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記者獲悉,在武漢質量認證認可協會組織開展的QC成果比賽中,武漢控股旗下武漢市城市排水發展有限公司二郎廟污水處理廠(以下簡稱武漢排水公司二郎廟廠)“降低一級設備故障率,提高污水處理效率”QC成果發布獲得“二等獎”。
二郎廟廠外景
據了解,武漢排水公司二郎廟廠QC課題源于一個不起眼的小故障。2020年3月底的某一天,武漢排水公司二郎廟廠運行班長蘇行按常規巡查一期設備運行時,意外發現曝氣沉砂池砂橋因故障停機。此次停機已是當月第5次了,他一邊緊急安排運行值班人員斷電掛牌,一邊與武漢排水公司二郎廟廠生技室主任陳琳鳳討論此事。
對曝氣沉砂池砂橋晴出現故障、雨也出現故障的情況,陳琳鳳有些無奈,但她還是立即安排統計員將近一年內曝氣沉砂池砂橋故障率計算匯總,發現故障率高達5.8%。得知這一數據后,武漢排水公司二郎廟廠廠長張詩浩也很憂心,因為僅僅一級處理設備就有如此高的故障率,勢必直接影響后期污水處理效果。
召開專題會
為解決問題,武漢排水公司二郎廟廠迅速召集部門主任及生產骨干召開專題會。經研討,一致同意以此次故障停機作為突破口,運用QC質量管理方法找出問題根源并解決,最終,“降低一級設備故障率,提高污水處理效率”作為武漢排水公司二郎廟廠QC小組2020年QC課題展開研究。
臨危受命后,QC小組迅速展開工作,全方位對曝氣沉砂池砂橋運行狀態及故障點進行監測統計,最終確認導致砂橋故障是由于“行走輪動力設備不同步”“導軌變形、滑觸線老化”“砂橋運行方式不合理”三個方面的原因。
QC小組研討
找到故障原因后,QC小組成員便著手解決,在調整并更換相關硬件后,又采用因素分析法對砂橋運行方式進行深入研究。為能及時解決好故障,QC小組成員不分晝夜投入研究。據了解,有組員突然來了靈感,好幾次忍不住在周末趕到現場進行研究;有組員為攻克難關,常常向組長申請臨時開會研究;有組員則不顧風吹日曬,一連幾天蹲守在設備旁,研究設備運行狀態;加班加點修改方案更成了QC小組全體成員的家常便飯。雖然如此,但QC小組全體成員卻樂此不疲。
現場縱砂橋
經過一段時間現場觀察與分析,QC小組最終發現進水量與砂橋故障有直接關系,即進水量不同,沉砂池內污水的流態亦不同,導致池底沉砂出現,長時間同一方式運行導致砂橋兩側出砂效果不好,嚴重時砂橋受阻跳停。針對這種現象,QC小組迅速制定對策,并研究新的砂橋運行方式。當進水量大時,手動定點操作砂橋抽砂,待運行平穩后,則恢復砂橋自動運行,同時縮短砂橋間歇停止時間;當進水量小時,采用砂橋自動運行并增加砂橋間歇停止時間。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QC小組成員反復實踐,新研究出的砂橋運行方式效果顯著,到2020年9月,當月砂橋故障僅出現一次,QC小組活動亦進入鞏固期。半年后,武漢排水公司二郎廟廠生技室統計分析,發現砂橋故障率從原來的5.8%降至4.02%,而且,砂橋維修費用亦從11萬元/年下降至1萬元/年。至此,QC小組超計劃完成了“降低一級設備故障率,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原定課題目標。
QC課題效果檢查
武漢排水公司二郎廟廠負責人表示,經過QC小組一年多的辛苦付出與努力,武漢排水公司二郎廟廠實現了以一個不起眼的故障為突破口,讓職工們用思維去碰撞、用技術去實踐,以較小的經濟成本解決了老大難問題,這種方式不僅鍛煉了職工們的技術能力,還有利提高團隊凝聚力和戰斗力,更守好了企業質量管理這條生命線,未來,將繼續開展此類課題研究,為城市污水處理提供更好的技術,以保證不讓一滴污水流入大江大河。(通訊員梅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