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在湖北黃石市陽新縣白沙鎮5個村10個小組,記者親眼目睹了全鎮黨員干部深入生產一線及農家,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與農耕結合起來,全面開展“學黨史、辦實事、解疑難”活動,農村到處呈現出干群齊心鄉村振興的繁忙景象。
“黨史教育”進農家
群眾事無小事,細微處見真情。該鎮通過此次黨史教育,把田間地頭當作實踐課堂,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連日來,該鎮黨委班子成員分別深入駐點村,以“屋場會”、懸掛橫幅、發放紅色黨史宣傳資料、組織黨員群眾現場答題、接受群眾咨詢等多種形式進行黨史教育宣傳,營造了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
該鎮黨委書記毛衛平來到金龍村田間地頭,與勞動的村民零距離接觸,面對面宣講“中共陽新縣委第一任書記羅偉吟詩就義的英勇事跡。”
據毛衛平介紹,羅偉是中共陽新縣委第一任書記,1897年2月出生于白沙鎮羅家六房的書香門第。“五·四”運動后,羅偉為接受科學、民主的新思想,尋求救國富民的真理,毅然赴武漢就讀于存古學堂;1924年初,羅偉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4月,根據黨組織指示,羅偉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年7月,羅偉在陽新建立了中共陽新縣委,當選為第一任縣委書記。
1928年1月10日,羅偉遭受國民黨“五馬分尸”酷刑。羅偉被五花大綁從國民黨陽新監獄押解走出來,一路上昂首挺胸,大聲吟誦著自己的絕筆詩:“……革命者不怕死,前赴后隨。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生和死、死和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關頭就是這一回。”羅偉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慨,令無數圍觀的民眾落淚。羅偉以尖銳深刻的筆調揭露國民黨罪惡行徑,用慷慨激昂的語言表達了一名共產黨人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以及對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豪邁情懷。
據悉,為了紀念并牢牢銘記視死如歸、大義凜然撲死的英雄羅偉,該鎮著名企業家羅江個人出資500萬元建設了“羅偉紀念園”,免費讓大眾入園瞻仰。此紀念園成為當地一處當紅紅色景點。
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元根則深入赤馬村,宣傳“白沙鎮境內的‘紅色青山’”。據劉元根介紹,青山村曾經是紅八軍、十一軍指揮部,陽新縣委、政府機關,太陽中心縣委、政府機關,湘鄂贛三首道委,鄂東志特委保衛局等居地,彭德懷元帥亦曾居住過此地。
截至目前,該鎮黨史教育活動走深走新走實,走遍白沙田間地頭、農家,直接面對基層群眾,撒播“紅色”種子,并發放紅色精神等宣傳資料20000份。
此外,該鎮還把田間地頭當作黨史學習教育實踐課堂,送技術、送項目、送資金,著力解決當前生產中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特別是充分發揮農機助耕種作用,做好機手作業技能培訓,積極為農戶提供專業化服務,解決農村用工難、用工貴、散戶種植效益偏低等問題。
干部田間地頭忙
走進該鎮石清村,記者看到,廣闊的田疇間綠草如茵,一眼望不到頭。
石清村發展發展果嶺草1000畝。村支書阮士勇一邊指揮村民開溝、施肥,一邊指著綠油油的草坪對記者說:“因為有了黨的好政策,有了各級黨組織的關懷,我們的田地不再拋荒了。每天在草坪基地干活,時薪10元錢,每個勞動力月薪可達3000元。就此一項,去年村委光發當地農民的 ‘功夫錢’就達100多萬元。”
果嶺草老板方家英也開心地說:“一根草賣不成錢,成片上千畝,可就是大生意了。這草像割韭菜一樣,割了又會長,一年兩季。除去地租、肥料和人工開支,一畝地純利潤3000元。”
“黨的政策就是好,我在家門口打工,月薪3000元,賺錢顧家兩不誤,加上地租入股份紅利,這生活都小康啰!”談起現在的好日子,65歲的老黨員趙才進笑得合不攏嘴。
“石清村已發展起了1000畝油茶基地、400畝觀光花果園、600畝白茶基地、300畝吳茱萸基地……昔日茅草叢生的山崗披上了綠裝。同時,還發展起了1000頭山羊養殖場、200萬枚鴨蛋合作社、200噸糧油加工廠、230畝苧麻基地……靠山吃山,以山養山,石清村兩委帶領黨員群眾依靠科技興農、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林牧副漁,不僅讓村莊綠起來,更讓群眾腰包鼓起來。”談起石清村的產業發展,駐村干部鎮黨委副書記易蔚如數家珍。
鄉村振興新畫卷
在該鎮呂廣村,村民呂紹豪告訴記者:“這兩年,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路都硬化了,路燈照得雪亮,村里11個自然灣都建起文化廣場,配齊健身器材,晚上還可以開開心心地跳廣場舞……”
據了解,該村通過“合作社+產業基地+農戶”模式,聯動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民土地流轉,大力促進了當地農戶發展生態產業;通過資源變動、項目拉動、金融撬動等方法, 創建光伏發電55千瓦,年純獲利6萬元;開發荒山330畝,植杉木、栽果樹,使貧困戶持續發展得實惠;將集體資產盤活,參與入股分紅,村集體經濟收入10.2萬元;發展高效雜柑產業園90畝、葡萄20畝;39名“5060”勞力實現家門口就業,月薪2000-2800元;另外,農戶每年保底分紅3000元。
近年來,該村千方百計為民辦實事好事,想方設法解決農民生產生活難題,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到目前為止,該村整險加固了林塘垅水庫,確保600畝經濟田灌溉;新建標準化村衛生室,解決農民就醫難問題;新建文化禮堂,豐富群眾文娛生活;為37戶貧困戶、7戶易地搬遷戶喬遷新居;整修一座便民橋;拆除89座露天糞坑,統一標準實行“廁所革命”;免費為87戶村民新建“坐便器+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新建12口衛生塘并全面修繕清理排水溝;整村安裝亮化路燈95盞;道路旁栽種紅葉石楠、桂花、紫薇等……該村一躍成為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現在村里條件好了,我們在家掙的錢不比廣東打工少,還能照顧家里老人和小孩。”手牽著兒子,村民陳曉紅臉上笑出了漂亮的酒窩。
40歲的李桃紅說:“在村產業園打工,雖然月薪只有2000多元,但可以顧家人、務農、打工‘三不耽擱’。現在鄉村就像是一幅畫卷,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非常滿意。”(通訊員吳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