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年前,紅色革命的火種在棗陽市琚灣程坡悄悄點燃,共產黨人程克繩胸懷救國救民的雄心與膽略,國外求學播火種,武裝暴動反圍剿,為創建革命根據地、播撒革命火種、救民于水火立下了豐功偉績。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也沒有叱咤風云的烽火狼煙,英雄而自豪的棗陽市琚灣人早已把這種代代相傳的紅色精神鑄就為“琚灣精神”,并繼續發揚光大。
從發展生產到工農并舉,從生財聚財到科學理財,從精準脫貧到鄉村振興,棗陽市琚灣鎮直各部門全體共產黨員緊緊圍繞琚灣鎮黨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轉,緊緊圍繞鎮黨委、政府中心干,為全鎮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脫貧攻堅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樣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忠誠與擔當。
談起共產黨員,就不得不提起郭敬鋒,他就是在這些“征戰”與“大考”中涌現出來的新時代黨員的一個杰出代表。
2018年4月,郭敬峰被棗陽市財政局黨組任命為琚灣鎮財政所黨支部書記、主任。作為一方“財政部長”,雖然“進駐”琚灣鎮才短短三年多時間,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用智慧與汗水,幫助琚灣找到致富“真經”,助力農民擺脫貧困,并以一名共產黨員的人格魅力續寫紅色精神、演繹紅色故事。
做扶貧攻堅的“指明燈”
為官一任,當造福一方,為實現農民從“根”上脫貧致富,2018年12月,郭敬鋒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在數次與山東壽光工作的同學溝通后,計劃將山東壽光成功種植蔬菜的模式與經驗“拿過來”試一試。經過帶隊“取經”,多方走訪論證,郭敬鋒認為扶貧點琚莊村完全具備與山東壽光一樣發展特色蔬菜種植的有利條件。于是,在一片“猜測”和“疑惑”聲中,郭敬鋒頂住壓力,冒著風險,帶領村干部大膽吃起“螃蟹”來。
凡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琚莊村發展特色蔬菜種植依然是困難重重。琚莊村既沒有資源優勢,又缺乏經濟優勢,要想帶領農民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真可謂“南山上種南瓜—難(南)上加難(南)”。擺在郭敬鋒面前的,就是琚莊村缺少資金。面對難題,是早點放棄,還是迎難而上?作為琚灣鎮“財政部長”的郭敬鋒,并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積極納言獻策,尋求對策。在琚灣鎮鎮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琚灣鎮財政異常吃緊的情況下,第一時間擠出15萬元作為幫扶啟動資金,迅速注冊成立棗陽市月牙潭綠色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啟了發展琚莊村集體經濟、帶領農民奔富路的新征程。
為實現貧困戶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該合作社先后吸納7戶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初步形成了村委會引領、貧困戶入股、黨員干部參與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經過幾年的摸索與發展,如今的琚莊村,已由昔日名不見經傳的“丑小鴨”,華麗轉身變為人人羨慕的“白天鵝”,并在當地成為小有名氣的大棚蔬菜種植示范村。目前,琚莊村已發展南陽鋼蔥、豆角等蔬菜162畝,預計每畝收入5000元以上,合作社年收入達18萬元以上,戶分紅可達3000元,比種植大田農業每畝高出2000多元
“要想富,先修路”,打通“最后一公里”是解決琚莊村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經過慎重考慮后,郭敬鋒決定利用過去在棗陽市直部門工作時的良好人脈關系,主動“三顧茅廬”,登門“化緣”,以實際行動表明打好扶貧攻堅的堅強決心。在棗陽各有關部門的幫扶與支持下,經過2年時間的不懈努力,一條條致富路不僅修到了群眾的家門口,更修到了當地群眾的心坎上。
為配合建設美麗鄉村,郭敬鋒還在完善琚莊村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健全公共服務上下大功夫、做足文章。如今,琚莊村在郭敬鋒這盞“指明燈”的帶領下,村容村貌不僅煥然一新,致富產業更是穩步發展,貧困群眾全部做到了精準脫貧。
琚莊村群眾說:“財政所小郭同志雖然年紀不大,‘神通’卻不小,不僅出錢出力為我們修路,還帶領我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真是咱老百姓的貼心人??!”
做非遺文化的“守護神”
創名牌難,保名牌更難,但郭敬鋒以超人的膽識和實干精神,不僅保住了琚灣幾代人創造的非遺品牌,還將非遺品牌做到家喻戶曉。
“老翟家”大頭菜腌制技術始于清朝道光十三年,相傳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改革開放后,為適應市場經濟大潮,第七代傳承人翟正禮繼續賡續百年老字號醬菜技藝,于1992年創立了“老翟家”醬品廠。時至今日,在“商海”中摸爬滾打30年已經搖曳不定的醬品廠面臨著技改升級、包裝提檔、廢排達標、基地優化四大難題,如果不立即進行“保護”,將會面臨破產倒閉、廠垮人散的局面。
為及時挽救琚灣鎮絕無僅有的非遺文化,郭敬鋒主動下沉企業,調研情況,在政府及社會多方的支持下,郭敬鋒為“老翟家”醬品廠解決好了四大難題。
在郭敬鋒的積極爭取下,“老翟家”醬品廠獲得到了300萬元“以工代賑”專項資金,用于四大難題整改。技改升級后,人工全部被機器自動化切割所代替,生產能力大大提升;包裝提檔后,原來粗散包裝全部換成全真空小包裝、精包裝,走精品路線,產品質量不僅得到保證,還得到全面提升;廢排達標后,讓“老翟家”醬品廠有了更“合法”的經營資格;在基地優化建設上,淘汰傳統種植經營模式,走生態化、無公害化和互聯網訂單營銷之路。如今,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年產量與產值同比都有較大幅度增長,產品熱銷河南、新疆、陜西,以及湖北省襄陽、武漢等地,并深受消費者喜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2020年9月,“老翟家”醬菜“一舉成名”,并先后奪得“第三屆漢江流域(襄陽)農業博覽會—金獎農產品”、“第十一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金獎農產品”等榮譽稱號?!袄系约摇贬u品廠負責人表示,在這些榮譽的背后,既有“老翟家”公司全體職工的堅守,也凝聚著黨和政府的關懷,更有郭敬鋒這位非遺文化“守護神”付出的汗水與心血。
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
在郭敬鋒家里,有許多相冊,只要翻開,都能見到格外耀眼的紅色記憶,許多相片不是以黨徽為背景,就是以革命圣地為背景……。
從父輩到女兒這一代,哪怕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崗位,郭敬鋒三代人卻以同樣優秀的共產黨員身份,并以不同的方式賡續著革命紅色精神,演繹著革命紅色故事。
郭敬鋒的父親郭必勝,16歲(1949年)參軍,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扛槍打仗上戰場,曾經參加過解放西南戰役(廣西南寧),是一位為民族解放立下過不朽功勛的老兵。建國后,他不計名利,不計得失,依然堅守在基層武裝工作第一線,曾榮獲“八一勛章”、優秀武裝部長等多個殊榮。
郭敬鋒的母親周利榮,也有很多“巾幗不讓須眉”的故事。她17歲(1949年)加入婦救會,第二年就入了黨,曾參加過農村土地革命,后從事基層婦女工作40余年,把自己的一生都光榮地獻給了偉大的黨。
時至今日,在紅色革命家庭中逐漸歷練成長起來的郭敬鋒,先后被湖北省委巡視組以及棗陽市政府授予“扶貧領域專項巡視工作‘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同時,郭敬鋒不僅把紅色精神銘記于心、付諸于行,還融入到家風之中,并以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來激勵下一代不斷健康成長。
26歲的郭汕柵是郭敬鋒的女兒,在紅色家庭的熏陶下更加出類拔萃。2012年,郭汕柵以優異成績從襄陽五中考入湖北警官學校;2014年12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2016年9月又考入丹江口市公安局從事刑偵工作;2020年7月被丹江口市公安局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21年7月在十堰市公安系統實戰業務大比武中榮獲一等獎……。此外,郭汕柵還在偵辦案件中榮立集體三等功和一次嘉獎。(通訊員齊平春、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