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軍,當代山水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學會理事,曾任湖北省美術院美術館館長。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美術展覽,并被國家博物館等機構收藏。代表作品《除夕圖》在第六屆全國美展中被評為優秀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古樂悠揚舒緩,筆墨流淌詩意。國畫家張軍愛一邊聽音樂,一邊作畫。11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湖北省美術院張軍工作室,與他談畫聊藝。
古稀之年的張軍,是我省國畫創作代表人之一,擅長山水。他出生于南京,青年時期來到湖北十堰生活了近40年,現居武漢。依山傍水的生活經歷,使他的創作既雄渾大氣,又秀美靈動。
金陵古風、秦淮煙雨使得少年時期的張軍,從小便浸潤著濃郁的江南文化。他喜歡看畫,更喜愛畫畫,常常在上學或放學途中流連于南京書畫老店十竹齋。在湖北十堰市群藝館從事美術工作期間,師從國畫藝術大家周韶華。
在十堰生活的近40年中 ,原始蒼茫的神農架,蒼勁厚重的秦巴山水,處處都留有他跋涉攀越的足跡。張軍數次奔走于武當山,感受三十六巖、二十四澗,領略其雄奇險秀、幽靜蒼茫,四季輪回,他把自然山水網羅于胸中,激蕩于心扉,做到了可以信手拈來,潑墨成畫。
1984年,張軍的作品《除夕圖》,入圍全國第六屆美展被評為優秀獎,并收藏于中國美術館。藝術之路上,初出茅廬便嶄露頭角,但他深知自己的不足,還需要學習與提升。于是,他考入湖北美術學院,潛心研究學習他喜歡的南方畫派杰出代表人物,例如傅抱石、錢松喦、宋文治、周韶華等大家的山水畫特點。他師古人,學前人,博采各家之長,抱真守樸,摒棄虛浮,追求山水畫優美雋永的境界。
張軍的山水畫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他創作的《云漫紫霄》構圖新穎,氣勢博大,意境高遠;《云嶺秀色》遠山近黛,云霧繚繞,墨色融合;《歸巢圖》更注意探索新的藝術語言,畫面中既有具象的房屋、樹木描繪,又有抽象的潑墨、潑色運用,似云又似霧的藍色潑彩極富韻味。他的畫作,以傳統山水畫的意象造型為主,在對景寫生的基礎上,經過高度的提煉,用審美的眼光去表現山川江河之美,執著于自我內心真實自由的抒發。張軍介紹,我出生在南方,卻常年生活在北國。北方山水風骨奇峭,雄渾凝重;南方則溫潤清靈,平淡天真。對南北畫風的研究,使我有心融南北之風,并形成自家面目。他說,周韶華老師的氣勢派畫風對我影響也很大,用畫家眼睛觀察世界,將美的本質和畫家的感悟,與自然生命的本質聯系起來,追求人與自然共鳴、天人合一的境界。
近年來,張軍敢于畫大畫,善畫大畫,并且得心應手。湖北國畫家中,一說到畫大畫,便想到張軍。他畫的丈二以上尺寸的大畫,累計超過50多幅。他畫的這些鴻篇巨制,還有部分是用四張丈二宣紙拼接起來,如《武當山》、《三峽大壩風光》等等。在這些作品中,有的是浩瀚的林海,有的是綠水歡歌的泉流,或山勢雄險, 峽谷幽深;或溪水奔流,林木森森; 或云山千疊,氣象萬千。畫面中,流露著對自然的敬畏和依戀,張軍就是這樣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他與我省另一位國畫家施江城合作的《高峽平湖圖》,入選國家近代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工程。畫面中,江水浩渺,重巒疊翠,壯麗的江山圖景,與宏偉的時代工程渾然一體,是近年來巨幅畫作中少有的精品之作,此作品在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上長期展出。
張軍除了大畫畫得很有氣勢,小品畫也畫得很有神韻。美術評論家邵大箴說,張軍長期面對大自然的觀察和體悟,勤奮地學習、思考和實踐,探索了屬于他自己表現意境的山水畫語言,開拓了一種有新意的體現壯美、深邃、寧靜的審美空間。在傳承古法時,表現現代氣息,以筆墨表現結構,以筆墨抒情達意?!八o我們構建了個性鮮明的武當山水?!敝囆g家周韶華說,張軍與我同行30多年,他言忠行篤,慎獨自強,顯現出藝術本色與為人本色的一致,是很寶貴的。在我的諸多弟子中,大家都稱他為“老大”,也是自然合乎情理之事。
“古稀之年,唯繪畫上不敢偷懶。”張軍說,要更好地繼承傳統和開創山水畫的時代新風,是要下大力氣去做的。筆墨當隨時代,現代人的視野、世界觀、對自然的感受,和古人不可能一樣。只要傳承有緒,有沉下去的治學精神,有敬畏藝術的虔誠之心,有完美表達的藝術語言,一定會在事業上達到新的高度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