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突然到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打亂了武漢高三學生楊佳濛的高考生活。
按照原計劃,他應該每天穿梭于寢室、教室與琴房之間,為他的音樂夢進行最后沖刺。但如今他只能待在家中,通過網絡復習課業并與外界保持聯絡。
升學的壓力和疫情的出現讓這個18歲的男孩感受到了從未承受過的壓力。不過,當他看到眾多醫務人員和志愿者奔赴防疫前線與病魔進行搏斗時,他對打贏這場“戰役”非常有信心。再面對“疫情結束最想做什么事情?”的提問時,楊佳濛表示:“最想吃熱干面,再配上一根油條和一碗豆漿。另外就是見一見這些天在網絡上結識的新伙伴。”
武漢好像變大了
疫情發生之前的武漢,無論是雄偉的長江大橋、人流熙攘的江漢路步行街還是香氣撲鼻的戶部巷,總感覺去哪里都是人擠人。最近,偶爾全副武裝下樓采購的楊佳濛發現“武漢好像變大了”。碰到的人也都加快了腳步,盡可能不在街上停留。這一刻,他覺得武漢特別空曠。
“因為自己從小在武漢長大,一直都覺得它特別繁華。但忽然整座城市都靜了下來,讓我覺得武漢的風景都跟平時不一樣。”楊佳濛說。
同時,由于學習環境的變化,也讓楊佳濛有了更多的孤獨感。平常大家一起學習的氣氛沒有了,特別“想念學校,想念老師,想念同學。”楊佳濛還是特別希望疫情快些結束,回歸校園,繼續一起努力學習,為高考拼搏。
音樂也是一種力量
身為00后的楊佳濛明白,不出門就是為這場戰役出一份力。而作為一個藝考生,他也在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音樂“為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加油。“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特別佩服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所以我也要用音樂的力量,為奮斗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加油,把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
在00后常玩的K歌軟件上,楊佳濛是一位人氣歌手。疫情發生之后,他把很多鼓舞人心的歌曲做成了音樂日記連載在網上,其中一首《奉獻》在鯨鳴App中“火了”,無論是武漢本地粉絲還是新朋友,開始用語音彈幕跟他一起記錄這段特殊的日子。
“在鯨鳴上面,網友可以通過發布語音彈幕跟我一起合唱或者互動。”楊佳濛說,在《奉獻》這首歌里他聽到了東北話、四川話、廣東話、西安話等不同方言版本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這些陌生的加油聲讓他沒有那么孤單了。
據記者了解,在鯨鳴“愛與希望”的活動中,共有全國20多萬用戶參與,發布作品4000多首,為武漢加油打氣的語音彈幕評論達32萬條。
最想吃熱干面、見新朋友
面對記者“疫情結束最想做什么事情?”的問題時,楊佳濛在電話里笑出了聲:“最想吃熱干面,再配上一根油條和一碗豆漿。”
和很多在家辦公、學習的人一樣,楊佳濛也沒了早飯。每天變成了午晚兩餐。在家的時間長了,就格外想念路邊習慣了的熱干面和早點攤的味道。
“另外,就是想見見在鯨鳴上的新朋友們。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每天我唱歌,他們都會給我發語音彈幕給我打氣。所以我也和他們約好,等疫情過去邀請他們一起來武漢過早、看櫻花。”楊佳濛說。
“我們00后能為社會做的事還不多。但這次經歷讓我收獲了很多感動和力量。也許十年后,當我們成為社會主力時,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也能夠第一時間沖上去,去保護大家。我們也相信,國家和政府定能夠和人民一起戰勝病毒,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