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耳目一新的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到武漢城市新名片,從游客必打卡的網紅劇目,到漸成雛形的“文創航母”,《知音號》僅用了兩年。
這僅僅只是開端。2020年文旅產業將進入深度融合階段,借文旅融合之風,以文旅IP塑造旅游品牌,以品牌來助推旅游服務品質的提升,是未來的熱門風口。對《知音號》來說,屬于它的IP時代才剛剛開始。
網紅劇目成江城名片
近年來,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人們對于旅游的需求,從單純的欣賞風景到感受人文,從淺層的觀光到深度的文化體驗。
在此背景下,2017年5月,一部名為《知音號》的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橫空出世。該項目由武漢旅發投集團聯合著名導演樊躍等共同打造,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迅速成為武漢市長江主軸文化軸亮點項目、武漢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和中國文旅產業新地標。白天登黃鶴樓游東湖,夜臨“知音號”看劇,已成游玩武漢的經典路線。
每晚夜幕降臨時,“知音號”上的108位演員在追光燈下登場,娓娓開啟各自獨特的人物故事,共同構成百年前武漢的眾生百態。觀眾瞬間穿越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邂逅大武漢的多面風情。截至今年12月,知音號已演出800多場,接待游客約60萬余人次,贏得外界一致贊賞,各項業內大獎拿到手軟。
今年9月份,“知音號”又一舉獲得“2018年中國實景旅游演藝十強”、“2018年中國沉浸式旅游演藝五強”兩大獎項,更在攜程旅行口碑榜評選中獲得“2018中國旅行口碑榜最具網絡人氣景區”的稱號。
“以知音號、長江燈光秀等為代表的旅游產品,形成了獨具武漢特色的夜色旅游品牌。”武漢旅發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不無自豪地表示:“知音號不僅成功躋身城市新名片,更是長江這條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上的文化新坐標。”
演藝資源利用到極致
《知音號》雖是典型的夜間演藝,但它沒有放棄對整個演藝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知音號》運營方武漢朝宗文旅公司總經理康海鈞表示,在鞏固品牌的基礎上,“知音號”還利用空余時間和空間,在城市衍生品、文化演出、戲劇教育、婚典、大型活動、藝術資源引進等多方面創造品牌,形成“知音號”的品牌系統。
這艘復古游輪,夜晚是講述大武漢老故事的載體,白天則成為婚慶、會務場地,舉辦了親子科普活動、船艙內部讀書會、音樂會等一系列有品質有格調的文藝活動,打造出了武漢人的特色文化景區、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除了演出之外,戲劇教育則是知音號的另一重要板塊。今年他們在平和打包廠舊址獨創了沉浸式教學體系的知音號藝術發展中心,成為武漢首個兒童戲劇教育的開創者。中心的授課老師多數畢業于中戲、北電和上戲,開心麻花劇組多位資深演員、來自韓國英國等國家的知名音樂劇演員,也會不定期前來交流合作。強大的師資力量保證了教學的專業,課程一經推出,便受到江城家長的熱捧:“老師們都很專業,教學形式也很新穎,孩子們學習勁頭十足,感覺非常好!”
此外,“知音號”以自身強大的演藝與運管實力為背書,持續向省內外延展輸出品牌營運、多維度演藝及策劃咨詢服務。迄今已成功為哈爾濱打造濱江文旅資源升級方案、黃鶴樓夜游項目演藝策劃輸出、漢陽區楊泗港碼頭設計建設改造方案等,正在為木蘭花鄉、江漢關博物館、長沙世界之窗景區、洛陽龍門石窟大唐古鎮定制演藝項目,力爭在未來成為國內集策劃、演藝、營運為一體的龍頭企業。
盡全力打造文創航母
時下,文化旅游作為一種富含人文內涵、注重感知體驗的綜合性旅游活動,成為文旅發展的新趨勢。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文化和創意,兩者相結合的外顯形式就是近兩年被普遍關注的IP。值得注意的是,更富有文化內涵和品牌號召力的IP開始融入旅游業轉型升級進程,并為后者提供了轉型新動能。
“用文化帶動旅游體驗,大部分文旅項目都沒有做到這一點,很多景區也沒有IP。從傳統旅游升級到文化旅游,IP才是其中的核心驅動力。”康海鈞表示。
“知音號”在前行的道路上,從未停止探索創新的腳步。2018年,“知音號”與漢口二廠合作,讓百年前的國民飲料和利汽水重回大眾視野。目前,和利汽水已在全國20多個城市上市。
2019年5月,“知音號”文創IP形象正式亮相。IP形象分為Q萌版、戲劇版、人魚版和貓版,以正劇中的角色為原型設計而來,有戰地記者、漢劇名伶、富家千金、鞋匠、商人、報童。經過幾個月的精心打磨,印有IP形象的化妝鏡、軟抄線裝本、手機氣囊支架、冰箱貼及書簽也應運而生。這些文創產品,使過去的人物和生活“活”了起來,使老漢口的歷史富有了生命力。
如今,來觀演《知音號》的外地游客超過50%,如何將他們關于武漢的記憶永久保鮮?于是,“知音號”和北京文創公司“宇宙塵埃”的相互碰撞便順理成章,一批頗具地方特色的“江城禮物”應運而生。熱干面、三鮮豆皮、小龍蝦,以及江漢關的月色、珞珈山的櫻花、長江大橋的璀璨、黃鶴樓的朝陽……它們以冰箱貼的形式,鎖住對城市深刻而美好的記憶。
此外,還跨界推出了“知音禮遇·萬里茶道”,助力“萬里茶道”的復興和傳承;推出“不舍月”中秋禮盒系列產品,禮盒由亞太設計年鑒獲獎設計師繪制,融合武漢、宜昌與歐洲城市元素。
持續創新為產業賦能
有了IP之后,IP如何為文旅產業持續賦能,也是行業熱議的關鍵性話題。“文旅IP運營的最終目的是把旅游產品、營銷、品牌通過IP進行連接,形成資源的知識產權化到產業價值化。”康海鈞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雖然會有很多挑戰,但這個行業充滿趣味性。
IP的內容是關鍵,決定IP能否存活以及能否走得長遠。“如果不能在下一個階段將IP升級,將逐漸失去新一代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具體到知音號,康海鈞舉例分析,以后還會圍繞IP開發推出不同的文創產品,如項鏈、耳環、胸針、團扇等等。
“名聲越大,我們就越要珍惜自己的文化。文旅產業做起來,應該像煲湯一樣,時間愈久愈有味道。”武漢旅發投集團相關負責人如是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