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省農科院實施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以來,以“研百項”(100項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研發)為抓手,在狠抓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需求定項目,服務鄉村振興、助力打贏三大攻堅戰等國家重大戰略等方面不斷進行科技創新。
狠抓重大科技項目攻關
優質稻優中“選”優
2019年10月12日,潛江傳來好消息:成功繁育出高檔優質水稻新品種“蝦稻1號”。近年來,我省蝦稻共作面積快速增長,卻面臨蝦強稻弱、缺少專用蝦稻品種的短板,這便需要培育出適宜蝦稻共作模式的優質、抗病、抗倒、生育期適中的專用水稻品種。
2014年,中墾錦繡華農武漢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潛江市農業農村局聯合選育蝦稻新品種。歷經5年,培育出我省首個專門適用于蝦稻共作模式的優質水稻品種。
省農科院作為技術支持單位,連續多年將“優質稻品牌創建關鍵技術研發”列為該院重大科技項目,在資金、技術、人才上進行傾斜。
“‘蝦稻1號’去年在我省多個稻米評鑒會上,表現突出。”該院水稻育種創新團隊負責人游艾青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該品種和市面上品種相比,株型緊湊、莖稈粗壯、抗倒性強,生育期適宜種植區域更廣,口感也很好,目前在潛江、黃岡等地逐步推廣。
科研追求無止境。游艾青介紹,我省優質稻品種“鄂中5號”,從育成到現在已有15個年頭,目前年推廣應用面積仍在50萬畝以上。多年來,團隊通過優質品種選育、高效保優栽培模式,不斷提升優質稻品質。新選育優質稻“香潤2號”“潤香玉”在抗性、品質、口感上更加優秀。尤其是香味上,更具優勢。
游艾青說,通過建立優質稻基地,為企業訂單生產提供優質糧源,提升品質,唱響湖北大米品牌。
元旦剛過,游艾青已為新的一年科研工作定下計劃。2020年,團隊將加大優質稻品種選育和示范推廣,將在潛江、枝江建設萬畝優質稻示范片區,通過品種、技術攻關,支撐品質,在品牌打造上形成合力。
“優質稻品牌創建關鍵技術研發”是省農科院以“研百項”為抓手,進行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的縮影。
3年多來,省農科院“研百項”圍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這一核心目標,在推進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等方面遴選重大科研項目。重點狠抓糧食作物提質增效技術研發、大宗優勢農產品的品種選育、畜禽水產健康養殖技術研發、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研發、 “一帶一路”競爭力提升技術的研發,通過實施“優質稻品牌創建關鍵技術研發”“秸稈綜合利用”“農業種養循環利用模式”等一批重點項目,著力破解制約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保障農業科技有效供給。
項目跟著市場走
傳統產業煥發新生
1月6日,臨近年關,在十堰鄖陽區胡家營鎮土地溝村,村民們正在忙著打包蠶沙保健枕、桑葉粉、桑葉茶、桑果醬等。“這些年貨通過電商銷往全國,賣完這些就可以好好過年了!”村支書諶宏遠松了口氣。
早在2003年,土地溝村成立了鄖陽區第一個桑蠶合作社。頭幾年,合作社專賣蠶絲被。那時候送禮的多,銷路不錯。
好景不長,沒幾年,蠶絲被銷不動了。看著滿山的桑樹,倉庫里滯銷的蠶絲被,諶宏遠很著急。他多次赴武漢、北京、上海等地考察取經,還邀請省農科院專家到村里調研,達成共同開發蠶沙保健枕的合作協議。很快,村里建起了蠶產業廠區,綜合開發利用蠶桑資源,蠶沙保健枕、桑葉粉、桑葉茶、桑枝食用菌等系列產品一下子打開了銷路。
消費市場的變化,倒逼產業提檔升級。近年來,我省蠶桑繭絲綢產業發展處于結構調整的轉型期,在生態桑種植、飼料桑產業發展、蠶桑食藥用產業及蠶絲文化產業開發等方面,都有突破和創新。
去年11月底,湖北省蠶桑繭絲綢產業發展論壇在武漢舉行。省內外蠶桑行業專家發布蠶桑資源利用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成果,與政府部門、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一道探討繭絲綢產業的發展現狀與需求,交流蠶桑產業助推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作為傳統產業,種桑養蠶在我省發展規模不大。但近年來,新技術在我省的推廣應用走在了全國蠶桑行業前列。
省農科院經作所副所長于翠告訴記者,依托蠶桑產業,除了傳統的栽桑養蠶,桑果鮮食,桑果、桑葉加工等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取得新進展。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蠶桑團隊注重產業技術的研發與提檔升級。目前還開發出了涵蓋吃喝穿戴和飼料、醫療保健等超過20多個種類的產品,受到企業的青睞。
助力脫貧攻堅
小香菇撐起“致富傘”
1月2日,冬日暖陽下,陽新洋港鎮泉口村,貧困戶陳緒恩正在食用菌基地的大棚里采摘香菇。
泉口村過去的經濟來源是“黑色經濟”,境內有豐富的煤礦資源,村里近一半村民在煤礦廠打工。2016年,隨著環保政策收緊,煤礦廠關停。
早在2012年,村支書陳迪強就擔憂,村民依靠采礦生活不可持續。他帶領村干部去廣東、浙江、湖南等地考察,回來建設了縣里唯一一個村級工業園。但受區位條件限制,沒有一家工業企業愿意來這里。
投資數百萬的工業園不能就這么空著。發展特色農業!陳迪強到周邊考察香菇種植業,成立專業合作社。
但發展香菇產業并非一帆風順。2013年,陳迪強效仿隨州模式種植干香菇品種。但泉口村氣候和隨州迥異,品種水土不服,種出來的干香菇品質不優,效益不佳。2016年,陳迪強又引進了一家浙江企業,但因為氣候、土壤條件的不同,企業也只能逐步摸索。
2018年,陳迪強主動上省城,找到省農科院加工所食用菌團隊,請團隊來村指導香菇生產。
團隊在高虹研究員帶領下,用科技之手點石成金,幫助當地群眾打開脫貧致富之門。
高虹告訴記者,針對鮮菇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的現狀,他們指導陽新這家企業改用適合鮮銷菌種,生產以鮮銷為主的香菇產品。推廣“機械化集中制棒,生態化分散出菇”香菇種植新模式,由合作社集中制棒,統一滅菌、養菌,再分發給農戶管理出菇。指導企業引進并建成一系列現代化香菇種植加工設施,并幫助企業開展香菇物流保鮮貯運及食用菌深加工技術研發,聯合企業制定了湖北省地方標準《鮮香菇貯運技術規程》。
延長產業鏈,目前團隊正協助企業開展香菇深加工技術研究,開發香菇醬、即食鹵香菇、菌菇方便湯等新產品,打造陽新“泉水菇”品牌。
品種選育、種植技術、保鮮加工、循環利用……在食用菌團隊幫扶下,泉口村迎來了好日子。目前泉口村已發展香菇種植基地5個,種植面積100多畝,投放菌棒300余萬棒,帶動350余戶貧困戶脫貧。食用菌團隊被評為“2016-2018年度湖北省食用菌產業精準扶貧先進單位”。2019年4月29日,陽新縣脫貧摘帽,團隊幫扶的泉口村貧困戶全部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