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是一座城市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作為首批全國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襄陽市將食品安全工作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部署,以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為抓手,持續打造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不斷提高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能力,提升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水平,多年來食品安全形勢持續穩中向好,守住了不發生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底線,食用農產品總體合格率達到98.5%、食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7.12 %,居民對食品安全狀況的滿意率也已從創建之初的63.3%上升到了89.41%。
現如今,襄陽市正不斷鞏固創建成果,以群眾滿意為食品安全工作的落腳點,創新監管方式方法,不斷健全黨政同責責任體系,從點到面多維度構建食品安全格局,全域推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
落實黨政同責 全面打造食品安全責任體系
2019年7月4日,湖北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李樂成主持召開襄陽市委常委會,組織學習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精神。
"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擔起食品安全的政治責任。各級黨政一把手要身體力行,做出表率,全面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李樂成在會上強調,各級黨政一把手要做到重要決策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察,撲下身子,狠抓落實。政府分管領導要將食品安全工作拿在手上,放在心上,深入一線,親自組織實施,切實履行食品安全主要領導責任。
《規定》與《意見》出臺后,襄陽市委兩次召開常委會組織學習傳達,研究解決食品安全重大問題。襄陽市委書記、市長也深入一線視察、檢查食品安全。
據了解,襄陽市委、市政府始終將食品安全作為重要的政治責任來抓,早將食品安全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連續多年將食品安全列為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安排。襄陽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每年至少召開兩次會議聽取食品安全工作情況匯報,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
為全面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襄陽市各縣(市、區)均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政府一把手任第一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縣、鄉和部門創建工作責任清單,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分工明確、權責一致、無縫銜接、統一協調、齊抓共管的創建工作格局。
隨著各項工作的不斷推進,襄陽市已建立了"一縣一局、一鎮一所、一村一員"市場監管體系,每個鎮辦(街道)、社區、村均配備了信息員、網格員和協管員。
在考核獎懲方面,襄陽市將食品安全納入各縣(市、區)、開發區年度目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黨政領導班子和個人考核,權重達到3%。黨委政府督辦室定期督辦食品安全決策部署落實情況,市委巡察辦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巡查內容,將食品安全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足額保障。
在監管體系的末梢,襄陽市也將每個鎮辦(街道)、社區、村配備的信息員、網格員和協管員(三員)活動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建立了"三員"考核和獎懲工作機制。
由于襄陽市黨政同責責任體系的不斷健全完善,該市食品安全監管成效顯著。以襄州區為例,該區已連續5年沒有發生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總體合格率達到98.1%,食品安全群眾滿意度也從創建之初的65.3%上升到85.94%。
同時,該區食品安全監管能力顯著增強。襄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施艷林介紹,襄州區設置基層監管所13個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13個,配備專業執法人員280名,人員配備率達到3.1人/萬人;建成規范化基層監管所11個,占比達到85%。
襄陽魯花濃香花生油有限公司是襄州區的繳稅大戶,僅2018年就納稅一個多億。負責該公司品控部門的顧洪亮因為與監管部門接觸較多,對襄陽市和襄州區的變化深有感觸:"現在明顯感覺基層監管力量在不斷增強,這有力地推動了我們企業業務能力的不斷提升。"
以"雙安雙創"為抓手,推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域創建
多年來,襄陽市一直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2014年,襄陽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的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領導小組。創建以來,襄陽市先后三任市委書記擔任創建領導小組組長,接力抓創建。
在榮獲首批全國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稱號后,襄陽市將示范創建納入《鞏固提升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設成果工作方案》和2017年、2018年、2019年全市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將示范創建工作與食品放心工程同步部署;將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納入為民辦實事的重要項目強力推進。
李樂成多次強調,要以"雙安雙創"為抓手,推進示范創建向縣、市延伸,向鄉鎮拓展,帶動示范創建全域展開。
襄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郭方芳認為,實踐證明,示范城市創建已成為襄陽市推進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平臺,成為有效解決食品安全突出問題和深層次矛盾的重要渠道,成為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有效載體。
9月26日,襄陽市第一家智慧農貿市場——鐵四院千萬家農貿市場正式開業。
近日,記者前往該市場了解相關情況。該市場分為兩層,內有蔬菜、水果、豆制品、水產、海鮮、干調等攤位100多個。市場內還有智慧電子系統、食品檢測室、全天候服務臺、休息平臺、監控系統、廣播系統、自動扶梯、垂直電梯等設施。總體來說,該市場產品種類豐富,設施設備一應俱全,服務人性化。
市場內每個攤位前均懸掛了電腦屏幕大小的電子顯示屏,上面顯示著商戶營業執照、菜價信息、信用等級、收付款二維碼等信息。
在市場服務臺前,一塊大型電子顯示屏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屏幕上正滾動著該市場的實時交易數、交易量、交易額等數據,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記者用指尖輕觸屏幕上"一檔一碼"的標志,就可以清晰看到該市場入駐的所有商戶,點開其中的某一個,可以看到商戶的注冊照片、檔口編號、檔口名稱、信用評價、營業執照等相關信息。
千萬家農貿市場運營總監田剛介紹,市場所售的全部商品均實現可追溯,老百姓購買產品后,商戶打印的小票上都有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看具體商戶是誰、所購產品的來源和交易金額、產品的抽檢記錄等信息都一目了然,解決了老百姓的后顧之憂。
"現在市場的商品不僅品類多,價格實惠,而且更加便利,智慧系統不僅功能強大,顏值還高,感覺逛農貿市場就像逛商場一樣。"帶著小孩來買菜的王佳慧笑著說道。
襄陽市一直將"菜籃子"當成服務民生的大文章來做。數據顯示,2018年襄陽市城區改造建設了33家標準化農貿市場,2019年再改、新建15家標準化農貿市場,農貿市場經營環境、硬件設施、軟件管理均趨于大型超市化。
除了將老百姓的"菜籃子"打造扎實外,另一個老百姓非常關心的"地溝油"問題,在襄陽市也基本得到解決。
為從根本上杜絕"地溝油"流向餐桌,襄陽在全國首創了餐廚廢棄物"集中收運、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模式。襄陽市引進了專業公司建設運營餐廚廢棄物處理中心,與1600多家大中型餐飲單位簽訂收運協議。為防止餐廚廢棄物被私拉偷運,監管部門還建立了餐廚廢棄物"私拉偷運"稽查點,加強日常監管,并建立管理信息平臺,對餐廚廢棄物處理實行全過程信息化監控。
2019年10月份,襄陽市區的餐廚廢棄物處理總量為5481.68噸,日平均處理量為177噸,最高峰值為195.01噸/日(26日)。經過處理的餐廚垃圾,既達到了穩定化、無害化、減量化的要求,又可以用作土地改良、園林綠化的有機肥料。這種模式有效地切斷了"地溝油"回流餐桌的利益鏈。
襄陽市一直積極探索食品安全治理新舉措,郭方芳介紹,該市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抓手,不斷提升治理能力,率先在全國系統內建立了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制度、公益訴訟制度、聯合懲戒制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市目前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參保單位達420多家,可賠付金額3.287億元。以襄陽市保康縣為例,保康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周正余說,目前保康縣所有的食品生產企業和學校均已全覆蓋,參保金額達到36.2萬元,最高賠付金額達到1.475億元。
在探索食品安全治理新舉措的同時,襄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自我加壓,在2019年初確定了襄陽2019年"明廚亮灶"建設目標:即"學校食堂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其他餐飲服務單位覆蓋率達到50%以上"的目標。
截至12月2日,襄陽市學校食堂及供餐單位1654家,完成"明廚亮灶"建設1541家,完成率達到93%;其他餐飲單位19999家,完成"明廚亮灶"建設11205家,完成率達到56%,順利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其實,早在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之初,襄陽市就委托第三方機構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1168條,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集中反映民意的"建設食品安全十三大工程"的工作任務。
工作任務的提出,讓襄陽市可以有針對性的精準施策,無論是農貿市場的改建、餐廚廢棄物的回收處理還是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等制度的建立,均解決了老百姓在食品安全中的迫切需要,讓老百姓們從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得到了實惠,襄陽市民理解、支持、參與創建的熱情空前高漲。
以"互聯網+"為推手 不斷提升食品安全監管能力
隨著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工作的持續推進,襄陽市在源頭治理、食品安全建設投入、農村集體聚餐、校園食堂改造建設、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制度普及、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食品安全科技創新力度等方面均探索出了可資借鑒和推廣的成功經驗。
尤其是在科技創新方面,郭方芳表示,近年來,襄陽市依托"互聯網+"技術,打造了覆蓋生產、流通、餐飲等環節的全領域電子監管鏈,推動食品安全監管能力持續提升,大幅提高了襄陽市食品安全水平。
在襄陽市谷城縣市場監管局綜合執法大隊會議室左邊墻面的中間,掛著一塊大型電子顯示屏,屏幕左下角顯示的是已入駐該縣"云上透明廚房遠程監控平臺"的單位名單,屏幕的中間顯示的是被監控單位廚房各個重點區域的實時畫面。這是該縣大力推動"互聯網+"與食品安全監管深度融合的"成果"。
"這是陽光學校的食堂內部情況,這是食品倉庫、粗加工間、清洗消毒間、就餐區。""這個就是陽光學校的校長,通過視頻監控我們可以實時了解校長陪餐制是否有落實。"谷城縣市場監管局執法大隊大隊長龐家忠指著屏幕向記者介紹道。
通過網絡視頻監控平臺,市場監管部門實現了跨區域的統一監控、統一管理及分級存儲,從而達到食品加工、備餐、分餐就餐區監控圖像的遠程集中監控、錄像和管理,確保對食品安全全方位、多視角、無盲區、全天候實時監控。
"我們隊員上班后,第一時間就會瀏覽監控平臺中各個學校的監控畫面。對不規范的地方,可以通過語音通話糾錯功能,現場責令被監管單位進行糾正。"龐家忠表示,這種模式有效破解了市場監管部門監管單位點多、面廣、量大以及監管人員相對較少的難題。
目前,谷城縣市場監管局已依托云上遠程監控平臺重點對城區52所中小學校、托幼機構,2萬余名師生就餐食堂后廚實行了食品安全遠程視頻監控。
谷城縣"智取"食品安全隱患的例子遠不止此。該縣還創新開展流動廚師網絡申報監管,開發了移動手機APP"農村集體聚餐登記申報系統",實現聚餐遠程申報備案、現場監控、法規和科普知識宣傳培訓、廚師紅黑榜公示。
"農村集體聚餐一直是我們的監管難點,而流動廚師則是農村集體聚餐食品的主要責任人,現在全鎮共10名流動廚師均在使用這個系統。"谷城縣紫金鎮市場監管所執法人員陳淵指著電腦屏幕介紹道,每次有宴席之前,廚師都會及時從手機上上報。
電腦屏幕左邊是所有流動廚師的姓名列表,右邊則顯示著紫金鎮的詳細地圖。陳淵點擊地圖上的洪玉村,立刻彈出了當天鄉宴的相關資料。"你看,這是11月10日,在洪玉村,廚師陳啟政通過APP發來的照片,標明了時間、地點、鄉宴事由和人數,我們在后臺一目了然,并且能實時對話"。
除了各個監控平臺外,襄陽市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也在穩步推進。
以保康縣為例,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農村電商的迅速發展,保康山區優質農產品得以銷往全國各地,在產品銷量不斷增加的同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也愈加完善,保康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
保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是湖北省設立的第一個縣級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共投資980多萬元,平臺信息覆蓋企業許可、產品種植加工過程、質量檢測等方面,有86家示范性合作社、6家農業龍頭企業、300多家家庭農場入駐,覆蓋種植面積5.3萬畝,食品品種100多種。
記者了解到,所有通過平臺的產品包裝上都會有一張張"小證",消費者只需拿出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產品何時檢測、何時采摘等信息。
特別是在產品的"深度追溯"頁面,以佰蒂藍莓干為例,藍莓種植基地的翻耕、播種、除草、病蟲害防治管理、施肥管理、灌溉管理、修剪管理,這一種植過程都有詳細的照片和文字記錄,以及記錄著每個階段的負責人名字,最后到采收、檢測、產品包裝,都可以看到它完整的信息。
同時,谷城縣也開始在湖北石花酒廠試點實施白酒產品賦碼追溯,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掃碼查詢所購白酒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控制、產品檢驗等信息;襄州區投入1200萬元在主城區建成覆蓋9家肉菜流通電子追溯體系,在乳制品、肉制品、白酒等10類風險較高的企業建立了食品電子可追溯體系;老河口市在湖北香園食品有限公司等規模以上企業試點建立了電子追溯體系。
據介紹,襄陽未來在食品安全方面將繼續壓實黨政屬地管理責任,強化擔當,著力治標,突出實效,重點治本,強基培本。作為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的直接力量,郭方芳表示,下一步,該局將持續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食品安全決策的部署,堅持"四個最嚴",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規定》《意見》,務實創新,標本兼治,不斷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民以食為天,這項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永遠也不能放松,絕不能滿足于當前所取得的成績,一定要持續的把工作做好。"李樂成的話一直回蕩在所有襄陽市場監管人耳邊。(記者胡毅、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