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十年航道之上,全國城市發展正追風逐浪,百舸爭流。
此前,無論是“新一線城市”,還是“北上廣深武”,在一系列有關經濟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商業活躍度、生活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的各類縱橫評比之間,武漢都已然被置于醒目C位。
梳理武漢的城市主航向,從碼頭繁盛,到鋼花飛濺,從車都奔跑,到芯屏端網,產業更“輕”,而動能則愈“強”。
其間,如船之風帆,誰將是武漢未來的超級引擎版塊?
光谷,當仁不讓。如蝶化蛹、魚化鯤,作為繼北京中關村之后,第二個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31年間,這片熱土完成了從“一束光”到“一座城”的巨變。
根據數據統計,光谷現有人口168萬人,占武漢常住人口的15%。也就是說,每7個武漢人中,就有1個是“光谷人”;同時,35歲以下青年人口占總人口數量近70%,光谷正成為武漢最年輕、最具活力的區域。
更多人求學于此,創業于此,追夢于此,生活于此,讓光谷在速度之外,也有了新的溫度。
對此,恒大旅游集團攜其重磅IP“恒大童世界”,以一座大體量、超規格、多業態的“文旅大城”——武漢恒大文化旅游城落子于此,助力“大光谷”在產業骨架錚錚之下,也有了肌體豐滿的“新生活”與“優體驗”。
從中國光谷,到世界光谷
這里有“瞪羚企業”,也有“美好生活”
對于光谷,有三問。
源何強大?成績幾何?未來向哪?
探動力,有表征,也有內核。
其中,有顯性數據——截至2019年初,集聚企業7.5萬多家,其中高科技企業2328家、瞪羚企業300多家,知名互聯網企業“第二總部”超60余家。
有隱藏變量——包括卷皮、斗魚、盛天和寧美在內的“互聯網+”四小龍聚首于此,引領孵化更大的科創集群。
有可感變化——光谷廣場的白色巨帆,變成璀璨星河。環繞于此,武漢曾經繁華的盡頭,變成了未來的起點。
有不竭活力——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集聚于此,光谷“3551人才計劃”啟動,引入包括4名諾貝爾獎得主,61名中外院士,399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
有千億引擎——不斷分裂蛻變,形成5大千億引擎,一個以光谷、藥谷、智谷、金谷、才谷共為基底的“五谷豐登”格局已然成型。
談成績,也是頗為亮眼。
在武漢東湖高新區發布的2019年度半年“成績單”之中,光谷前6個月戰略新興產值745.8億元,占據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7.3%;新增企業1.2萬家,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企業98家。
與此同時,包括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工業投資增速、進出口總量和一般財政預算收入總量在內,光谷7項經濟指標位居武漢各區TOP1,其中GDP同比增長10.8%。
眺未來,光谷啥模樣?
“一芯驅動”,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正著力建設創新光谷、富強光谷、美麗光谷;立下每年新增企業2萬家,GDP達到2000億元,服務200萬人口的“三年三兩”硬核目標,全力從“中國光谷”向“世界光谷”進發。
其中,將依托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及多個重大項目、應用場景,擦亮“創新光谷”;圍繞“芯屏端網”萬億級光電子產業集群,托起“富強光谷”;通過補齊交通、教育、醫療等民生短板,放飛“美麗光谷”。
三問三答之間,“大光谷”發展路徑逐漸明晰——不僅有領銜行業的“瞪羚企業”,更有落于微處的“美好生活”。
從產業更強,到生活更優
“大光谷”正衍生更多需求端、增長極
此前,武漢將城市工業版圖定為“四極”——大光谷、大車都、大臨空、大臨港。
占據城市棋盤的天元四角,這四大版塊各有產業所長,也希冀通過下一步落子,弈獲更好站位,謀得更大發展。
對此,光谷除了芯屏端網等“主帥產業”之外,還有哪些可以發展的“象士產業”?
答案,落于文旅之上。
根據《2019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全市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量突破5000億元;金融、商貿、物流、建筑等行業增加值均過千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8200億元,增長25%,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突破2100億元,增長17%以上。
對于旅游、會展、設計等產業,報告則使用了“加快發展”。這一背后,是相關產業的亟待提速、提質與提升。
對此,優勢延展、短板待補,文旅產業之于光谷發展,之于武漢未來,已愈顯重要。
此前,武漢市推出《全域旅游大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提出“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使旅游業成為武漢趕超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一個“趕超發展”,一個“戰略支柱”,足見政府對于城市文旅產業,寄予的殷殷厚望。
與此同時,武漢旅游業“十三五”也為城市現代文旅產業的發展,設定了一系列目標——“到2020年接待國內旅游者3億人次,入境旅游者35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230億元,使旅游收入占服務業比重由目前的25%提高至40%。”
大勢之下,城市現代文旅產業,也成為光谷亟需“填空”,極大“加分”的地方。
在經濟結構調整、消費水平升級的當下,文旅產業已經越來越成為城市“剛需”,成為生活“常態”,被預測為下一個支柱產業和萬億產業。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文化+旅游產業將在未來5-10年達到15萬億規模,占國家經濟總量的15%-18%。
對此,光谷正好可趁文旅消費熱力的極速釋放,衍生更多的需求端、增長極,去圍繞“文旅+”講好故事,提升品質,做優體驗,塑造自身產業的新一極,打造城市發展的又一谷。
從“新文旅”,到“第六谷”
恒大攜超級IP,助城市文旅提質再升級
“倉稟實”的光谷,正產能更強,需求更多維、更豐富。
產、商、文、旅、住、教、康……如同鉆石的不同棱面,這些產業共同形成了一個更加耀眼的光谷。
對此,在各項經濟數據的領航之下,光谷近年來正積極探尋更多城市空間的“亮點版塊”,功能的“完善版塊”,去為城市生活氛圍、文旅需求做補充、做加法、做提質。
于哪里落筆?于哪里開篇?
依托《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之中,“大武漢都市區”對于鄂州的納入,鄂州正成為與武漢同城化,與光谷協同化發展的縱深腹地。如同一塊待琢璞玉的鄂州紅蓮湖,也成為“大光谷”文旅破題的優選答案。
這一雕琢者,則是恒大。
以一座斥巨資打造,集游樂、休閑、文化、商務、旅居于一體的地標級旅游目的地——武漢恒大文化旅游城,恒大旅游集團助力“大光谷”生活的更品質、更美好。
據悉,這一項目屬于恒大全國“大文旅版圖”戰略拼圖的重要一塊,核心IP為恒大旅游拳頭產品——“恒大童世界”。
這一IP專為2—15歲的少年兒童打造,定位全球唯一的全室內、全天候、全季節大型童話神話樂園;以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國故事為核心內容,原創推出“璀璨中華”“魔幻西歐”“探險南美”“神秘古國”“漫游海洋”“穿越太空”等6大主題園區。
目前,恒大“童世界”已在貴陽、長沙、開封、太倉、句容、西安、成都、武漢、長春和沈陽等全國重點旅游城市,實現15個項目布局,預計2021年起陸續實現開業。
依托這一大型與重磅IP,武漢恒大文化旅游城,將以“文旅+”為思路,做加法,做升級,著力打造一個奇幻而瑰麗的東方童話世界。
根據規劃,項目將擁有約12.8萬平方米歐式城堡酒店,約6.6萬平方米國際會議中心、約6萬平方米現代博物館集群、約6萬平方米萬國美食街、約5.8萬平方米繽紛商業廣場、約4.5萬平方米國際會展中心、約2.6萬平方米大型演藝中心、約2萬平方米浪漫婚禮莊園等國際級配套。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現代博物館集群將由奇趣體驗博物館、科技體驗博物館、海洋文化博物館共同組成,形成華中地區主題最多、規模最大的現代博物館矩陣。
這一項目,以超級規模、多元業態、造“城”之勢,將與“大光谷”的產業經濟版塊形成強大互補,完美耦合。
對此,一個大膽的“城市猜想”漸成——在光谷、藥谷、智谷、金谷、才谷“五谷豐登”的現有格局之下,“大光谷”是否會以文旅經濟為突破口,形成城市又一增長極?鄂州又能否借勢恒大落子,打造光谷的文旅“第六谷”——“樂谷”?
愿景美好,探索不息。鄂州正加速與“大武漢”共融,奮力與“大光谷”同振,恒大的助力,則為這個可能性,增加了又一個重磅砝碼。
城市智囊獻策 光谷“第六谷”如何煉就
——2019大光谷文旅融合高峰論壇暨武漢恒大文化旅游城價值認證活動圓滿落幕
1976年,武漢東郊,南望山下,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誕生。
曾經的地方研究所,如今已成“世界烽火臺”。圍繞于此,一個追光而生,聚光成谷的小魚,用31年時間點化成“鯤”。
而今,附于它的肌體之上,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一枚枚產業鱗片泛著耀眼光芒。
在長江經濟帶之上,武漢如何擊水中流、翻騰跳躍,光谷這條巨鯤都將打下重要頭陣。對此,它需要更強大的動能,更持續的活力、
在哪里尋找大光谷經濟的“新流量”?從哪些方面去豐富大光谷的“表”與“里”?在光谷多年的聚峰成谷之間,哪里又將成為它的“新一谷”?
昨日,一場以“點亮武漢城市新版圖 構筑世界光谷‘第六谷’”為主題的2019大光谷文旅融合高峰論壇,在武漢恒大文化旅游城盛大舉行。
包括省內主流媒體、財經研究、城市規劃、文化發展、咨詢機構等領域專家智囊共聚,從各自角度,展開縱論與探討。
根據《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武漢大都市區”概念的提出,為大光谷的縱深東進,與周邊版塊的融合發展,指明方向。
活動之中,一位資深媒體人表示:“從跨城地鐵的開通、兩地經濟的往來,尤其是順豐機場的建設,都預示著從地域相近、交通相鄰、人文相親的角度,武鄂正加速一體化。”
在此背景下,恒大重磅落子鄂州紅蓮湖,打造的武漢恒大文化旅游城項目,連同周邊的PVCP國際文化旅游項目、葛店文體公園、紅蓮湖國際鄉村高爾夫俱樂部、紅蓮湖水上運動訓練競賽基地,正形成一個巨大的現代城市文旅“旋渦場”。
在光谷、藥谷、智谷、金谷、才谷共為“五谷豐登”基底之下,以產業輻射,以功能填充,以格局重構,在頭雁恒大旅游集團的助力之下,這一“大紅蓮湖文旅版塊”,或將構筑起一個以“樂”為新IP的光谷“第六谷”。
這是大膽構想,也是全新命題。以“樂谷”為導向的光谷“第六谷”可否構建?如何煉成?專家智囊們紛紛就此展開建言獻策。
與此同時,活動當天,由湖北日報、克而瑞、樂居武漢等主流媒體與機構,共同向武漢恒大文化旅游城頒發“華中文旅風尚地標”獎牌和證書。
看好“大武漢” 這座城市具有6大優勢
知名財經專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葉青
去年,武漢的GDP排名全國第9,未來的目標是繼續向上走。
一直以來,我都非常看好武漢這座城市,認為它具有6大優勢:
第一是區位,武漢到國內重點城市的距離,大多在1000公里左右;第二是科教,武漢本地兩院院士總數達到80位,大學生數量居世界前列;第三是產業,從商貿、鋼鐵、汽車、光電,再到我們現在所提到的芯片、文旅,不斷優化升級;第四是文化,擁有古琴臺、黃鶴樓,楚劇、漢劇等,成為京劇的源頭;第五是水資源,武漢城市面積的1/4是水,這在中國省會城市之中是獨一無二的;第六是改革創新,光谷即是典型之一,經過6次擴容,從最初面積24平方公里,逐漸長成了現在的“大光谷”。
聚焦“臨界地帶” 助力區域空間和功能升級
武漢市規劃研究院東湖分院總工程師 耿云明
從“武漢城市圈”到“武漢大都市區”,近年來通過持續的動態跟蹤分析,我們將視野逐漸聚焦到了“武鄂臨界區”,研究同城一體化趨勢下的區域空間聯動發展路徑和策略。
圍繞紅蓮湖、豹澥湖方圓近20平方公里的武鄂臨界地區,現如今的創新活動、產業發展、城鎮服務等方面最具有同城化基礎。結合新時期城市轉型發展新要求,通過整合科創、文化、生態等要素,積極謀劃戰略性和特色型引爆項目,將有助于進一步加快該區域同城一體化發展進程,也更有助于“三十而立”的光谷繼續東擴發展,實現大光谷地區整體空間和功能升級,為打造“世界光谷”奠定基礎。
融入多元基因 培育“光谷東”特色文旅品牌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教授、湖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張薇
紅蓮湖版塊的發展,應充分發揮“大光谷”產業集聚和輻射帶動效應。
同時,依托光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聚的地緣優勢,結合該區域文旅消費能力較強、市場需求高品質的文旅產品等特征,借助光谷高新科技集聚發展的動力,長江中游湖泊濕地自然生態優勢,依托武漢恒大文化旅游城這種具有差異性的項目,積極打造適應性強、生命力強的高品質文旅產業集群。
在這一過程之中,需要把光谷的文化要素、人文記憶、創新發展等基因充分融入沉浸式體驗旅游產品之中,打造“光谷東”的特色文旅融合高地,助推形成武漢城市空間的“新興版塊”和“亮點版塊”。
未來造“產業光谷” 更造“生活光谷”
克而瑞武漢公司總經理 吳洋
光谷正處于整個“武漢大都市區”的中心,位于城市由西北,向東南發展廊道上的中心,銜接鄂州、黃岡、咸寧和黃石等部分區域。
對此,大光谷的產業融合,也代表了城市的功能融合。
在過去的發展之中,以5個千億規模產業,光谷已經形成了“五谷豐登”的格局。對此光谷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僅是“產業光谷”,更是“生活光谷”。
在這一背景下,位于紅蓮湖版塊的武漢恒大文化旅游城,通過一座有生態,有游樂,有文化,有商業,有居住的“全能型”文旅生活大城,為大光谷的發展帶來新的內容、新的內涵,在城市產業基礎與服務功能之上,做出更多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