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記者來到黃石市陽新縣楓林鎮,四月的楓林鎮田疇吐綠,青山嫵媚。
當天清晨,長圳產業園老板劉恒剛推開民宿窗戶,絲絲春雨飄灑,只見800畝紅杉林和臘米地,一片生機盎然。
楓林鎮鳥瞰圖
記者走進坳上村產業基地,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綠油油的臘米樹,共6000畝;300畝花卉苗木園的茶花芬芳,清香怡人……一派鄉村振興新氣象。
"每到節假日,我家菜館客人都擠得滿滿的,忙都忙不過來呀。"湖田村村民李花一邊忙著給游客包裝水竹筍一邊說,村里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我們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楓林鎮地心大峽谷
據悉,湖田村曾被大山深鎖,成了深度貧困村。在脫貧攻堅中,打造"以地心大峽谷景區為核心、建設鄉村旅游觀光體驗帶、土特產生產加工區、油茶中藥材種植區"的"一帶兩區",該村發展臘米、油茶1460畝、稻蝦共養160畝。
同時,該村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沉睡的"寶藏"——地心大峽谷綻放光彩,創建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其中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旗、石盾、石幔、邊石壩、卷曲石等千姿百態、雋秀奇美,游客從上洞口進入,全程涉水徒步穿越,總長約2000米,包括一個主洞、一個支洞、兩個洞廳,洞內氣溫常年保持在18℃左右,游覽時間約為1.5-3小時。
自2019年秋季營業以來,讓湖田村農房變客房,產品變禮品,村民收入節節高升,成為黃石市旅游名村。
楓林鎮美麗景色
近幾年來楓林鎮堅持以"壯大生態產業,推動農旅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產業、景區和鄉村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助力鄉村振興。為此,該鎮引導24個村依托村莊自然風貌、產業特色、人文底蘊、歷史文化等做好旅游發展規劃,通過建強基礎設施,補齊發展短板,選準特色生態產業,推動景區與鄉村融合、農旅融合。
此外,臘米產業的興起讓當地村民嘗到了甜頭。"在家掙錢不比廣東打工少。我家種植臘米7畝,去年產臘米收入5萬元。加上花卉基地打工收入、年底股份分紅,這日子啊都小康啰!"坳上村胡賢德笑著說。
為進一步促進臘米產業發展,楓林鎮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把采臘米、賣臘米與加工臘米、觀賞臘米相結合,發展臘米產業園研學游、踏青游等,不斷完善臘米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發展。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構筑了楓林地心大峽谷、楓林神麟運動旅游區"四好農村路"與G351國道連接線,另一條起于國道下莊村路口,止于樟橋村的"四好農村路",是通往全國文明村坳上村、臘米產業示范基地、勁牌水源地、大坡府田園綜合體項目以及坡山小鎮茶園項目的主干道。
樟橋村黨支部書記胡坤文介紹,樟橋村5年相繼實施產業發展、拆"三房"建"三園"、戶廁改造、農村污水綜合整治等項目,具備了旅游開發條件,正引進專業公司對村莊保護與開發進行規劃。
洞內景觀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棲。楓林鎮圍繞"產業變景區、田園變樂園、資源變資產、民房變客房、農民變股東"的發展理念,布局全鎮鄉村旅游產業。
該鎮聚焦優越的自然條件、大力完善基礎設施,引領陽新城投文化旅游發展、周現金文化旅游等公司"鳳"棲楓林鎮,建起了石田驛站、地心大峽谷、神麟山運動旅游區、大坡府田園綜合體、勁酒文化工業長廊、飛云洞等"旅游風"項目。
國家AAA級石田古驛生態旅游區,景區內山橫水繞、林木蒼翠,擁有濕地、白琵鷺棲息地等自然景觀;古驛站歷史文化內涵豐富,蘇東坡曾到此游歷,并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過石田驛》。
該景區的古驛之路、花果山游樂場、石田生態農莊(五星級農家樂)、千畝花海基地、石田開心農場、農俗博物館、采筍基地、垂釣樂園、荷塘月色等景點,推出了古驛文化體驗、康體游樂、兒童拓展、鄉村特色美食、農耕文化展示、農事采摘等旅游活動項目,帶動1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同時,楓林鎮打造鄉村旅游節會品牌,舉辦楓林坳上茶花文化旅游節、石田古驛油菜花音樂旅游節、楓林油面文化音樂旅游節、東坡文化旅游節等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節慶活動,樹立品牌,吸引人氣,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
今年至4月底,楓林各景區共接待游客3.1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7260萬元,旅游業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楓林鎮黨委書記柯水林表示,做優特色農業,農旅融合發展,承載著鄉賢和村民的鄉村振興夢想與希望,服務生態產業成了當地人的共同目標,楓林鎮正在通過完善產業園道路、供水、供電、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引導企業對產業園進行改造提升,打造產業區、垂釣區、度假區,滿足更多游客的需求,讓產業園一年四季都能成為游客的"打卡"地,帶動更多群眾實現增收致富。(通訊員吳華臻、方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