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的鄉(xiāng)村生機盎然。耀眼的陽光下,草木蔥蔥郁郁,如青春的少年,充滿旺盛的生命力。
從武漢市黃陂區(qū)城關向西,沿著黃孝公路行駛20分鐘,再拐入一條僅一車寬的鄉(xiāng)村小路,顛簸之間,幾棟教學樓漸漸在田野中“浮現(xiàn)”,聲名遠揚的四黃中學就在眼前。
被田野環(huán)繞的四黃中學校園里,學生們正在做課間操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還沒進校園,瑯瑯書聲撲面而來。鏗鏘有力的字句伴隨著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令人心潮澎湃。
這是黃陂區(qū)目前僅有的一所“片中”。所謂“片中”,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辦初中,遠離街鎮(zhèn),學校周邊全是農田。經過全區(qū)多輪布局調整,區(qū)內所有類似學校均已被淘汰,唯有四黃中學不但堅強地生存了下來,而且華麗轉身,美名遠揚。
“那時候,要生源沒生源,要師資沒師資,要設施沒設施,但我們硬是闖出了一條路。”校長談宇國回憶當時的情景,語氣堅定有力。從面臨被撤并到連續(xù)多年在全區(qū)名列前茅,這所“田野中學”走了一段坎坷卻振奮人心的發(fā)展之路,譜寫了一曲偏遠農村學校創(chuàng)辦人民滿意教育的佳話。
“只為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6月23日,黃陂區(qū)四黃中學七年級(11)班,一位頭發(fā)花白、背部微微佝僂的老師正在上課。他聲音鏗鏘有力,黑板上板書整齊,學生們神情專注。
上課的是該校校長談宇國。從1986年畢業(yè)分配到這所農村中學,他就一直扎根在這里。談及四黃中學的辦學之路,談宇國意味深長地說:“都是老師們在這田野里一步一個腳印闖出來的。”
校長談宇國正在為學生們上課
2004年,學校面臨困境。全校僅5個教學班、300名學生。按照教育部門的規(guī)劃,該校將被撤并。“當時,學校只有17名教師,但他們都是有情懷、愛學生的好教師。我們一起商量,不能因為‘教不好自己灣子里的伢’而導致學校被撤并,不能讓孩子們去更遠的地方上學。”
基于這一樸素的感情,教師們痛下決心,必須做出成績,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有好書讀。學校成立以校長談宇國和楊志勇、王傳瑾、雷華文、陳劍等人組成的“黨員課題組”,擼起袖子忘我工作,苦干加巧干,汗水加淚水,終于探索出獨具四黃特色的教學模式。
生源不好,怎么辦?平行分班,不放棄一個孩子。為了不讓學生一進校就被貼上“成績好壞”的標簽,學校堅持不分快慢班,一直采用平行分班。如果第一次分班不夠均衡,導致班級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學校會啟動第二次分班,讓全年級成為一支隊伍,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師資短缺,如何補?黨員帶頭,全員育人。談宇國身先士卒,雖然是校長,但他堅持當班主任,還教兩個班的數學。在四黃中學,上課是最重要的事。所有行政干部都要上一線,當班主任,教主科。
校園里隨處可見師生交流的場景
據學校教導主任簡紅勇介紹,行政干部都是黨員,既要處理行政事務,又要上課,非常忙碌。但是,他們并不享有行政津貼,而是和其他教師一樣,按課時算“績效”。“黨員不是來當官的,是來做事的。黨員就是要沖鋒陷陣,引領示范,多講奉獻,少談條件。”
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談宇國站在學校發(fā)展的十字路口沉思:“要生存就要發(fā)展,要發(fā)展就要有質量,而質量的提升就要有一個科學而獨具特色的發(fā)展模式。”班級管理問題解決了,“黨員課題組”緊接著潛心研究課堂教學模式。
他們采取“分小組—兵教兵—打補丁—講得清”的“教學公式”,讓教學形成高效閉環(huán)。“分小組”,在班級內部將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分成一個小組,榮辱與共,共同進步;“兵教兵”,從背書檢查到作業(yè)習題講解、學習方法訓練,讓學生成為老師,同學之間“幫一把、扶一程”;“打補丁”,學生的作業(yè)經過老師認真批改后,只要出現(xiàn)錯誤,學生必須用粘貼紙寫出糾正的過程和結果;“講得清”,老師會隨機抽查學生講解錯題,若能順利講解,說明此題真正過關,若不能順利講解,必須重新鞏固,達到“題題清”。
學校堅持開展陽光活動,幫助孩子們強健體魄
就是這一年,四黃中學的中考成績取得飛躍進步。2005年至今,學校連續(xù)多年中考成績穩(wěn)居全區(qū)前列。
“黨員課題組”的“突圍”徹底改變了學校可能被撤并的命運,還先后獲得政府大力支持。學校用政府的4000余萬元撥款新建了綜合樓、學生宿舍樓、食堂和澡堂。如今的四黃中學綠草如茵、花團錦簇,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等一應俱全。這所“田野中學”終于實現(xiàn)華麗蝶變,成為黃陂教育的一張名片。
“學生就是我的全部期盼”
對于每年新來的教師,談宇國都會問一句:“你能吃苦嗎?”
談宇國的擔憂并非多余。作為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四黃中學有1100多名學生住校,而他們大多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為了照顧學生,全校61名教師全部住校,師生“同吃同住”。這里不僅地處偏遠、生活單調,教師還要全身心“扎”在教學上,“扎”在學生堆里,“必須要做好吃苦的準備”。
課堂上,孩子們認真聽講
即便如此,每年都有年輕的新教師拖著行李箱堅定地邁入四黃中學的大門。還有本來在城關學校任教的教師主動選擇調入這所中學。
數學教師唐強國就是其中一位。2013年,他主動從黃陂區(qū)一所城關中學調入四黃中學。他說:“我是一名黨員教師,教師的初心就是好好教書、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如今,我要以同樣的方式來改變孩子們的命運。”
唐強國和學校大多數教師一樣,把整個家都搬來了。每天清晨6時,他準時起床,帶著學生們晨跑。每天晚上10時,他要查寢,確保班里每個孩子都安靜地睡下。
“這些孩子是很機靈的,他們會裝睡,等你走了,再悄悄地爬起來玩。不過,我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眼看穿他們的小心思。我假裝走遠,然后在走廊里靜靜地等著。哪個寢室動靜又大了,我再‘殺個回馬槍’,跟他們斗智斗勇。”唐強國邊笑邊說,像是在談一件自己孩子的趣事,“等他們都真正睡著了,我才放心地離開,經常晚上超過11時才回宿舍。”
班里留守兒童多,長期和父母分離,心思敏感細膩。唐強國慢慢摸索每名學生的性格和愛好,努力和他們打成一片。他跟學生們說:“你們就把我當成父親或者叔叔,愿意當我是哥哥也行,只要記住我是你們的‘鐵靠山’。”
曾經有一名學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性格孤僻自卑。唐強國對他格外關注,細心照料他的一日三餐,關心他的各科學習。有一次開家長會,這名學生的家人來不了,唐強國主動提出:“讓我以你父親的身份代為參會吧。”家長會上,有一個學生與家長擁抱的環(huán)節(jié),這名學生竟主動上前與唐強國緊緊相擁。“他這一抱,我眼淚都掉下來了。這是學生對我最大的褒獎。作為一名老師,夫復何求啊。”
2018年,唐強國不幸被查出患了中晚期腸癌。老師們都勸他回家休息,他婉言謝絕。直到今天,除了化療后會休息幾天,他仍堅持每天上講臺、守學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孩子們不適應線上教學,唐強國和同事用兩天時間把教材分配好,跑遍黃陂為學生送去。上網課時,如果發(fā)現(xiàn)哪個學生長期不在狀態(tài),他會拖著病體,只身一人開車數十公里去家訪,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疫情期間的學業(yè)。
唐強國說:“對于我來說,和學生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治療。他們知道我生病了,也變得很聽話。我這一生就是為了教書而活,醒來就是奔向教室,在夢里想的也是教學。學生就是我的全部期盼。”
如今,唐強國的病情保持穩(wěn)定,他把這歸功于學生和同事的陪伴。他說,對有教育夢的老師來說,在四黃中學工作非常幸福。因為這里有一群把學生、把教育看得比千金還重的“同道中人”。“別人看我們在農村教一輩子書,會覺得很劃不來。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這個大家庭里,我們一起學習運動,一起賞花看雪,一起分擔憂愁,一起分享快樂,這難道不是教師最應該擁有的幸福生活嗎?”
三代黨員師生接力打造“家門口”的高質量教育
在四黃中學,有一段師生傳承的佳話廣為流傳。“60后”校長談宇國、“80后”副校長雷華文、“90后”教師劉欣,他們三代師生選擇扎根四黃中學,為農村教育無私奉獻。這不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精神的傳承。
1998年,雷華文到四黃中學讀書,當時還是數學教師的談宇國是他的班主任。“我們那時候條件艱苦。我至今記得,談老師給我們上課的時候,背心全部濕透,但他若無其事,專注于教學,讓我非常震撼。”早在那個時候,雷華文便對教師這個行業(yè)有了向往——“想當一個像談老師那樣的好老師”。
后來,雷華文如愿考上了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畢業(yè)后,他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xiāng),回到四黃中學。“我來的時候,談老師還問我,下定了決心在這里扎根嗎?我跟他說,四黃中學培養(yǎng)了我,我當然要回來建設母校、建設家鄉(xiāng)。”
當了老師,雷華文更加體會到為人師的艱辛,也緊跟著曾經的老師們繼續(xù)學習。如今,年輕的他已是學校教學副校長,深得師生信任。
令人欣慰的是,教育的薪火仍在延續(xù)。2019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一位畢業(yè)生考入四黃中學。仔細一看,雷華文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不是我的學生劉欣嗎?”
1996年出生的劉欣2008年就讀于四黃中學。正是那一年,剛剛進校擔任實習教師的雷華文成為她的數學老師。
“四黃中學的老師們對我非常好,不僅在學習方面,還有生活方面。我一直對母校充滿了感情。”讀大學時,劉欣并沒有讀師范專業(yè)。畢業(yè)后,聽說學校缺教師,她毅然選擇回校工作。她來報到的那天,雷華文專程開車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接她“回家”。
劉欣的同學們大多選擇進“大廠”工作。對于她“逆流”而行、回到農村的做法,不少同齡人覺得不能理解。但是,劉欣覺得,自己是聽從內心的召喚。
“我在這里有認同感、有幸福感、有成就感。”劉欣說,“是母校哺育了我,她必須給予回報,帶領更多學弟、學妹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師生一起彈鋼琴打籃球放風箏 讓學生感悟人生的豐富和美好
6月23日,四黃中學網球場上,學生們在陽光下?lián)]動球拍、敏捷移步,散發(fā)著青春活力。這是八年級學生正在上網球課。在四黃中學,體育和藝術是與文化課同等重要的必修課。在四黃中學的課表上,部頒課程一科也不能少、一節(jié)也不能少。
多年前,學校在全區(qū)率先開展陽光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校園生活是美好豐富的,不只有學習,還有音樂、藝術、體育、勞動。
學校開足運動課,不僅保證每周兩節(jié)體育課,每天下午還有一小時陽光戶外活動時間。每當下午5時鈴聲響起,學校操場上就沸騰起來。全校師生一起下棋、畫畫、輪滑、閱讀、放風箏……這一刻,校園里沒有師生,只有朋友間的笑聲和歡呼聲。
體育教師吳海菲說,孩子們喜歡運動,學校最受追捧的社團是田徑社團。“你不要以為喜歡體育的孩子都是成績差的。我們田徑隊的隊員們個個品學兼優(yōu),每年都有半數考上省級示范高中,其他的也能考上市級示范高中。”吳海菲說,“適當的運動有助于調節(jié)緊張的學習。愛運動的孩子思維也比較活躍,學習效率高。”
不僅是體育活動風生水起,四黃中學還是黃陂區(qū)唯一一所戲曲市級示范學校。音樂教師帶著孩子們練戲曲,每周還有市級戲曲專家來學校為戲曲社團進行排練。近年來,學校多次獲得市級聯(lián)賽冠軍、市級校園戲曲展演銀獎等獎項。
“想不到吧,我們校園里還放著兩架鋼琴,誰都可以去彈一彈。有時考試結束后,老師會帶著我們到操場上散心,一起聽音樂、看星星,還為我們準備了小獎品。”七年級(5)班學生趙雨萱說,“遇到這么好的老師,身處這么有詩意的學校,我感到很幸運。”
“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有好學校讀。”這是四黃中學的初心。辦學5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教師腳踩泥土、躬身育苗,幫助無數孩子走上更高的平臺。
勤奮、堅守、奉獻、擔當是四黃中學的“四黃精神”,在校園里看不到這些詞,但這些詞又無處不在。它們存在于老師的心里,化為他們的行動。
天地有浩然正氣,追求將永無止境。在忙碌之余,四黃中學的老師們沒有停止探索與思考、奮進與實踐,把一所偏遠農村中學發(fā)展成為今天的“領導放心、百姓贊譽、學生向往”的優(yōu)質學校,譜寫了一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打造人民滿意教育的華麗篇章。(通訊員蔡育平、鄭天添、供圖彭年)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