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熊宗榮
河內建城歷史悠久,市內有許多中國式的古代建筑,還有一些歐式樓房,那是當年法國殖民統治時期留下的遺跡。城區內新型建筑不多,極少見到現代派的摩天大樓,整座城市顯得陳舊。但是,城區內綠化很好,大街小巷都是古木參天,綠蔭一片。
越南人民政府前
街心島上長著巨大的古榕樹,每株都有上百年歷史,根須密布,遠看似獨木成林,巨大的樹冠遮天蔽日,綠蔭覆蓋足有半畝地之廣。當時正是盛夏,暑熱難當,但走進蔭翳蔽日的街道,頓時感到一絲涼意。
市內商貿倒也繁華,大街小巷都是門店,但門店規模很小,幾乎全是單門獨戶,很少看到大型商場。門店里的商品很豐富,擺的、掛的、堆的可謂琳瑯滿目,但大都是些服裝、鞋襪、食品、工藝和小型家用電器等日常生活用品。越南是農業國,汽車等大宗工業品均需進口。
河內市區人口稠密,街上行人極多。城區內沒有公交車,也極少看到出租車。大街上成群結隊呼嘯而過的幾乎都是摩托車,就連小巷里也停滿了摩托車,看上去,這里簡直就是摩托車的王國。
游覽中,我發現河內市區有許多古代建筑,如古鐘樓、古祠、古庵、古寺等全是中國式建筑,而且門樓上的楹聯也全是中國文字。
東湖紅木橋
東湖,是河內市面積最大的一片湖泊。東湖中間有一座島,島與岸由一條紅色木架拱橋相連。通往島上的大門有三重,每重大門都是雕欄玉柱,風格古樸,上面均寫著對聯。
第一重大門對聯是:臨水登山一路漸入佳境;尋源訪古此中無限風光。對聯兩邊還有兩幅橫額,右邊是“玉於斯”;左邊是“山仰止”。橫額下各有一個斗大的紅字,右邊是“福”;左邊是“祿”。
第二重門對聯是:人間文字無權全憑陰德;天上主司有限單看心田。對聯兩邊的墻上各有一幅畫,右邊是條蛟龍;左邊是只猛虎。
第三重門對聯是:月夜口口仙是橋;濠梁信樂子非魚。正門頂上有三個“玉山祠”紅色大字。
玉山祠
此外,每重大門背面、側面都有一些對聯,字體有行書、草書、隸書,還有篆體等。這些字跡大都老練純熟,如行云流水、流暢自如、功夫深篤。看來,越南與中國文化真是一脈相承、源遠流長。
走出玉山祠,我們有些累了,便坐在街道旁邊大樹下的水泥凳上休息。這時,來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小伙子,背著一個小木箱。他在我們面前,把我和妻的鞋子前摸摸、后看看,說:“爸爸,媽媽,擦皮鞋。”
我有些警惕,因小芳曾提醒過,說在大街上有些越南小青年要給你擦皮鞋,一定要事先把價錢講好,不然,他會訛你。于是,我連聲說:“不擦,不擦!”
可妻的涼鞋帶子斷了一半,影響走路。她便將涼鞋脫下來,叫那小伙子縫幾針。我問那小伙子:“多少錢?”那小伙子不言聲,只把上衣口袋里的票子拉出半頭來。我看見,那是兩張一千盾的越幣(一元人民幣兌一萬越盾)。鞋補好了,我掏出兩毛錢來,遞給那小伙子。那小伙子看了看票子,不接,并大搖其頭。我看他嫌少,又掏出五毛。那小伙子還是不接,繼續搖頭。
我知道上當了,在這地方鬧久了,不知道還會出什么麻煩。于是,我收回那七毛錢,又掏出兩元人民幣遞給他。誰知,那小伙子還是不接,并不慌不忙地從上衣口袋里又拉出半截票子來。我一看,是10萬越盾。妻氣極了,便與他大聲爭吵起來,幾位同伴也與他爭起來。那小伙子一點也不驚慌,抓往我的衣服一直不松手。
正在這時,導游小芳從旁邊門店里出來。問明情況,小芳從我的手接過那兩元人民幣,并說:“你們先走吧,我來跟他談。”這樣,我們才得以脫身。
正當我們上車時,后面又傳出一陣吵鬧聲。我們探出頭,看見一個越南小青年正扭住我們一位同伴廝打。原來,那位小青年為我們那位同伴擦皮鞋,價錢講的是一萬盾(即一元人民幣),可皮鞋擦完后,那小青年變卦了,要20萬盾。我們那位同伴自認倒霉,只好給了小青年五元人民幣。誰知,那小青年還是不依不饒,一直爭吵并追打到我們的大巴車旁。我們那位同伴上車了,那小青年還沖到車上來廝打。這時,開車的越南司機發怒了,揮舞著拳頭,朝越南小青年猛吼一陣,那小青年才悻悻而去。
鎮國古寺前
隨后,小芳帶領我們游覽了湖心島另一處風光旖旎的“鎮國古寺”后,就到一家飯店吃晚餐。
晚餐極為豐盛,我們8人一桌,整整圍了8桌。因第二天就要分別了,大家輪番把盞,互相敬酒。正當大家酒酣耳熱之際,從飯廳屏風后面款款走出4位裊裊婷婷的越南女子,在那架黑木雕成的大屏風前就位之后,演奏便開始了。
她們演奏的樂器有些特別,其中一種樂器類似我國的揚琴,擱在一位身穿綠色長裙的女子面前。那位女子雙手各拿一根小棍,敲擊那“揚琴”的“弦”。其實,那“揚琴”上根本沒有弦,只有許多橫豎排列的竹筒筒,因那些竹筒筒長短大小不一,故敲擊出來的聲音也各有音韻,叮叮咚咚,抑揚激越,有如空山鳥語。另一種樂器更奇,有如通電的古箏,但那“古箏”上卻只有一根獨弦。一位身著翡翠長裙的女子坐在“古箏”前,一手調節音律,一手輕揉那根獨弦,發出來的聲音卻是柔和悅耳,千變萬化。那聲音有如高天之行云,又似山澗之流水,引發尋古之幽情,頓生離鄉之惆悵。一曲奏畢,仍覺余音繚繞,悠悠綿長。第三位女子的樂器倒簡單,只需擊罄發音,迎合節拍。
演奏完幾曲越南民間樂曲之后,一位女子手持話筒走到觀眾面前唱了起來。她唱的有越南歌曲,也有中國歌曲。這位女子雖不是專業歌手,但其音色很美,唱得也很認真,每唱一曲,都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四位女子演唱一會后,導游小芳便接過話筒,用她那清脆甜蜜的聲音為我們唱了《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和《永遠是朋友》兩首中國歌曲。接下來,她到觀眾席上邀請我們的同伴到前面演唱,最先被邀請的是一位來自上海的長者。這位長者接過話筒,走到前面,不慌不忙地用男中音唱了起來:
“越南和中國,山連山,水連水……胡志明,毛澤東。”
這是一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比較盛行的一首歌,年紀稍長一點的中國人都會唱。歌聲一起,觀眾席上也響起了有節奏的節拍,許多人隨著節拍跟唱了起來。到后來,竟成了全體大合唱。唱畢,全場爆發出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接下來,場面就更加活躍了。來自內蒙的一位中年人被邀上前,先用低沉緩慢而抒情的男中音唱了一首蒙古歌曲,接著又唱了一首日本歌曲《北國之春》。他剛唱畢,湖北黃岡的一位年輕人便主動上前,要求與導游小芳合唱。他們先是合唱了首《萍聚》,接著又合唱了一首《心雨》。在唱最后一首《夫妻雙雙把家還》時,小芳不太會唱,但她還是裝模作樣地瞎混混,她那滑稽的表情,逗得全場人把眼淚都笑出來。
宴會上縱情高歌
我正笑得高興,誰知小芳走到了我跟前,邀我上去唱歌。我連連搖手說:“不會唱,不會唱!”但小芳不依,拉著我的手,硬是把我拖到了前面。我拿起話筒,想了想便說:“幾天來,越南美麗的山水風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我們的導游小芳,她那熱情周到的服務,更是令我們終生難忘。在回國前的這個夜晚,讓我代表大家把《小芳》這首歌獻給我們可愛的阮小芳吧!”說罷,場上便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唱時,我把歌詞略加改動:
越南有個姑娘叫小芳,
長得聰明又漂亮;
一雙美麗的大眼晴,
眉毛彎又長。(因阮小芳沒有蓄辮)
在回國之前的這個晚上,
你和我來到紅河旁;
從沒流過的淚水,
隨著紅河淌
……
多少次我回回頭看看走過的路,
終生不忘你阮小芳;
多少次我回回頭看看走過的路,
你站在紅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