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軍營,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主要從事燃燒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863項目兩項,獲省部級獎五項,申請發明專利三十余項。
張軍營生長于山西,家附近就是產煤區,所以他從小就對煤燃燒污染深有體會。從2001年開始,張軍營帶領團隊聚焦煤燃燒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歷時18年研發出團聚協同技術,成功破解電廠多種污染物協同治理難題。
以廢治廢解決霾難防問題
燃煤電廠在中國能源供應系統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它會產生大量污染物。雖然目前脫硫脫硝除塵難題已得到處理,但仍存在“水難治”和“霾難防”兩大難題。
張軍營團隊研發的團聚協同技術,利用發電廠的高溫余熱進行脫硫廢水的蒸發,廢水中有害雜質蒸發結晶沉積到飛灰中,最后與電廠灰一同處理,解決了“水難治”。同時以脫硫廢水做溶液,添加專利團聚劑,實現PM2.5和三氧化硫的協同控制,解決了“霾難防”的難題,該技術開創了以廢治廢的先進節能環保新途徑。
2016年,張軍營團隊利用該技術實現了PM2.5的有效治理,煙塵排放穩定達到超低排放標準。今年9月,鄂州電廠兩臺30萬機組投入使用團聚協同技術。10月底,西安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對技術運作效果進行檢驗,排放煙氣中三氧化硫平均濃度比該系統停運情況下,每平米降低了17.2毫克,三氧化硫脫除效率達到54.3%。數據證明該技術實現了多種污染物協同治理。
對校園和實驗室情有獨鐘
2001年,張軍營來到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長跑的第一個轉機出現在2004年,“之前都是從無機物質研究出發,但是在一次討論中,我們把目光轉向了有機高分子化合物。”這一年,團隊采用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制成高效復合團聚劑。接下來,團隊發明團聚協同技術,目前已獲專利35項,還有10余項專利在審核中。
張軍營對校園和實驗室情有獨鐘,采訪當天,他就在實驗室跟學生做實驗。科研道路上,張軍營一直支持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2010年,我的一個博士生陳玉民對新能源制氫感興趣,我就讓他做這個方向。我和他一起學習了不少相關知識,我們一起進步一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