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記者了解到,由武漢烽火集團有限公司開發、華中首創的綜合性高科技公共安全體驗館——湖北應急安全教育實踐基地,將于9月19日正式開業。
基地有何特色與亮點?如何提升公眾防災減災應急避險能力?9月10日下午,記者就此進行了探訪。
科技賦能 助力防災減災應急避險能力提升
整個基地分為三層,一層是接待大廳,二層是一個350平方米的研學中心。作為整個基地項目的主體,基地三樓的整個展廳以大面積的白色為主色調,各功能區劃分明顯,展廳的走廊配合著貫穿式的LED燈帶和投影,營造出遞進感。
展廳導覽圖
進入展廳,講解員首先帶記者來到多功能放映廳。該廳采用的是弧度納米幕布投屏,可容納111人同時觀影。多功能放映廳會播放一些宣傳影片,讓參觀者對應急安全有一個初步了解。
在基地公共衛生區的VR教室,記者了解到,該教室面積約170平方米,可容納94人,目前主要科普宣傳新冠病毒的相關知識。講解員介紹,VR教室采用了全新的VR技術,能夠模擬出真實的場景,讓參觀者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更清楚地了解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以及有效預防。
公共衛生區
“除了采用VR技術外,基地還采用了全息投影技術和5D技術,讓參觀者可以更真實的體驗事故場景。”在講解員的指引下,記者來到基地的急救中心和5D影院。
急救中心采用了全新的投影技術,通過墻面和地面互動投影,真實、立體的還原ICU里搶救重癥新冠肺炎病人的場景,讓參觀者能更深刻地體會到病毒的可怕與生命的可貴。
5D影院是基地的一個亮點區域,影院里目前會播放一個關于地震災害的影片,通過聲光電風、融合影視動畫、虛擬現實技術等多項技術,突出自然災害的危害性,同時穿插自救知識。地震體驗區可以學習到遇到地震時的自救方法。
“影片的內容可以根據參觀者們的需求來調整,為了讓參觀者更直觀、更真實地體驗災害發生時的場景,我們在影院的座椅上也做了一些調整。當災害‘發生’時,座椅會隨之搖晃和抖動。座椅特效加上環境特效,能讓參觀者全身心地融入其中。”講解員說。
講解員表示,傳統的應急安全教育大多采用群體演練的方式,存在效果差、走過場等問題,公眾很難真正體會到安全問題的重要性。體驗式的應急安全教育再加上科技的“參與”,可以讓體驗者以身臨其境的方式在虛擬世界進行互動,了解、習得相關安全知識,并發揮安全模擬演練的功效。
多種場景 全面推進應急安全科普教育
傳遞應急安全知識,基地不僅運用了高科技,也實現了教育場景的多元化。
傳統的應急安全教育的分散性強,難以將應急安全知識全面的傳授給受眾。基地三樓設有公共衛生區、自然災害區、消防安全區、交通安全區、家庭安全區五大區域,占地4300平方米,參觀者在這里可以全面、系統的學習應急安全知識,并可實地操作和聯系。
在基地的消防安全區、交通安全區和家庭安全區,記者看到,這里通過滅火器,消防逃生通道,校車、地鐵模型,電器等真實還原了生活中的多種場景。
在消防安全區,記者進入逃生通道后,發現這里的煙霧逃生系統模擬了火災現場煙霧繚繞的環境,當記者直行通過時,墻面上的紅外線和報警器便立即“反應”起來,提示記者逃生動作不正確。
交通事故是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意外傷害之一。記者來到交通安全區的校車模型里,該校車模型是根據真實的車廂布局打造而成。車廂里的LED屏可以模擬出緊急情況,車廂內還配備有安全錘和觸發裝置,可以進行真實演練。
校車模型
在該區域的地鐵模型里,車廂前面的LED屏播放影像拉長了參觀者的視覺體驗,車內同樣模擬呈現出各種事故的場景,參觀者可通過車廂內配備的滅火器和地鐵緊急報警裝置進行逃生體驗。
基地的家庭安全區涵蓋的應急安全知識更為廣泛,基地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在真實的場景中如何找到預設的隱患點并進行排查。該區域的觸電體驗,可以根據體驗者的需求調試觸電等級,讓體驗者通過體驗了解到觸電的危害。
不僅如此,在家庭安全區,參觀者還可以乘坐模擬電梯,學習到電梯乘坐規范以及遇到電梯突然下墜的應對方法。
除了讓參觀者在模擬的各種生活場景里體驗和學習有關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知識,基地里的展板、動畫和投影也在實時多方位的向參觀者科普宣傳傳染病和應急救援等知識,全方位推進應急安全科普教育,提升公眾的防災減災應急避險能力。
寓教于樂 讓安全教育入腦又入心
在基地,學習變得極具趣味性和互動性,市民在這里可以邊玩邊學。
在基地三樓,隨處可見LED屏和線上知識問答一體機,這些設備可以讓參觀者通過觀看應急避險知識科普宣傳片和互動答題的方式學習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知識。
基地的體驗區都配備了兩塊以上的LED屏,一塊LED屏用來科普和教授應急知識,另一塊LED屏則用來記錄參觀者的體驗全過程。
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知識投屏
以家庭安全區中的“電梯逃生區”為例,電梯門關閉后,電梯內部會模擬出電梯下墜、晃動的場景,體驗者在電梯里可以根據LED屏的提示開展逃生演練。體驗者體驗結束后,可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應急避險知識與電梯外LED屏記錄的影像情況進行比對,查看和矯正自己不正確的應急避險行為。
在體驗中學習,可以讓體驗者理解、習得這些防災減災知識變得更簡單更深刻。比如體驗者在基地的油墨導電墻板塊,可觸摸模擬設備找出隱患并進行排查,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排查隱患能力,還可以學習到材料的絕緣性等知識。在VR教室觀影時,參觀者可以實景感受到新冠病毒的存在,及時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
心肺復蘇作為急救科普教育的重點,基地也設置了這部分的教學。在學習心肺復蘇過程中,基地會安排專業人員全程示范心肺復蘇的過程,向參觀者講解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實行心肺復蘇,如何進行胸外心臟按壓、人工呼吸,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參觀者在這里也可以實地進行心肺復蘇救治練習,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效果。
“我們希望通過實地體驗的方式把應急安全的知識、應急安全的技能傳遞給更多人,讓他們真正掌握保護自己的技能。”基地相關負責人表示。(韓燕玲、齊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