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群山環抱的黃石市陽新縣洋港鎮崩山村,雨后,碧空如洗、溪水流淌、空氣新鮮、美景五彩斑斕,宛若“世外桃園”。
崩山村共224戶,1065人。崩山村依山畔溪,站立高處俯瞰,7個自然灣疑似“七星”布陣,灣灣文化活動廣場健身器材齊全,挺立的籃球架格外引人注目。夜幕降臨,崩山村村民的文化活動更是豐富多彩,或跳廣場舞、或散步、或打球、或煅煉、或圖書室看書,人人都玩得不亦樂乎。
“這美景,放在3年前,村民們恐怕誰也不敢想呀!”崩山村村主任柯水明說。崩山村卜峰尖曾于1974、1979、1982、1998年4次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但自2015年以來,陽新縣通過主溝清理、七道攔擋壩、岸坡治理、生態防護等持續治理,消除了危害,確保了當地村民安全。
近幾年,崩山村狠抓黨建引領,充分利用山廣袤、田地多的優勢,把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如今已植杉樹等1200畝、栽山茶500畝、種石榴160畝,這片“七彩”土地因此更有靈氣。
2016年,村民柯昌鈺創辦“城琪山莊”,綠化種植杉樹1000多畝、山茶300畝,帶動22戶農民入股,既綠化了荒山,又創造了讓當地村民能夠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還有“租金、薪金、股金”可收。在村民心中,“城琪山莊”就是真正的“金山銀山”。
“我在家門口給自己打工,發展杉樹120畝,平日里就是帶領家人松土、除草等,活路輕松,再過兩年,定會有大收益。”48歲的崩山村農民陳金剛笑著說。
“產業發展既助農民就業增收,還助崩山村集體經濟增長。”崩山村副主任柯愈禮指著山坡上的光伏說:“過去的荒坡,已成為55兆瓦光伏項目,年純收入6萬元,收益可支付村保潔員、防火護林員等公益崗位工資。另外,松杉、油茶、石榴、果園和禽畜養殖等12個產業直接幫助39戶脫貧農民增收。”
今年春,崩山村原支書柯賢龍被招考為國家干部,洋港鎮黨委按村黨員群眾意愿,向陽新縣組織部門請求,將陽新縣政協原經濟委主任柯尊登“拉回”家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年近花甲的柯尊登,1980年應征入伍,轉業后在鄉鎮工作多年,曾擔任過武裝部長、副鄉長、副書記。政治覺悟高、大公無私、思路開闊、勇于進取、不計得失的柯尊登服從組織,毅然回村挑重擔,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領頭雁”,一門心事撲在鄉村振興工作上,努力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柯尊登帶領崩山村兩委一班人,“接棒”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裝扮美麗庭院、完善基礎設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補齊路、水、電、網及“塘庫堰渠溝”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以及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整修、衛生室提檔升級等管理服務方面的短板,不斷推動鄉村振興,構建宜居宜業鄉村,讓老百姓感受到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漫步崩山村,田園機耕路和村組道路阡陌交錯如一張網,車輛可從每條路開到各家各戶的家門口;滿山的油茶花香隨秋風襲來,沁人心脾。夕陽西下,夜色彌漫,田野空曠靜寂,崩山村村路上140盞太陽能路燈“唰”地全亮了,照得村莊水泥路面雪亮。綠化道路和村莊的紅葉石楠、桂花、玉蘭、紫薇、山茶等花木映襯下,崩山村就像是一幅鄉村畫卷。
柯尊登表示,崩山村將進一步做好泥石流防護,減少危害,同時依托青山美溪資源,以農耕文化、休閑康養、生態旅游為目標,打造觀光農業、農業體驗采摘園、康養園,創建卜峰尖、鯽魚寨和雷打缺登山步道,發展崩山水庫安逸垂釣區、旅游觀光農家樂、休閑度假“大觀園”,讓崩山村一年四季都能成為游客的“打卡”地,從而給群眾帶來更幸福的生活。(通訊員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