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光谷生物城在荒煙蔓草的二妃山下奠基。人們寄望,這粒生物之種,能改變光谷單一的光電子產業結構,構筑面向未來的經濟新優勢。
根據當時國際生物產業發展趨勢,光谷選定了生物制藥、新藥研究開發外包、生物能源、生物農業、醫療器械等幾個重點方向,為生物產業撐起“四梁八柱”。
11年過去,生物產業已成為光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柱之一,光谷東昔日那片30平方公里的荒地上,也已崛起生物創新園、生物醫藥園、醫療器械園、生物農業園、醫學健康園、生命健康園、智慧健康園等光谷生物城七大生物產業園區,形成了以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精準診療、智慧醫療、生物服務為特色的產業集群。
尤其在大力培育精準診療產業方面,光谷生物城選取基因檢測、醫學影像領域,以個性化靶向藥物、細胞免疫治療為重點布局精準診療,結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醫療應用,構建智能化健康醫療新模式,搶占技術高點和行業發展新陣地,裂變出一個全新的千億產業。
2019年4月1日,武漢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武漢市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5年)》,提出按照“一城一園三中心”布局,打造武漢第5個國家級產業基地,謀劃世界級萬億大健康產業集群。
“一城”即光谷生物城,主要聚焦大健康產業總部經濟建設、創新藥物、高端醫療器械和生物農業產品研發、創新企業孵化、產業鏈協同出新、技術平臺支撐等,打造成武漢大健康產業驅動核。
2019年,“三十而立”的中國光谷拉開新征程的序幕:以創新光谷、富強光谷、美麗光谷為目標,全面統領新時代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爭當“一芯驅動”產業布局排頭兵。東湖高新區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推動了深圳邁瑞、上海聯影等多個重大生物項目落戶光谷。
朝著“三個光谷”目標奮進,至2019年底,光谷生物城已集聚企業2400余家,創新創業者逾6萬人。植物源提取人血清白蛋白、腫瘤治療性雙抗體藥物、體外控制膠囊內窺鏡、小口徑仿生人造血管等產品和技術世界領先。
在省生物產業領導小組的大力推動下,按照武漢市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光谷生物城積極發揮驅動核作用,輻射帶動全省生物產業發展。
眼下,宜昌、十堰等9個地方已建設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分園區,初步構建了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的“1+9”差異化分工體系,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生物產業輻射帶動“湖北模式”。
邁瑞落戶,聯影封頂,組建國家級生物樣本庫
重大生物項目支撐創新引領
在2018年度中國醫療器械企業排行榜上,位居榜首的深圳邁瑞、位居第二的上海聯影、位居第六的深圳華大基因等一批醫療器械龍頭企業,均已落戶光谷。光谷醫療器械產業正邁向繼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之后的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第四極”。
人福集團、國藥集團、邁瑞醫療等多家百億乃至千億規模龍頭企業,輝瑞、費森尤斯卡比、美納里尼、CSL、聯影醫療、藥明康德、華大基因、明德生物、安翰科技等一批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及重大項目,為光谷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創新支撐,也注入核心動力。
目前,光谷生物城已有30個1類新藥進入臨床,500余個二類以上醫療器械、59項新獸藥、69項國審作物新品種獲批上市,149個產品進入武漢市創新產品目錄。
中國最大醫療器械企業落戶
2019年12月24日,我國最大的醫療器械研發生產企業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光谷注冊成立武漢邁瑞醫療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落戶光谷生物城醫療器械園。
這是邁瑞在全球的第9個研發中心。
據介紹,邁瑞武漢研究院主要方向為生物原材料和試劑研發、手術設備研發、大健康技術研發,以及全球服務支持中心、工程技術轉化中心等五大板塊。整體竣工后,員工規模約為2000人,其中高端研發人員1200人。
作為我國醫療器械的“龍頭”,成立于1991年的邁瑞,總部位于深圳,市值超過2000億元。目前,邁瑞醫療器械等產品已入駐國內11萬家醫療機構和95%以上三甲醫院,全球員工近萬人。2018年,邁瑞實現銷售收入137.5億元。
此前,邁瑞已在深圳、北京、南京、西安、成都,以及美國硅谷、新澤西、西雅圖等8地設立研發中心,主要瞄準生命信息與支持、臨床檢驗及試劑、醫學影像三大領域,武漢將定位為超大研發中心。
“邁瑞的到來,對光谷乃至武漢的生命健康產業,都是一個里程碑。”光谷生物城相關負責人表示,邁瑞專利總申請量超過2900項,19%為美國發明專利。未來,邁瑞將在武漢釋放頭部企業的磁極效應,拉動上下游產業鏈快速聚集。更重要的是,在這里研發的一系列領先成果和專利,將為光谷在醫療器械領域爭取極大的創新話語權。
聯影醫療武漢總部基地封頂
2019年7月30日,聯影醫療武漢總部基地主體結構,在光谷生物城封頂。
據介紹,聯影醫療武漢總部項目投資約50億元,建成后預計將成為中國醫療設備整機系統、醫療設備核心部件、醫療級可穿戴智能設備、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領域規模最大、特色鮮明的研發、生產和運營中心之一。
早在6年前,聯影就已開始在光谷布局,致力于打造覆蓋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全周期的全智能化醫療健康生態體系,推動武漢萬億級大健康產業集群發展。
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薛敏表示,聯影還將在光谷建一座工業互聯、數字驅動的高端醫療設備智能工廠,開展包括高端醫療設備整機、核心部件、智能手術機器人、全智能超聲設備、醫療級可穿戴設備、3D打印等一系列創新產品的研發及智能制造。
系列布局可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與資源集聚,形成規模效應。“僅僅一款核心部件的本地研發生產,就涉及到1800多種、近3萬個底層元件,能帶動周邊近百家供應商的聯動發展,進而推動芯片、傳感器等相關產業的共同升級。”
戰略性組建國家級生物樣本庫
生物樣本庫又稱“生物銀行”,主要是指標準化收集、處理、儲存和應用健康和疾病生物體的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和器官等樣本,以及與這些生物樣本相關的臨床、病理、治療、隨訪、知情同意等資料及其質量控制、信息管理與應用系統。
隨著后基因組時代的來臨,對基因的研究引發了新的方法和研究手段,密切了基礎醫學與藥物研發、臨床醫學之間的聯系,使人們可以更準確地理解環境和人類遺傳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以期精確地描繪疾病發生的本質,從而改進對于疾病的診查和治療。
2016年6月2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武漢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的批復》,同意武漢市創建國家級生物樣本庫。
2018年,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共同出資3億元,組建武漢生物樣本庫有限公司,聚焦人類遺傳資源保藏利用、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數據共享,全力打造國家級生物樣本庫,支撐湖北省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樣本庫一期已啟動建設,規劃面積3萬平方米,實現樣本保藏能力1500萬份,并將于2020年上半年正式啟用。
建成后,武漢樣本庫在自然人群隊列研究方面,將聚焦華中地區自然人群隊列研究、湖北省鐘祥地區長壽人群隊列研究、湖北省富硒地區自然人群隊列研究等方向;在疾病研究方面,將重點開展腫瘤生物樣本庫和華中區域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庫的建立,主要聚焦宮頸癌、肝癌、乳腺癌、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
光谷生物城相關負責人介紹,生物樣本庫是生物科研的基礎工程,是謀長遠的重大項目,有利于生物樣本存儲的規范化,也將為武漢地區生物領域的新藥研發、疾病治療等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019年7月,武漢生物樣本庫先后完成國際生物與環境樣本庫協會(ISBER)、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的入會申請,成為本領域國內外兩個主要協會的會員單位。
嘉必優敲鐘,科前生物過會
光谷生物“金種子”接力上市
2019年12月19日,嘉必優生物技術(武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掛牌上市,總發行數量3000萬股。
另一家生物企業武漢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也于2019年10月21日獲首發通過。
2018年7月,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光谷生物城創建10年培育的第一家本土生物醫藥主板上市公司。
自2008年破土創建至今,11歲的光谷生物城,正密集迎來一批“金種子”“銀種子”接力上市,開啟一個全新的產業發展期。
隱形“獨角獸”接連出水
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生物產業培育時間周期長、經濟回報慢、創新風險高。
明德生物,2008年創業,至今11年;科前生物,2001年成立,至今18年;嘉必優生物,2004年誕生,至今15年。
光谷生物醫藥產業,從無到有,從開荒到成林,從零到跨千億,歷時十年。
這些上市或正在沖擊上市的企業,幾乎都是在各自細分領域奔跑了十幾年的隱形“獨角獸”。
光谷生物城相關負責人介紹,光谷培育生物企業上市潮的序幕,是從明德生物上市開始的。此前,作為湖北和光谷生物產業一面旗的本土上市公司,僅有人福醫藥。
明德生物主要從事POCT現場快速診斷試劑與快速檢測儀器的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并構建了國內先進的高通量智能POCT定量檢測平臺。其快速診斷試劑涵蓋感染性疾病系列、心腦血管疾病系列、腎臟疾病系列、糖尿病系列、婦產科優生優育系列、健康體檢系列等六大領域、20余類疾病檢測產品線。
嘉必優是國內最早從事以微生物合成法生產多不飽和脂肪酸及脂溶性營養素的高新技術企業之一,主營業務包括多不飽和脂肪酸ARA、藻油DHA等多個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廣泛應用于嬰幼兒配方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膳食營養補充劑等領域,達能、伊利、蒙牛、湯臣倍健等企業均是其客戶。
科前生物是一家動物疫苗龍頭企業,專注動物生物制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獸醫技術服務,擁有豬偽狂犬病疫苗、豬流行性腹瀉變異毒株疫苗,豬用疫苗成為其主營收入的主要來源。
作為科創板第一批企業中唯一一家生物企業,2017年,該公司在國內非國家強制免疫獸用生物制品市場銷售收入排名第二,在非國家強制免疫豬用生物制品市場銷售收入排名第一。
過去三年,科前生物營收復合增長率37.24%。
當好企業與資本市場的“紅娘”
截至目前,光谷生物城注冊企業已達3000多家,其中75%為中小企業。
在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的同時,缺乏現金流,融資難、少、貴、慢,金融與實體經濟“脫節”,資源信息不對稱等因素,也成為生物企業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為了當好企業與資本市場的“紅娘”,把更多“潛力股”扶上馬、送一程,光谷生物城2016年開始舉辦“生物創贏匯”,與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省上市辦及知名金融機構等合作,為園區企業和金融機構牽紅線。截至目前,“生物創贏匯”已累計舉辦132期。
邁維代謝是一家專注于提供代謝組學技術開發與服務的生物企業。2017年的一場創贏匯上,該公司與廣州比鄰股權投資公司擦出“火花”,獲得1200萬元股權投資。同年,邁維代謝營收達到1950萬元,比2016年1000萬元增長95%。
此外,光谷生物城還與深交所聯合舉行培訓及路演,推動30多家生物企業通過深交所“隧石星火”路演平臺,向全國5091投資機構、14796位投資人推介展示,成果顯著。
如今,光谷生物企業的融資能力明顯提升,不少企業通過一級市場獲得股權融資,友芝友制藥獲得石藥集團3.56億元投資,中美華世通也獲得樂普控股1400萬美元投資。
三年推動企業融資近118億元
2016年至2019年,光谷生物城累計推動投資機構對企業股權投資190筆,總金額達117.87億元;銀行對企業信貸支持316筆,總金額94.45億元;引進注冊、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基金共計78家,管理資金總規模達400億元。
2019年4月,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投資武漢凱德維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3000萬元,積極推動該公司腫瘤治療創新藥物、治療性宮頸癌疫苗等產品的研發。
截至目前,光谷生物城共有150家企業登陸多層次資本市場,入選省級“金種子”企業11家,省級“科創板”種子9家,省級“銀種子”企業30家。
院士團隊、海歸人才、高校教授扎堆創新
“人才紅利”,生物產業第一競爭力
《2019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分析報告》顯示,光谷生物城在“2018年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前50強”中,綜合實力位列全國第一方陣,人才競爭力位居第一。
本次報告的評價指標體系,共調查了各園區近3年在產業現狀及成果轉移轉化、研發投入及技術產出、人才、企業、產品、環境等方面共計198項數據,設置了環境競爭力、產業競爭力、技術競爭力、人才競爭力和龍頭競爭力等5個一級指標,以及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及增幅、生物醫藥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等24個二級指標。
截至目前,光谷生物城已集聚6位諾貝爾獎得主、29位國內外院士、32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73位湖北“百人計劃”專家和601個“3551光谷人才計劃”等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園區6萬從業人員中,科研人員約占比達22%。
過去11年,鄧子新、陳煥春等院士領銜的海內外頂級研發團隊,承擔了多個國家重大專項。全省生物領域“千人計劃”專家中,一半以上在光谷生物城。
“獸醫院士”帶領科前沖擊科創板
他蹲著給動物看病,一蹲就是一上午。
他是大山的兒子,年輕時見耕牛病死、無牛耕地人拉犁,遂將畢生投入家畜傳染病的研究,希望農民不再受這種苦。
他制定了“偽狂犬病檢疫”國家標準,研制了滅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為我國動物疫病有效防控、養殖業健康發展、動物生物制品產業技術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仍愛聽農民兄弟喚他一聲“獸醫院士”。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從科學家到企業家,“獸醫院士”終將成果轉為生產力。
為實現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跨越,陳煥春2001年帶領團隊創辦科前動物生物制品有限責任公司,用生物技術為農民和養殖戶撐起“保護傘”。
目前,該公司擁有病毒懸浮培養生產線、細胞毒滅活疫苗生產線、胚毒滅活疫苗生產線、細菌滅活疫苗生產線、細胞毒活疫苗生產線、胚毒活疫苗生產線、細菌活疫苗生產線、診斷液生產線等8條生產線,已獲得31個國家新獸藥注冊證書,5項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30項國家發明專利。
2019年10月21日,科前生物沖擊科創板獲首發通過。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成功轉化
近日,湖北盛齊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共同申報的“腫瘤細胞來源的微顆粒作為新型生物靶向抗腫瘤藥物載體的研究”,被列入《十三五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
盛齊安生物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利用來源于腫瘤細胞的囊泡與微量的化療藥物結合,將化療藥物富集于囊泡內,用于惡性腫瘤的治療,是當前我國原創的新型腫瘤治療技術代表之一。而這項技術成果的發明人,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黃波教授。
2006年,黃波教授回國后,相繼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和北京協和醫學院建立自己的獨立實驗室,致力于腫瘤免疫、腫瘤生物治療等前沿醫學研究。至今,黃波團隊已發表科研論文60余篇,承擔了20多項國家、省級重大科研項目。
近年來,我國每年新增癌癥患者420萬人左右,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提高,醫學研究上不斷在探索新型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已在盛齊安生物成功轉化,并在湖南、河北、山東、安徽、湖北、深圳和天津7省市獲批上市。
久久為功,自主創新企業捷報頻傳
截至目前,光谷生物城集聚企業達3000家,絕大多數都是自主培育的生物醫藥企業。11年間,這些企業從零起步,堅守在創新創業的前沿陣地,也堅守著科技報國的初心。
波睿達:利用CAR-T技術向腫瘤亮劍
武漢波睿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是由武漢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院長張同存教授領銜,與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牛津大學、匹茲堡大學、軍科院、武漢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免疫學、臨床醫學、細胞生物學專家聯合創建的科技創新型企業,致力于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
張同存帶領團隊研發出原創技術病毒感染性HIV CAR-T、血液腫瘤CAR-T、實體腫瘤CAR-T,完成了40多項國內外專利申請,并已擁有11項授權專利。
CAR-T是一種基于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細胞的療法,這個免疫療法已問世多年,被用于血液腫瘤、實體腫瘤的治療。
4年前,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迪拜女孩麥吉在輾轉全球各地治療,骨髓移植后再次復發,在獲知武漢同濟醫院血液科和武漢波睿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進行CAR-T臨床試驗研究的注冊信息后,求治于武漢同濟醫院。麥吉在同濟醫院完成CAR-T治療后,一直定期隨訪。同濟醫院血液科周劍峰教授認為,像麥吉這樣CAR-T治療后超過三年持續緩解的,臨床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大。
武漢同濟醫院血液科與波睿達生物利用CAR-T產品,在2015年就開展了臨床試驗研究,現已經完成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臨床試驗研究500多例,目前隨訪超過3年的白血病和淋巴瘤緩解、健康生活的病人有接近20例。
翰雄生物:4個一類新藥進入臨床
2014年,擁有生物藥工作背景,同時又看好生物藥前景的席甘,在武漢光谷生物城的生物技術研究院成立了武漢翰雄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該公司創立初期,團隊只有3個人,在研究院一間很小的辦公室起步。剛入駐的時候,沒有大量資金購買實驗設備,而武漢光谷生物城的生物技術研究院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設備齊全,企業可以共享,創業初期的翰雄生物是靠著生物技術研究院的平臺成長起來的。
該公司成立后,項目也迅速啟動,首先開展針對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PD-1創新抗體藥研發,不斷探索該抗體藥物在治療胃癌、食管癌、三陰乳腺癌等疾病治療中的效果。
經過幾年的發展,翰雄生物從原有的3個人到現有員工50多人,研發辦公場地900多平方米,而且已有4個一類新藥進入臨床試驗。其中用于治療晚期胃癌、黑色素瘤和晚期實體瘤的1.1類新藥HX008于2017年8月獲得CFDA臨床試驗批件,目前已啟動Ⅲ期臨床試驗,已完成的Ⅱ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整體安全性及療效良好。
未來,翰雄生物將繼續開展多個針對多種惡性腫瘤的免疫單藥以及聯合用藥的臨床研究,其一系列以 PD-1抗體為基礎、利用特有雙功能抗體融合蛋白平臺構建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新藥,也將相繼進入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階段。
致眾科技:專注醫療器械轉化的創服平臺
2018年,華中首個醫療器械創新技術轉化服務平臺——致眾醫療器械檢驗研究院及CMO平臺在光谷落地。該平臺由“光谷3551人才”企業致眾科技打造,是國內首個提出專注于醫療器械轉化為主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致眾科技醫療器械檢驗研究院史國齊院長介紹,致眾醫療器械檢驗研究院下設五大實驗室:電磁兼容檢測實驗室、通用電氣安全檢測實驗室、環境與可靠性檢測實驗室、潔凈室(區)檢測實驗室、無菌包裝檢測實驗室,都通過了審核并取得授權。
五大實驗室在醫療器械監管縱向技術領域,可為醫學檢驗設備、數字成像設備、光學儀器、監護設備、超聲類設備及部分非醫療器械產品提供完整優質的檢測認證和咨詢與培訓服務。
而致眾科技的“成名作”,是協助光谷生物城引進華大基因的國內首個二代測序儀項目。
致眾科技在產品檢測、產品技術要求的制定、體系搭建、組裝流程的建設、臨床方案的設計等環節,為華大提供技術支持,協助其順利拿到注冊證。
除了華大基因,致眾科技還為安翰科技、武漢博激、明德生物等多個光谷生物城明星企業在注冊合規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提供支持,為武漢楊森人工血管、杭州微泰胰島素泵等高風險器械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法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