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助農拓寬致富路,二十多年以來,棗陽市財政局綜改辦副主任崔云國一直奮斗在農村綜合改革的前沿陣地,想農所想,思農所思,一心一意為農做好精準服務。
為干好鄉村改革這項工作,崔云國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堅持科學整體規劃、統籌協調推進、打造示范試點,開創了 “黨組織+產業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新模式。
在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扶持試點建設中,崔云國以鄉村建設為載體,利用湖北省財政廳惠民政策,積極爭取省級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扶持建設試點村49個,扶持村集體產業發展,恢復農村發展活力,注入新動能,為新冠疫情后,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全市鄉村振興積極貢獻財政力量。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經過充分論證與思考,崔云國大膽地提出了以黨建為龍頭,注重發揮村級組織主體作用,增強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調動農民廣泛參與的積極性。
在湖北省財政扶持政策的積極促進下,試點村之一的棗陽市吳店鎮樹頭村,依托村集體資源資產,村黨委在經濟發展上實施“造血”工程,堅持“工農商藝相結合、發展生產增收入、外出務工與在家創業同提倡”的經濟結構多元化發展理念,成立了棗陽市樹頭商貿服務有限公司,把閑散的土地全部流轉到村合作社。目前,該村平穩發展起了生豬、家禽、漁業養殖,蔬菜、優質桃種植,以及服務業和商業等產業,并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產業發展模式。據統計,該村工農業總產值突破8000萬元,人均純收入2.54萬元,村集體積累資產過千萬元。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僅要有愿望、有力量,還要有方法。二十多年以來,崔云國都是頂烈日、冒嚴寒,走村下鄉進行實地勘查,為后續產業扶持提供因村施策的一手材料。正因為如此,各試點村從規劃、建設到發展的整個過程,他都能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村產業發展方向以及群眾實際愿望相結合,充分利用現有資金、資產和資源,選準產業、項目和載體,并精準地做到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探索出村集體經濟多種發展模式和實現形式。
在深入棗陽平林鎮宋集村實地勘查時,崔云國了解到交通便利且優質桃業種植已成規模,但因無成品桃交易場地及轉儲設施,當地桃農收入不多,更為嚴重的是制約了當地桃業發展壯大。為此,崔云國多方溝通協商,終在村集體30畝閑置土地上興建了成品桃交易中心和400噸冷儲庫。交易中心和冷儲庫的建成,不僅為周邊桃農帶來鮮桃交易便利,還為桃農增收加上了保險,因為即便出現漬澇天氣或市場疲軟,仍然可有效解決鮮桃積壓腐爛及儲存保值難題。經了解,僅此一個項目,每年可為宋集村創收15萬元。
產業有了,如何轉化為效益?崔云國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經過一段時間地摸索,崔云國終于想出了把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有效對接,拓展訂單農業發展思路,確保農民、集體、基地產銷兩旺,用“訂單”串起農民致富路。試點村之一的琚灣鎮琚莊村采用的便是這一新模式,通過大力推進訂單農業示范項目,共吸引7戶貧困戶和20戶群眾入股土地220畝,成立了“月牙潭”綠色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種植大蔥80畝、大棚芹菜30畝、雪里蕻100畝、蓮藕30畝,還注冊了“琚灣大蔥”商標,年創產值20余萬元。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崔云國積極利用財政政策幫助村級黨組織探索謀劃發展思路和模式,棗陽市財政局陸續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資金1950萬元,確保了村級集體經濟質量優、后勁足、持續長,達成農戶增收益、產業增效益和集體增實力的效果,并走上村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一舉多贏的致富路。(通訊員張冬冬、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