標明排放方向"……位于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一家企業正在接待一群"特殊"的客人。這群人中既有執法人員、環保專家還有其他企業環保負責人,他們正針對該企業面臨的種種環境治理問題量身定制整改方案。"這樣的活動非常接地氣,讓我們的環境治理更加規范了!"企業負責人埋頭記錄著各種建議時激動地說道。這是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生態環境和水務湖泊局今年開展的企業環境安全現場觀摩學習交流活動中的一幕。
據了解,今年3月以來,該局以創新生態環境服務模式,通過組織企業環保負責人開展現場觀摩學習交流活動,為所轄企業提供一個"零距離"學習交流平臺,也為幫扶企業提供精細化生態環境服務。
此次活動主要根據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企業行業類別,分成電子、醫藥、醫療、涉及噴涂通用工序、機械加工、水處理、VOCs、氮氧化物等排放企業共七個環保服務組,對標環保先進單位,每組進行四輪學習。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生態環境和水務湖泊局借助觀摩學習活動的機會,宣傳普及法律法規和標準,解讀最新的政策要求,聽取企業介紹先進環境治理經驗,并組織企業進行現場觀摩。
與以往不同的是,參加觀摩學習的人員都會領到一張猶如"試卷"一般的現場觀摩記錄表。按照觀摩企業的產排污類型不同,記錄表也分為危險廢物產生單位、核技術單位、廢水排放單位、廢氣排放單位四個類別,詳細列舉出十幾項現場觀摩時需要查看的項目,觀摩清單下方專門空出位置來填寫觀摩時發現的問題,清晰明了。
觀摩結束后,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生態環境和水務湖泊局會統一"收卷"檢查,會通報表揚問題抓得準、表現突出的環保負責人,督促指導企業對交流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落實,獲得了企業的一致好評。
從"督著改"到"幫著改",從細節中觀大局。經過多輪工作交流,該局把監管與服務更加精準高效地落到實處。一改往日簡單的責令整改、行政處罰的模式,帶著企業共同觀摩學習,幫助企業排查環境隱患、解決治污難題,將環境違法行為消除在萌芽狀態,實現了企業發展和環境安全"兩不誤"。
截至11月17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生態環境和水務湖泊局共組織開展交流活動18次,參與企業達到360家。此舉不僅全面提升了企業環保意識及環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而且營造出一種互學互進、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為進一步全面打造良好生態環境和營商環境賦能助力。(記者 賈冰 通訊員 謝長海 顏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