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8日,記者了解到,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入選作品——戲劇《一周年+265天》將于10月13、14日19:30-21:00在北京77劇場進行演出,繼續全面展現武漢記憶。
2020年1月23日到2021年1月23日,武漢封城一周年,在舉國上下的馳援中,從大難中奇跡般地復蘇。由炭嘆工作室和“江湖戲班”戲劇工作室聯合出品并成功推出了當代劇作品《一周年》,并于2021年1月23日在武漢首演。
“無論怎樣,我們都應該記住那些面對疫情逆行的人們,更應該回到2020年1月23日這個原點,去尋找人類療愈自己的線索?!敝鲃撊苏f。
2021年1月23日演出劇照
“本劇是一個不斷‘生長’的作品,隨著每次的演出時間點變化,將加入新的信息?!睉騽∠嚓P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每次都從武漢啟程,但會逐漸輻射到全球在疫情下的狀況。于是,會有‘一周年+265天’‘兩周年’‘三周年’……因此,‘武漢’將只是一個象征符號,引發這兩年來整個人類生活的改變——我們還能回到2020年之前的世界嗎?我們該何去何從?”
據悉,本次演出的《一周年+265天》在“后戲劇劇場”的范疇內融合了行為藝術;在觀演關系上,創造沉浸式互動體驗;在空間和媒介設計上融合大型裝置和影像藝術。
該作品由“隔離”“穿越”“合一”“互動”四大部分構成。
“隔離”介紹了四組人物分別在四個房間里,各自重復過著看似不相干,卻有千絲萬縷聯系的生活。人物的表演大多取自演員的真實隔離體驗,用并非“一線”的、微不足道的生活點滴,勾勒一個個普通人的心境,編織成這一年的時空形狀,折射出在浩劫之中的世界景象;“穿越”則是在某些時間點,利用光、聲音、影像和道具讓這四組人物產生了關聯性情節;“合一”指的是四個空間合為一個整體,整個場域就成為了一個超現實的宇宙。在這里,所有的表演都是象征性的——有新的角色、甚至觀眾會突然闖入,甚至還有或荒誕、瘋狂的歌舞;“互動”環節,演員會引導觀眾參與一些互動的行為和情境。演出結束后,這個空間裝置也將持續存在一段時間,邀請觀眾一起完成一場即興的療愈儀式。
主創人表示,有幸能將這個關于武漢的作品帶到首都,在戲劇界的旗幟之一——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演出,“當武漢故事面對全國的觀眾,我們希望這個作品不僅是紀念,而更能成為一個與全國、乃至世界產生交流的一個‘記憶發生器’”。
據了解,該劇導演炭嘆是一名跨媒介藝術家,碩士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與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實驗影像合作班,博士在讀于比利時根特大學表演藝術與媒介研究中心,現任湖北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專業副教授。
自2013年以來她致力于創作參與式(Participatory)、沉浸式(Immersive)、特定場域(Site-specific)的劇場或行為藝術作品,頻繁在國內外重要的戲劇節和藝術活動上演出,如∶2019紐約創新中國文化節之中國先鋒戲劇節(美國)、2019首屆山東齊長城鄉村藝術節等。(記者胡毅、通訊員龍淼淵、施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