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鄂西北這片遍布紅色基因的土地上,就有這樣一位革命先驅,他是襄陽地區最早出國留學、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最早回來建立黨小組、最早創立農民武裝、最早建立第一個根據地,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朽貢獻,并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他就是棗陽市琚灣鎮程坡村的革命先驅程克繩烈士。
看望程克繩烈士后人
7月1日,在建黨百年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棗陽市琚灣鎮黨委書記陳佳一行風塵仆仆趕往原襄陽市老煙廠大院,探望并拜訪了程克繩烈士的孫子、如今已年近八旬的程國勝夫婦。
室外烈日炎炎,屋內茶香怡人。不到90平方米的三室一廳裝修十分簡單,木制桌椅顏色顯得有些陳舊,但墻壁卻是雪白潔凈……這一切在程國勝老人家中,都顯得那么淡雅自然。大家圍坐一起,聆聽老人講述烈士生前事跡和老一輩革命家在鄂西北的烽火歲月。
“盡管爺爺已經犧牲80多年了,但他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家族的精神航標,他的風骨、學識、事跡,對黨的熱愛和忠誠感召著我們這些子孫后輩。”程克繩烈士的孫子程國勝激動地說。
程克繩出生于棗陽市琚灣鎮程坡一個農民之家,少年時代在本村私塾讀書,后到棗陽縣立高等小學讀書。由于聰穎好學,1915年夏程克繩考取武昌第一中學,并在武昌就讀四年。1919年10月,程克繩赴法國勤工儉學,尋求救國救民之路。1922年秋,經周恩來等同志介紹,程克繩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轉入蘇聯學習,1924年回國,1925年春,受黨組織委派回到家鄉棗陽開展革命工作。
大革命時期,棗陽的第一把革命烈火就是由程克繩點燃的。正由于程克繩艱苦卓絕的辛勤工作,以及特有的聰明才智與革命膽略,這把火不僅燒遍棗陽大地,而且很快燒遍鄂北大地,乃至鄂豫邊廣大地區,農民運動和武裝斗爭就此風起云涌,棗陽也因此成為與洪湖、紅安相并列的湖北三大紅色根據地之一。隨著革命烈火的燃遍,程克繩由鄂北第一個黨小組長,到中共棗陽第一任縣委書記、紅26師師長,直到鄂豫邊蘇維埃主席和軍委主席。
十分不幸的是,1932年,程克繩竟被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分子以所謂“改組派”莫須有罪名殘酷殺害,時年39歲。生前,程克繩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限熱愛;危難時,總是挺身而出,沖鋒在前,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與機會主義錯誤路線作斗爭中,他立場堅定,旗幟鮮明,針鋒相對,據理力爭,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胸懷坦白、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質。
1955年頒發的程克繩烈士紀念證
幸運的是,革命勝利后,黨沒有忘記他,人民沒有忘記他,程克繩不僅被中央追認為革命烈士,而且賀龍、徐光達等領導同志還提名授予他中國工農紅軍早期軍事將領稱號。幾十年來,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程克繩革命事跡,不僅載入《中共黨史人物傳》《解放軍將領頌》等書籍,還被陳列于“中國革命紀念館”“湘鄂西革命烈士紀念館”“棗陽革命烈士紀念館”,并作為辭條收入《辭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
程克繩家庭是一個革命的家庭,為了革命,程克繩烈士先后失去了10多位親人。其中,長子程正恒(紅軍干部)1928年不幸被捕犧牲;侄子程正太(黨員,23歲)1931年在洪湖戰斗中犧牲;長女程桂蓮(七歲)和三子丙寅(兩歲)在跑反中病餓而死;次女小蓮(五歲)在跑反中丟失。
唯一幸存的次子程正豐,童年隨程克繩轉戰各地,在馬背上過著戰亂驚恐的生活。1930年9月,程正豐又隨程克繩化妝成黃河流域逃水荒者,到上海找黨中央匯報工作,12歲在紅軍26師醫學院當護士;1932年秋隨程克繩轉戰鐘祥、洪湖等地,失散后和堂兄程正義在洪湖同時被捕,送押國民黨武漢警備司令部,1933年春解回棗陽。當時程正豐的姑母程興鳳住在王灣,后經同室關押的徐化龍設法報信,其姑母程光鳳當即賣掉當鋪,將侄子程正豐保釋出獄,后供讀于南關小學。1938年,程正豐歸隊后到隨南抗日,解放后歷任洪山縣公安局長、宜城市璞河區區長、襄陽地區文化用品批發站站長、副食批發站站長;1980年,在襄樊市煙草專賣局離休,1991年去世。
近年來,通過多方面努力,家鄉人民終于找到程克繩烈士唯一幸存的兒子程正豐的后人,并多次表達黨和政府的關懷,但都被處事十分低調的后輩子孫婉拒。如今,程克繩烈士后代都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很少和別人談起自己是烈士的后代。大孫女程國芳現為襄陽市鐵路小學退休教師;孫子程國勝、小孫女程艷琴均為襄陽市煙草專賣局退休職工。
年近八旬的程國勝說:“感謝家鄉黨組織和鄉親們為建設和管理好程克繩故居操心出力,我們都記在心中,從沒忘記。我們常教育子女繼承先輩遺志,不忘黨的恩情,不忘家鄉人民,聽黨話,跟黨走。我們三姊妹雖然都已退休,但都享有養老金、醫療保險,過著幸福安逸的生活。請家鄉黨組織放心,我們感恩中國共產黨,祝福我們的家鄉,祝福祖國繁榮昌盛!”
年近八旬程國勝夫婦平淡樸實的生活作風,和淡泊明志的人生觀,深深地激勵著棗陽市琚灣鎮黨委書記陳佳一行。陳佳表示:“程克繩烈士為革命、為民族、為家鄉所做的貢獻,家鄉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感謝您們作為英烈后代,不忘家鄉、心系家鄉的情結和家風!家鄉人民永遠都是您們的親人,家鄉的黨員干部永遠是您們的服務員。希望您們常回家看看,我們在棗陽、在琚灣等著您們!當年,前輩們克服種種困難,甚至付出生命,才換來美好的今天,我輩當承先輩遺志,守熾熱初心,繼續砥礪前行!”(通訊員齊平春、彭麗麗、王君峰、郭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