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社會
湖北高質量發展中凸顯光谷擔當和力量
2020-01-17 16:25:30   來源:湖北日報



2019年,是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10周年。肩負著改革創新國家使命的中國光谷,牢記總書記“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摒棄幻想、自力更生”的殷殷囑托,以我省“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為引領,在加快建設“三化”大武漢的沖鋒號中,在創新、富強、美麗“三個光谷”的追光之路上砥礪奮進。

這一年,光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生物醫藥四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這一年,光谷立下“每年新增2萬家企業、GDP達到2000億元、服務200萬人口”的“三年三兩”奮斗目標,全面開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昂揚邁向“世界光谷”新征程,為武漢晉身新一線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注入光谷力量。

2019年歲末,一組來自光谷的數字,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動能之新”,寫下充滿希望的注腳——

414家年度新科瞪羚企業,較上年增長59家,數量為歷年之最。這些企業,在2018年帶來了193.4億元營業收入,實現了24.5億元利潤,創造了9億元稅收。

瞪羚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晴雨表。哪個領域的瞪羚企業活躍,哪個領域就是光谷的重點產業方向。今年414家瞪羚企業中,“芯屏網端”、生物醫藥和數字經濟三大產業,是主要集聚區,共涌現瞪羚企業307家,占比74.2%。

在全國雙創中掀起大學生創業風潮的光谷青桐匯,從2013年發端至今,已舉辦100期活動,現場觀摩人數超過7萬人,推介創業項目近1300個。

過去6年,紅杉資本、IDG資本、真格基金等累計800多家國內外投資機構,云集光谷青桐匯活動現場看路演,尋項目。800多個創業項目登臺路演,其中200多個項目累計融資近40億元。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件大事抓出頭。

擁抱2020,光谷將在全省及武漢市發展大局中,繼續勇擔首要之責、建設首創之園,努力奏響“一芯驅動”新樂章,譜寫“世界光谷”新輝煌。

2019年光谷主要經濟指標兩位數增長

武漢東部,驅動武漢乃至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馬車”中國光谷,卻動力不減,活力四射。

2019年,東湖高新區GDP、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等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多個核心指標逆勢上揚,科技、經濟雙豐收。以軟件信息為代表的營利性服務業增長約30%。

這一年,光谷新開工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多達67個,其中工業項目36個,基礎設施項目12個,現代服務業項目19個。

天馬第6代LTPS AMOLED生產線二期項目、華為武漢研發生產項目(二期)、騰龍光谷數據中心智能制造產業園園區項目、湖北民生石油總部及武漢白滸山LNG儲配基地項目一期項目、中國特種飛行器研發中心項目、TCL華中區總部及配套項目等6個重大項目,2019年開工。

在招商引資方面,光谷2019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總額763.3億元,其中實際利用外資25.812億美元。累計完成簽約億元以上項目86個,簽約金額達1903.8億元。

外貿方面,全省30%以上、武漢50%以上外貿進出口來自光谷。去年1月至11月,光谷完成外貿進出口2165.5億元。

過去一年,光谷新增企業2.7萬家,企業總數超過9萬家。斗魚、嘉必優、帝爾激光、興圖新科等4家企業掛牌上市,光谷上市公司總數達到45家,實現資本市場IPO募集資金和再融資總額超過300億元。

此外,光谷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達到136家,四板掛牌企業420家,在全國高新區中位居前列。

光谷科創大走廊等多項科技戰略布局

謀劃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19年,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10周年的中國光谷,在主動擔當國家戰略的創新使命中,由省市牽頭陸續啟動光谷科創大走廊、光谷科學島、東湖實驗室等湖北重大科技戰略的謀遠規劃。

此外,加上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等三大國家級創新中心,這些“大國重器”的孕育平臺,將極大支撐武漢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據了解,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以東湖高新區為核心承載區,向西源起于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區等科教資源密集區,向東拓展至鄂州、黃石、黃岡等科技產業集聚區。

作為省委、省政府推進創新強省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將借鑒美國硅谷、波士頓等全球知名創新廊帶建設經驗。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將按照整體統籌、集聚帶動、協同聯動的原則,沿高新大道打造一條創新主軸,建設光谷科學島一個核心創新源,構筑未來科技城、光谷生物城、光谷中心城三大創新節點,發展關山大道、左嶺大道、光谷第五大道三條千億產業大道,構建行程“一軸一源三節點三大道”的創新空間布局。

截至目前,《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總體發展規劃(送審稿)》已編制完成,并通過武漢市委、市政府審議;《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總體建設規劃》《光谷科學島發展戰略規劃》都已編制送審稿。

被譽為科創大走廊上“皇冠之珠”的光谷科學島,位于武漢未來科技城最南端,是整條大走廊的核心創新源。科學島將聚焦國家戰略、國際前沿、融合創新,圍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加強高端創新資源和研發團隊集聚,打造有示范引領作用的亮點區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及新經濟應用場景構建力度,力爭將其打造成為省市創新驅動發展源頭區、國家基礎前沿創新領頭雁。

據了解,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2017年落戶光谷,圍繞高速光芯片、硅光芯片、量子芯片、集成芯片四個方向,聚焦面向新一代網絡、數據中心光互聯、5G等信息光電子應用領域,在高端材料生長、核心芯片工藝、先進封裝集成等方面突破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瓶頸。力爭通過3年至5年建設,建成國際一流信息光電子制造業創新平臺。

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由華中科技大學與清華大學聯合發起,于2018年獲工信部批準建設。

該創新中心面向國家戰略和支柱行業,聚焦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分析、數字化制造等方面關鍵共性技術,建設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能力平臺,為數字制造和智能制造關鍵領域研發核心工業軟件和核心工藝裝備,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形成我國數字化智能化制造技術的核心競爭力。

做強產業之“芯”

兩大萬億產業集群比翼齊飛

近年來,光谷搶抓新一輪科技變革新機遇,堅持實施雙自聯動、雙輪驅動戰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打造“芯屏端網”萬億級產業集群。

2019年,武漢市提出《武漢市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5年)》,提出按照“一城一園三中心”布局,打造武漢第5個國家級產業基地,謀劃世界級萬億大健康產業集群。

“一城”即光谷生物城,主要聚焦大健康產業總部經濟建設、創新藥物、高端醫療器械和生物農業產品研發、創新企業孵化、產業鏈協同出新、技術平臺支撐等,打造成武漢大健康產業驅動核。

兩大萬億產業比翼齊飛,引領著光谷的未來。

以“芯動能”提升新動能,依托國家存儲器基地建設,光谷已形成以存儲芯片、5G芯片、紅外芯片、北斗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為特色的“芯”產業集群,集成電路企業達到300多家。

千方百計集聚新型顯示產業,華星光電、天馬等一批新型顯示面板制造龍頭企業會師光谷,總投資累計逾千億元,光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面板聚集區。

壯大智能終端產業,光谷堅持打造全球重要的新型智能終端產業高地,終端產品包括電腦、智能手機和多種新興終端,產業鏈涵蓋了品牌、代工、電子元器件、物流等多個細分領域。

高起點高定位發展互聯網產業,促進光通信和互聯網產業發展,光谷2018年獲批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誕生了中國首條5G智能制造生產線,集聚了80多家知名互聯網企業“第二總部”,互聯網企業總數超過2800家。

2019年,光谷“芯屏端網”萬億級產業集群“地基”不斷夯實。

華星光電t3項目實現滿產滿銷,產能及出貨量增速全球第一,總產值突破100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低溫多晶硅單體工廠;華星光電t4項目(第6代柔性AMOLED產線)順利量產,其柔性折疊屏開始向品牌手機廠商出貨。

天馬G6二期及OLED總部基地陸續搬入設備,產能蓄勢待發;小米武漢總部正式開園;聯影醫療武漢總部及研發中心基地封頂。

2019年12月,我國最大的醫療器械研發生產企業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光谷注冊成立武漢邁瑞醫療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落戶光谷生物城醫療器械園。

領跑武漢萬億大健康產業集群,至2019年底,光谷生物城已集聚企業2400余家,創新創業者逾6萬人。植物源提取人血清白蛋白、腫瘤治療性雙抗體藥物、體外控制膠囊內窺鏡、小口徑仿生人造血管等產品和技術世界領先。

武漢自貿片區多項改革成果全國領先

光谷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自2017年4月1日掛牌以來,湖北自貿試驗區武漢片區深入實施自主創新示范區與自由貿易試驗區“雙自聯動”、創新與開放“雙輪驅動”,推進科技、金融、投資、貿易融合創新。

經過近3年時間努力,武漢片區建設已取得較大進展。其中,207項改革任務已完成197項,完成率超過95%。

2019年以來,武漢片區制度創新碩果累累——“開展關稅保證保險通關業務試點”“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等舉措,先后在《國務院自貿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簡報》上刊發;“企業住所(經營場所)信息申報登記制”等14項改革舉措入選湖北自貿試驗區第三批制度創新成果,并在省內復制推廣。

制度創新讓貿易更便利。2019年1月3日,武漢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正式啟動,武漢自貿片區東湖綜保區保稅備貨“1210模式”上線運行。當月,東湖綜保區跨境電商進出口業務總量27.6萬票,超過2018年全年。其中,一般出口25.9萬票,超過上年10倍。

放寬門檻讓投資更自由。根據“非禁即入”原則,推動全國首家外商獨資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落戶光谷。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最新版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加快推進服務業和制造業擴大開放。

湖北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中,武漢片區龍頭地位不斷夯實,新設立企業總數、進出口總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對湖北自貿試驗區的貢獻率均超過80%。

生態、城建與民生多管齊下

讓光谷成為“來了就不想走”的宜居之城

自珞喻路一路向東,直抵鄂州,武漢東南部廣袤土地,便是518平方公里的“中國光谷”。

2019年9月1日,光谷廣場綜合體魯磨路隧道、光谷大道高架(雄楚大街—楊橋湖大道段)同日通車。加上此前密集竣工通車的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光谷內外立體交通大走廊正在打通。

在產業最為成熟和集中的光谷西,“一點一校三線”幾乎串聯起了光谷的“生命線”——“一點”光谷廣場,“一校”華中科技大學,“三線”指關山大道、民族大道和光谷大道。

45秒下穿光谷廣場魯磨路隧道,光谷大道高架南延至楊橋湖大道,市民開車從江夏至光谷,經光谷大道、東湖隧道、二環線,最快30分鐘可達青山、漢口中心城區,全程無紅綠燈。

過去,從漢口、武昌和漢陽來光谷,總是繞不開光谷廣場。如今,雄楚高架20分鐘直通漢陽,光谷大道高架半小時可達漢口,十有九堵的光谷轉盤,已蝶變為“星河璀璨”的光谷廣場綜合體,成為多條地鐵換乘的新樞紐。

從擁堵到通途,光谷的交通變了。

光谷山水縱橫、湖河交錯,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東湖高新區認真貫徹落實“河湖長制”,結合“四水共治”“海綿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等共計95個建設項目,積極推進黑臭水體治理,對不正常運行污染防治設施、暗管偷排、超標排放等環境違法行為,一律依法查處、絕不姑息,高壓打擊違法排污行為。

2019年,光谷推進黑臭水體治理共計7條,武漢市水務局聯合市生態環境局認定光谷大道排水走廊、紅旗渠、趙家池明渠、九峰明渠、荷葉山社區明渠等5條水體整治效果已達到初見成效,秀湖明渠、花山河已實現長治久清。

為完成東湖、湯遜湖、南湖片區共計60個小區海綿改造項目,光谷2019年共完成43個項目進場施工。隨著雨污分流及海綿城市改造的推進,光谷的城市排澇能力將顯著提升,并減輕污水處理壓力,呵護生態環境。

漫步在20公里的光谷生物城綠道二期,居民感慨,光谷的生態變了。

2019年,光谷在教育、醫療衛生、農林水、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民生領域,支出22.32億元。

2019年,光谷啟動“5+2”民生攻堅行動:“5”指社區足球場建設、還建房建設、變電站、學校建設、基層醫療機構建設;“2”指湖水水質提升和污水排放整治。

2萬余套還建房在2019年交付,交付面積達126.8萬方;為緩解光谷爆發式增長的教育需求,光谷一年新增了96個班、4680個學位,新開普惠性幼兒園11所,新增教師500余名,預計2020年還將新增教師600余名。


1月12日,湖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現場,202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發布。報告中有不少亮點和突破,與光谷產業發展密切關聯——

2019年

這些湖北創新中有光谷力量

◎ 我國首款64層三維閃存芯片在漢量產

◎ 華星光電T4、小米武漢總部等重大產業項目建成運營

◎ 全省建成5G基站1.3萬個

◎ 首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成功舉辦

◎ 新增上市公司6家,過會待發4家

◎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一網通辦”基本實現,“3550+100”推進順利,“鄂匯辦”可辦事項增加到849項

◎ 全省新增企業類市場主體26.4萬家

◎ 湖北自貿區16項制度創新成果全國推廣

◎ 在鄂投資世界500強企業新增34家,達到314家

◎ 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加快建設,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成長。“芯屏端網”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

◎ 全省28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居全國第3位

◎ 東湖實驗室正式組建

◎ 6個工業互聯網二級節點上線運行

◎ 全省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20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家

……

2020年

這些湖北發展中見光谷擔當

◎ 落實湖北“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

◎ 超前布局“新基建”,改造提升基于互聯網的教育、醫療等網絡硬件平臺,加快5G、工業互聯網、冷鏈物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 完善跨境電商產業生態鏈,健全“一站式”外貿綜合服務體系。深化武漢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壓縮通關時間和成本

◎ 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強對制造業龍頭企業支持,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

◎ 加快培育壯大以“芯屏端網”為重點的世界級產業集群

◎ 聚焦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十大重點產業,瞄準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通信、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等細分領域,培植一批龍頭企業,集聚更多第二總部和獨角獸企業

◎ 加快國家存儲器基地二期、天馬G6二期等重大項目建設

◎ 依托3個國家級創新中心,重點突破中高端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

◎ 支持武漢打造全球智能終端高地。培育工業互聯網頂級節點產業生態,加快IPV6規模化改造和5G商業應用

◎ 加快建設10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實施強鏈補鏈穩鏈工程,培育壯大20條核心產業鏈,打造3至5家千億元級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壯大50家左右百億元級龍頭骨干企業,培植一批專精特新的單項冠軍和行業“小巨人”。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000家

◎ 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發展航空航天、北斗導航、海洋裝備等重點產業

◎ 深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強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新型通用技術引領帶動,加快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應用

◎ 數字經濟是未來發展競爭的主戰場,湖北不僅要鞏固提升“九省通衢”樞紐地位,更要奮力搶占流量風口,成為重要數據樞紐

◎ 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加快湖北自貿區改革創新,推出一批原創性、突破性、可復制的成果,構建制度型開放新優勢,提升產業集聚能力

◎ 提升創新平臺功能。支持武漢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推動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向鄂州、黃石、黃岡延伸。加快建設光谷科學島。東湖實驗室爭進“國家隊”。推進生物醫學成像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更多“國之重器”。支持各類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提升服務能力

◎ 強化創新主體作用。建立企業創新主體梯次培育工作機制,培育引進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以上。鼓勵科技型企業上市。發展市場化新型研發機構。推動重大科研設施、基礎研究平臺開放共享。倡導創新文化,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

◎ 加強技術攻關轉化。加大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支持力度。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攻關,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專項。推進人工智能示范基地和示范企業建設。出資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實行科技項目揭榜制。實施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扶持工程

◎ 建設創新人才高地。實施楚才引領計劃,培養更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進一批世界級科學家、企業家和投資家。大力發展院士經濟。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全力為科研人員加油減負,最大限度降低各種表格、報銷、“帽子”“牌子”等對科研的干擾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日本中文字幕一二区视频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99 | 精品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 在线看的国产网站 |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