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產南方的火龍果,在長江以北能種植嗎?
11月24日,浠水縣洗馬鎮萬畝能人回鄉創業園,萬順火龍果基地的600多個溫室大棚,如車間般矗立在田野。棚外冷風蕭瑟,棚內溫暖如春,紅色的火龍果點綴在長條狀“仙人掌”上,采摘的游客穿梭其中。“解決好溫度、灌溉等難題,一年四季都可結果。”基地負責人張曙明說,60%被游客現場采摘,剩余運往武漢、黃岡、黃石等地商超,供不應求。
在曾經“以糧為綱”的大鎮成功種植的火龍果,被看作洗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起點。
向農而興,點綠成金
地處浠水東部山區的洗馬鎮,與許多農村地區面臨一樣的問題——農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不高、坡地拋荒多。“以往幾十年種的都是水稻,特色種植才是農民增收之路。”洗馬鎮黨委書記熊漢平說,破除思想束縛,必須先有示范。
2013年,在洗馬鎮產業政策吸引下,張曙明流轉夏鋪村等4個村近千畝土地,種植原產越南的紅心火龍果。“聽說我種熱帶水果,村民大多選擇觀望,不愿簽字流轉。”張曙明說,種植第3年,萬順火龍果基地規模就發展到鄂東第一,產值近千萬元,給152戶貧困戶帶來土地流轉、基地務工、入股種植等收入,直接脫貧走上致富路。
在張曙明的辦公室墻上,掛著一張光伏大棚設計效果圖。“大棚由塑料膜改為鋼化玻璃,上置光伏發電板,種火龍果、發電兩不誤,所發電力除滿足大棚照明、灌溉用電外,剩余并入國家電網產生收益。”張曙明興奮地比劃著說,基地已拿到6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的批文,正在辦理環評等相關手續,建成后年均發電量達4500萬千瓦時,有2000萬元收入。
打開種植思路,一些跟進的農民眼光更“活”了。接令橋村的謝炳煌在洗馬鎮11個村相繼流轉近千畝坡地種山藥,今年銷售山藥50萬公斤,帶動當地80多個貧困戶就業,基地支付工資35萬元。“就得看準市場種點有特色的,山藥樣子不好看,但藥用價值高。”謝炳煌說,基地探索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準備推出山藥片、嬰幼兒輔食等深加工產品。
昔日荒山田地,正變為“金山銀山”。截至目前,洗馬鎮有火龍果基地1088畝,山藥基地1100畝,油茶基地2500畝,獼猴桃基地1200畝,稻蝦連作基地4000畝,瓜蔞基地1600畝,黃桃基地1300畝,特色種植占全鎮耕地29%,41個村全部實現產業基地覆蓋,累計帶動貧困戶1086戶3815人。
特色種植誰來干
特色種植基地化,市場主體從哪來?去年,洗馬鎮規劃萬畝能人回鄉創業園,在用地、融資、配套等多個方面出臺支持政策。
“通往鎮上的村道拓寬到7米后,我才下決心回鄉種獼猴桃。”毛春雄快人快語。2017年,在楓楊坳村黨支部書記周佑林的感召下,他將飼料生意交給家人,回村流轉360畝坡地種獼猴桃。前期一畝投入3萬元以上,3年開始掛果,5年進入盛果期,是否擔心回本?“品種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引進,種植不施化肥農藥,產品主打高端市場,網上認養銷售。”毛春雄非常自信:“估計每畝純收入在4500元以上。”
“老毛人樂觀,困難說得少,好在政府幫扶多。”來基地幫忙填表的周佑林插話說,獼猴桃是縣里主導推進的現代農業產業,對規模種植戶每畝給予5000元補貼,鎮里將通村公路修到基地大門口,村里則以部分土地入股到基地。
兩年來,洗馬鎮像毛春雄這樣的回鄉能人有19位,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農業創業項目5個,有的建田園綜合體,有的建生態農業園,有的種植花卉果苗。“農村公路的改善,成為能人回鄉的最大拉力。”熊漢平說,3年來,洗馬鎮整合2億元資金新擴建通村通組路240公里,相當于干了過去5年的活。
產業鏈向深加工延伸
“溪水洗馬”,是洗馬鎮正在打造的農業公共品牌,名稱源于鎮名的傳說——元朝末年,“蘇容娘娘”征戰到此,令侍從下河清洗戰馬,故而得名。
曾為古代縣治所在地的洗馬鎮,以米粉、谷酒、豆油皮等土特產聞名,但產業規模小、管理不規范、商標品牌雜,缺乏市場競爭力,難以賣出優價。
“區域公用品牌是市場的敲門磚,以此倒逼洗馬農產品加工企業轉型升級。”鎮長郭校風說,今年,洗馬鎮與省糧油集團簽約共建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鼓勵鎮域內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農業市場主體入駐,集中力量共同叫響“溪水洗馬”。
洗馬豆油皮第一人周德旺從中看到了希望。“豆油皮的磨豆、點鹵、燒漿等全靠手工,4名工人每天只能生產3000張,一年下來200多萬元收入,買賣不溫不火。”周德旺說,牽手省糧油集團,可以改造工藝走向規模生產,意味著品牌響、銷路廣。
同樣振奮的還有王領青。2017年,他看中謝家坳村農田連片平坦、水源充足,一口氣流轉1300畝建起稻蝦連作基地。“養蝦的利潤每畝4000元左右,如果產業鏈延長到加工環節,效益更高。”王領青說,過去苦于沒有廠房和品牌,不敢輕易“嘗鮮”,現在發展的底氣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