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通訊員/謝歡歡 胡平 記者/文君 向明)“我叫朱不敏,曾用名是朱布敏。今天來向六初老師報到。”7月6日,在武漢市第六初級中學的新生注冊報到現場,今年10歲半的朱不敏吸引了現場工作人員的目光。
能背誦五百多篇詩文,參加過中國詩詞大會,獲得過海峽兩岸作文賽首獎,擔任過世界鐵娃馬拉松官方配速員,多次在《長江日報》等媒體發表文章,在中央電視臺軍運會專題評說賽事……作為全市年齡最小的初中生,有才女名氣的朱不敏,主動放棄民辦初中的擇校搖號,就近入讀武漢市第六初級中學。她說:“沒有絕對的好和不好,合適自己才是最大的好。我到六中也不是要進英才班,而是瞄準張成老師的語文素質班,因為我的特長是文史。”
這只是今年江岸區各民辦初級中學教育優勢被均衡后,眾多高分生、特長生放棄“小升初”擇校,就近入學的一個縮影。
7月3日,江岸區教育局向全區小學畢業生家長公告,就堅持相對就近入學、加大品牌聯辦力度、擴大優質學位供給和規范民辦學校招生四方面進行了說明。其中,原來擁有資源優勢的各民辦初中,所有學位均面向全區小學畢業生開放搖號;與此同時,堅持開展“學區共進、品牌共生、人資共享、發展共評”的優質擴容模式,各知名民辦初中和知名公辦初中均抽調兩組名師團隊,到其他發展中的公辦初中任教三年。
江岸區教育局的兩項教育新政一出臺就受到該區家長的熱議,不少學生家長紛紛表現出積極態度。“既然各校之間師資和生源大同小異,就沒必要勞神費力舍近求遠,千家萬戶去擠民辦初中。”學生魯瀟然的家長如是說。
江岸區教育局主要負責人表示,將堅持均衡發展,促進公平,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依法保障每一個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今年我區繼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進行資源共享,教育問題共磋,教師培訓聯辦,教學質量聯抓,特色打造“聯手”的學區管理機制,進一步提升江岸區各公辦初中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