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仗,村莊清潔行動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第一槍。為了切實打贏首場硬仗,開好第一槍,江陵縣上下高度重視,找準問題關鍵,抓住主要矛盾,充分動員群眾,切實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迅速掀起行動熱潮,努力形成千軍萬馬搞整治、千方百計促提升的生動局面。
從“盲目上”到“俯身聽”
——村民參與,事情才能做好
這條公路設計不科學,成本大,不便利;那個立面改造風格不合理,沒有融入江漢平原荊楚風;這種花草樹木不適宜,土壤、陽光、溫度不適合當地種植;那個堰塘設計不接地氣;這個不符合我們風俗習慣,那個規劃沒有考慮周全。
這些否定性的意見,擺在江陵縣資市鎮青山村美麗鄉村規劃編制討論會上。當時,縣鄉村振興指揮部組織縣住建、規劃、國土、發改、農業農村等縣直有關部門和編制設計單位北半球設計有限公司的專家學者,會同青山村支部書記、黨員代表及部分群眾共同商討本村美麗鄉村規劃編制情況。群眾代表們為了美麗家園的建設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充分表現了參與本鄉社會事務的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編制設計單位在編制規劃中認真聽取了他們的意見,采納其合理建議,融入了符合當地地域特色、人文風貌、風俗習慣的元素,大大增強了規劃的操作性和實踐性。
廣大農民群眾既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力軍。這就要求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全面發動群眾,堅持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共創共享的理念,尊重人民意愿、傾聽群眾呼聲,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深入挖掘農民群眾的智慧和潛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群眾的創造活力,切實讓農民群眾發揮主力軍作用,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實效。
江陵縣99個美麗鄉村村莊規劃編制,按照聚焦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等村莊建設分類要求,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尊重群眾意愿,科學編制美麗鄉村村莊規劃。
從“袖手看”到“動手干”
——愛美比美,成了鄉村風氣
為了激勵群眾自發參與環境整治,共同建設美好舒適的生活家園,江陵縣上下齊心、全民大動員、全員大參與,按照縣委書記劉勇同志講的“掃干凈、碼整齊、保暢通”等要求,積極行動起來,全民大動員、全員大參與,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健全長效機制,塑造潔凈、文明、有序、和諧的美麗鄉村新形象。
該縣進一步統一認識,走出思想誤區,提高政治站位,堅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切實把2019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實現部門聯動、上下協力,扎實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夏季戰役活動。發揮好美麗鄉村建設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在清潔村莊夏季戰役中的職責作用??h美麗鄉村建設協調小組牽頭負責組織協調、統籌推進;城管、住建部門組織開展主干道沿線鄉鎮及城鄉結合部的環境綜合整治;交通運輸部門組織開展省、縣、鄉公路和高速公路沿線路權范圍內的清潔行動;水利和湖泊部門組織開展江河、湖泊、大溝大渠沿線沿岸白色垃圾及水面漂浮垃圾的清潔行動;文化和旅游部門組織開展鄉村休閑旅游和生態旅游等風景旅游區沿線的清潔行動;婦聯、共青團、教育部門宣傳動員農村婦女、團員青年、學生參加村莊清潔;宣傳部門負責組織媒體做好宣傳發動、典型推介工作。各鄉鎮、管理區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大力度抓好落實。重點在持續、鞏固、提升上下更大功夫,以掃干凈、碼整齊、清雜物、拆旱廁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杜絕形式主義。進一步細化措施,加大鄉鎮、管理區衛生死角的清潔力度,多措并舉,狠抓落實,確保整治取得實效。
迅速圍繞五個“三”工程,實現整治全覆蓋。五個“三”工程,一是走出三個誤區,即面子工作和形象工程的誤區、沒有項目就不做的誤區、一陣風的誤區;二是突出三個重點,即突出群眾參與,突出試點示范、以點帶面,突出精心謀劃、上爭外引;三是強化三個責任,即鎮、村兩級責任、部門與群眾主體責任;四是健全三個機制,即比點觀摩、長效管護和督辦考核機制;五是落實三個步驟,即干部帶頭、黨員示范、群眾自覺參與,實現房前屋后全覆蓋。
第一步:村支部書記帶頭,將自己的房前屋后收拾干凈,擺放整潔,標準要高、效果要好。第二步:利用主題黨日活動,將村所有黨員組織觀摩書記房前屋后、室內室外,所有黨員干部要以書記為標準,因地制宜,在一個星期內將自己的房前屋后整治干凈。第三步:召開戶主會,以小組為單位到所在組黨員干部家觀摩,號召群眾積極參與,將自己的房前屋后整治的漂亮干凈。動員村民投身美麗家園建設,讓群眾從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好處,實現了從“冷眼觀”“袖手看”到“拍手贊”“動手干”的轉變。
從“公示欄”到“民約墻”
——文明素養,在細節中提升
近日,到鄉鎮管理區進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比點觀摩工作,看見一私家車司機將喝完了的礦泉水瓶隨意地扔了出來,這時只見一老太太蹣跚地走了過來,蹲下身子將空瓶撿了起來扔進了垃圾桶里。看到這一幕,非常欣慰,受到鼓舞。
后來,停下車詢問老太太,老太太說,村里的環境衛生,要靠大家一起行動,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激發村民積極性,主動參與村莊事務、實現共建共享,需要一套長效機制來保障。
在熊河鎮彭市村,為動員群眾參與,村里建立了流動紅燈籠制度,每月評出先進家庭,在家門前掛起紅燈籠,第二個月在評選時,如果未評上則會將紅燈籠取下掛在評為先進家庭門前;在資市鎮先進村,村口最顯眼的地方設有一面“公示欄”,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戶悉心打造的美麗庭院……鄉村是熟人社會,誰家上了榮辱榜被曝光,不用干部上門就自覺動手整改了。公示欄更能提升村民的榮譽感,形成互學互比的氛圍。
只有這些還不夠,三湖管理區新建大隊周灣村正積極制定本村的村規民約,為增強村規民約的針對性和操作性,聯席會議商議確定村規民約征求意見稿,通過召開村民小組或戶主會、上門座談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形成表決稿報管理區審查,審查后的表決稿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正式稿報管理區備案并在宣傳欄公布實施。村規民約從村民中來,再到村民中去。這種廣泛征集、因村制宜的規章制度,為打造宜居鄉村提供了規范。
一份“倡議書”,激活了村民共享的自覺性;一塊“公示欄”,調動了群眾長期參與的積極性;一部村規民約,提升了村民環境整治的規范性。眾人劃槳開大船,激流險灘從此越。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發揚主人翁精神,全民參與,共同行動,堅持不懈,用實際行動建設生態江陵,讓家鄉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