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社會
湖北十堰:搬進新生活 踏上振興路
2019-12-06 15:35:12   來源:湖北日報

2019年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迎來通水5周年,持續供水1700多天,源源甘泉潤澤著祖國北方大地。

  2009年起,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湖北18.2萬丹江口庫區移民毅然告別家園、搬遷他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0年來,湖北省講政治、顧大局,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深入貫徹中央新發展理念,創新思路、靶向施策、合力攻堅,傾真心、用真情,破解移民村發展瓶頸難題,堅持輸血造血結合,激活移民內生動力,竭力促進移民村振興發展和移民脫貧致富,全力提升移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多方合力攻堅 實現“搬得出”

  湖北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壩區、庫區和核心水源區,丹江口庫區需搬遷移民18.2萬人,涉及十堰市5個縣市,其中內安移民10.5萬人,外遷移民7.7萬人,共建設移民安置點441個,接收外遷移民縣市區多達26個。

  移民安置發展的好壞關系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成敗,湖北始終把南水北調移民當作天大的事,舉全省之力扎實推進。為按時完成移民搬遷任務,順利實現2014年向北方供水的目標,湖北制定了“四二三”計劃,即四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三年徹底掃尾。

  兩年搬遷18萬移民,難度有多大?有人計算過:日均搬遷250人,人和生產生活用品,一戶一輛大卡車,每天需要七八十輛車。

  橫向比較也能說明問題,長江三峽工程移民搬遷用了18年,黃河小浪底工程移民搬遷用了11年,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18萬移民,兩年內基本搬遷完畢。

  盡管難度之大、強度之高都前所未有,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庫區安置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移民干部群眾萬眾一心、不辱使命、團結奮進、連續作戰,一場波瀾壯闊的移民大遷安如史詩畫卷般在荊楚大地展開,一曲生活再建飛歌在湖北全面唱響。

  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印發了《關于研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安置區移民新農村建設有關優惠政策的專題會議紀要》《關于支持南水北調移民內安和丹江口庫區跨越式發展的意見》《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移民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傾力支持移民遷安復建。

  各級黨委政府眾志成城、攻堅克難、服務大局,全省各級各部門干部齊上陣,31個省直部門通過領導包保、對口幫扶的辦法,解決了一大批移民關心的生產生活問題。

  廣大移民干部無私無畏、忘我付出,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日以繼夜,長期超負荷奮戰在移民工作一線,用汗水、淚水、苦水和血水鋪就了移民搬遷的和諧之路,鑄成了移民工程的歷史豐碑。

  為做通移民思想工作,2萬名移民干部以情動人,用真心換真情,一家家被感動,一戶戶被說服。

  為確保移民收入高于搬遷前、生活水平好于搬遷前、生存環境優于搬遷前。在搬遷開始前,十堰市先后組織2萬多名干部、移民代表赴武漢、襄陽、荊州、荊門、隨州、天門、潛江、仙桃市以及省屬農場的各安置點進行考察對接。

  為減少搬遷給移民帶來親情割舍難的問題,全省盡量采取“整村搬遷”。新村選址與房屋建造,讓移民全程參與決策,做到移民放心滿意。

  經過全省上下合力攻堅,到2010年11月完成全省1.8萬戶7.7萬人外遷搬遷任務;到2011年完成庫區9.2萬人的內安搬遷任務;2012年9月又順利完成3個重點集鎮1.3萬人的搬遷任務;到2012年底湖北丹江口庫區移民“大遷徙”終于畫上圓滿句號,實現“平安搬遷、文明搬遷、和諧搬遷”的目標。全省新建移民集中安置點441個,建房5萬多戶700多萬平方米,調整生產安置用地約25萬畝,完成移民投資近200億元。

  創新治理模式 確保“穩得住”

  湖北18.2萬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中,農村移民達16萬人,搬遷后移民由過去分散居住到集中安置,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對傳統的鄉村治理帶來了挑戰。

  針對搬遷后部分移民村出現的臟亂差現象、辦事不熟悉不方便、新舊矛盾糾紛多等問題,全省各地在移民治理上積極探索,建立移民村社會治理新模式,確保移民村安穩發展。

  “一站式服務平臺”為移民服務。潛江市整合黨員便民服務站、移民社區服務平臺、網格化管理平臺等,全力打造移民社區“一站式服務平臺”,實現“移民辦事不出村”的目標。鄖陽區柳陂鎮移民新村移民服務平臺,各項設施配套齊全,《值班制度》《考勤制度》《工作制度》《網格化管理工作流程》《網格管理劃分圖》等全部上墻公開,為移民提供全方位服務。

  堅持開門決策、強化黨建,堅持民事民辦、民事民管。走進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新博村,小樓鱗次櫛比,道路干凈整潔,一切井井有條。2010年7月,100多戶移民從丹江口庫區搬遷到這里,經過多年努力,新博村走上了安穩發展之路。

  村支部書記黃小明介紹,2011年新博村成立了武漢市第一個南水北調移民村黨支部后,堅持完善自治制度,引導黨員群眾積極參與自治,創新自治方式,組織黨員領辦服務性、公益性和互助性農村社會組織,推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評、民事民決”制度,通過這些措施,極大地激發黨員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提高了村里各項工作的推進效率。

  2017年,新博村又成立村民理事會,由村民、黨員、下鄉市民、企業代表等共同組成。“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黨員積極帶頭,共同參與、協調村級事務,重大事項均通過村民理事會與村民廣泛溝通,取得良好效果。”黃小明說。

  2018年,為落實村企共建項目400畝采摘園規劃建設。村民理事會積極跟進,到每家每戶宣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就如何成立合作社、村民如何分紅、土地流轉定價等細節廣泛征求意見。由于一開始就鼓勵村民廣泛參與,堅持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因此得到了全體村民的支持。

  通過黨建引領、黨員群眾參與,新博村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全村移民50%的新農合費、電視收視費、農業保險費、水電費都由村集體交納。近年來,新博村先后被評為“移民小康示范村”“宜居村莊”等。

  結合移民村的實際,潛江市移民新村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會”進行民主決策“村民委員會”“民主監督會”進行民主監督的“三會”治事民主體制;建立了相應的制度和機制,實現移民村黨務、政務、村務完全公開透明,消除社會風險源,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在實處。各移民村結合本村實際情況,成立了紅白理事會以及種植協會、養殖協會、農機服務協會等協會組織共59個。

  能人帶頭助力村民抱團致富。新博村通過“黨員創業帶富工程”激活村里的紅色細胞,也帶動了村民共同致富。“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養成致富能人。”黃小明說,新博村移民原籍丹江口浪河鎮博家灣有5家大企業,這些企業將大批村民培養成技能人才,新博村現在有機械加工、鑄造等技能人才200多名。新博村根據這一優勢,建立村干部、村民小組長、黨員中心戶聯系企業的“3+1”對接制度,幫助移民就業,帶動移民創業致富。

  沙洋縣五里鋪鎮金臺村19組是個移民集中安置點。2016年前,村民們除了打工外,平時就靠種田為生,是典型的后進村。2016年,村里請回在北京創業的村民陳大彥回鄉當組長。陳大彥利用當地稻田資源,帶領村民們養殖小龍蝦創業致富,讓村民人人想干事,人人有事干,并積極協調解決村民們反映比較多的遺留問題。產業的發展,意識的改變,讓村民們有了奮斗的動力。回村養蝦的村民李波說,這兩年養蝦賺錢了,村民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養蝦上,矛盾自然而然地少了。

  針對個別移民信訪問題,天門市搭建了市、鎮、村、組四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網絡。“每月召開矛盾糾紛協調會,并用真心、真情及時解決移民反映的問題,將矛盾化解在源頭。”天門市水利和湖泊局移民科科長唐芳說。

  丹江口市浪河鎮浪河口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和村域發展規劃,成立鄉風文明理事會和專業協會,健全民主聽證機制,堅持用制度管事,用制度辦事,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功能,促進村莊規劃合理布局,建設有序開展,環境衛生管理民主,及時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移民村和諧進步。

  此外,全省各地持續宣傳移民先進典型,宣傳移民自力更生、誠實守信的事跡,引導移民轉變“等、靠、要”的觀念,傳播正能量,促使移民風氣明顯好轉。深化開展移民“十星級文明戶”、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升移民鄉村文明程度。

  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我省廣大移民村已經形成黨員干部引領、能人帶頭、社會組織和廣大移民積極參與的共建共治良性互動格局,為移民新村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輸血造血結合 促進“能發展”

  大搬遷后要實現移民新村長期穩定和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然而,大多移民村產業基礎薄弱,農業仍是傳統的經營方式,產業經濟薄弱,實現穩定發展困難重重。

  為促進移民村安穩發展,我省積極加強移民培訓、加大產業扶持、完善基礎配套等政策。堅持輸血造血相結合,逐步破解限制移民發展的瓶頸。堅持強村富民政策,壯大移民村產業經濟。

  為幫助移民創業,天門多方爭取資金,在多寶鎮建立移民產業園,為當地移民創業提供平臺,并在租金和稅收上給予一定減免,鼓勵落戶企業優先招聘移民工人,促進移民就業。移民創業園的建成,既解決了移民發展用地欠缺、無地發展的難題,也縮短了移民創業周期,讓移民提鍋上灶創業發展。

  創業園占地20畝,培訓中心、創業孵化園、停車場等一應俱全,已容納30家企業入駐并解決2000多移民的就業問題。目前園區服裝加工、黃酒釀制、食品加工企業等都已初具規模。

  實施鄉村人才工程。通過治村理政、農村電商、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種養技術、農旅結合等實用課程,培訓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武漢市借力“三鄉”工程,重點在能人返鄉上下功夫,引導扶持在外鄉賢、創業能人、原籍大學生等優秀外出人員回鄉創業興業。潛江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取“點菜式”培訓方式,移民勞動力轉移就業率達到96%。棗陽市采取送訓下鄉方式,把培訓班辦到村組、到田間地頭,移民勞動力轉移就業率達95%。團風縣依托中國鋼結構產業基地,“訂單式”培訓轉移移民1193人,實現了“每戶就業一人”的目標。各地積極引導有共同發展意向的移民組建專業合作組織,實行規模化經營,走集約化發展路子。全省各地通過大力引進龍頭企業,構建“政府+公司+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優化移民收入結構,變移民單一的收入結構為“土地流轉租金+打工收入+創業收入+集體經濟分紅”的多樣化的收入結構,實現增收致富的目標。

  沙洋縣后港鎮荊南村利用地理位置優勢,引進九牛谷公司、湖北兩岸明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流轉土地500多畝,發展再生稻和蝦稻連作、澳洲蝦養殖、大棚蔬菜等產業,產值達千萬元。在大公司帶動下,荊南村水生蔬菜合作社、養豬合作社、特色養殖合作社等也相繼建立起來,一批村民變成了合作社的股民。一家家企業引進和合作社的建立,為村集體帶來了很大的收益。“企業分紅,荊南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達48萬元。”荊南村黨支部書記王洪珍說。

  天門將閑置或低效使用的水塘、泵站、預留地等采取村級自主經營、出售、租賃等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目前,天門市移民村級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的有2個,5萬元至10萬元的有10個。

  針對部分移民啟動資金不足,各地積極出臺政策、提供幫扶資金,為移民創業打開方便之門。在鄖陽區柳陂鎮山跟前村,一家家民宿酒店正在營業。村支部書記孫紹虎介紹,為充分利用村里的區位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業,村里整合移民資金,通過以獎代補,每戶補助5萬元至8萬元,利用已有的房屋,將其改造成民宿酒店,目前全村已改造幾十戶。2016年移民周慶玉將自己兩層小樓按村集體統一要求進行改造,一樓開農家樂,二樓做民宿。2017年營業后,受到周邊游客的歡迎。“每年春季賞花游、秋季采摘游帶來大量客人,加上山跟前村緊鄰丹江口庫區,垂釣客人多,年均收入近10萬元。”周慶玉說。目前山跟前村民宿已改造好數十家,開始營業的有六七家。

  為鼓勵移民自主創業,天門市主動聯系涉農銀行與移民代表座談溝通,建立移民信貸信用體系,解決移民創業融資難。武漢、十堰、天門等地分別出臺了幫扶移民生產發展、創業致富的指導意見,建立移民幫扶專項資金,扶持移民優化種植結構,發展規模生態養殖。

  挖特色促創新 力求“快致富”

  “三農”問題矛盾多而復雜,只有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才能破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種種瓶頸,移民村更是如此。

  近年來,全省各地移民部門銳意進取、積極創新,結合移民村實際,挖掘特色產業,促進移民村進一步加快發展。

  在丹江口、鄖陽區等地,當地重點突出綠色牌、生態牌,發展生態種植、光伏產業等。

  易家埡子村是丹江口庫區內安移民村,有移民1000多人。為發展當地經濟,2017年,在政策支持下,村民陳強按每畝15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30畝,建起18個大棚,種植反季節草莓。陳強介紹,正常草莓11月開始種植,次年5月上市,在當地批發價6元左右,而反季節草莓每年3月育苗,8月下旬分栽,12月上市,一直持續到次年4月左右。“上市時間正值春節,節前可以賣到40多元一斤,節后能賣30元一斤。”陳強通過種植反季節草莓,帶動移民致富,聘請7位移民務工,月均收入近3000元。在陳強的帶動下,全村已發展草莓200多畝,產值上千萬元,帶動用工50多人。

  在丹江口市浪河鎮浪河口村吳家院移民安置點前,一大片冬桃仍枝葉繁茂。2013年,當地流轉土地200多畝,引進農業公司種植冬桃、黃花梨、石榴等,今年120畝的冬桃開始掛果,11月上市,10元一斤,70多萬斤十幾天全部賣完。在大公司的帶動下,移民也開始種植冬桃,目前面積達400畝,該農業公司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培訓。

  十堰鄖陽區在柳陂鎮臥龍崗社區移民新村建成光伏生態產業園,集光伏發電、農業觀光、農業技術、園林景觀于一體,帶動移民脫貧致富。

  在南水北調外遷移民村,大力實施產業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

  在沙洋縣荊南村,村里引進多家農業公司,發展鱘魚、澳洲蝦等特色養殖,不僅帶動了移民貧困戶就業,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目前,鱘魚加工廠占地200平方米,年收入達200萬元。全村已發展起藕帶種植與泥鰍套養、稻蝦連作、育秧、大棚蔬菜等產業,其中多個產值達千萬元。

  武漢新博村通過引進企業,扶持村民創業,全村興辦起苗木基地6家,服裝加工企業一家,勞務公司一家。目前全村村集體資產超過1000萬元,年集體收入32萬元,全村移民50%的新農合費、電視收視費、農業保險費、水電費都由村集體交納,近年來,先后被評為“移民小康示范村”“宜居村莊”等。

  鄉愁,既是家鄉味,又是致富經。多地移民充分利用家鄉文化、特產發展致富。

  武漢市漢南區鄖陽村以櫻桃園和村民房前屋后路旁栽種的櫻桃樹為依托,打造櫻桃田園綜合體,集賞花、采摘、休閑體驗于一體,并重點傳承十堰市鄖陽區的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飲食文化重點發掘紅薯粉絲、黃酒、苞谷酒等鄉土產業;民俗文化重點傳承撐旱船、舞龍獅、鳳凰舞燈、跑竹馬等傳統特色技藝,把鄖陽村打造成移民的夢中老家和游客的休閑之家。

  走進天門市多寶鎮移民創業園黃酒廠,一股濃郁的酒香迎面撲來,企業負責人譚遠軍是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到多寶鎮后,一直不能忘記家鄉黃酒的味道,自從移民創業園開建以后,他就想著能自主創業,將黃酒產業做起來。目前,產值已達80萬元,利潤近30萬元。

  11月10日,武漢市黃陂區新博村“武州盛天”農家樂內客人滿堂。28歲的店主陳健鋒說,現在店里每天中午客人六七桌,晚上八九桌,日均營業額五六千元。2013年,陳健鋒在接受移民培訓后,在家里開起了丹江風味“農家樂”,主打丹江翹嘴白、均州黃酒、武當山珍等特色。如今,他創業致富干得風生水起,已開起4家丹江風味農家樂,年利潤達200萬元,吸納移民用工幾十人。

  充分挖掘資源稟賦、發揮區位優勢,移民村的鄉村游、采摘經濟也快速發展。

  武漢市新博村借緊鄰武漢城區的區位優勢,乘武漢“三鄉工程”之勢,大力發展采摘經濟和民宿,大力打造城郊田園小鎮。

  鄖陽區柳陂鎮山跟前村,借緊十堰市城區、鄖陽區城區和丹江口庫區邊的地利優勢,發展鄉村游,已形成春天賞花、秋天采摘、四季垂釣格局。

  天門多寶鎮白龍泉新村借助緊鄰多寶鎮漢江江灘和興隆水利樞紐大壩的優勢,結合多寶鎮一年一度的沙灘文化節,打通采摘、旅游、農家樂產業鏈,建起平菇基地、水都農莊和民宿,形成多種產業共同發展之勢。

  經過持續的幫扶,湖北打造了一個個富裕和諧、活力迸發的移民村,涌現出一批勤學苦干、敢于奉獻的移民致富帶頭人,共同描繪著鄉村振興新圖景,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奮力前進。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 精品国产偷窥丝袜在线拍国 | 中文字幕综合久久久久 |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 五月天激情视频在线 |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对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