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旬老糖友患重度糖尿病導致足部壞疽,整個右腳眼看就要截肢。危急時刻,骨科醫生上演“乾坤大挪移”,通過對右腿脛骨實施微創手術,刺激人體組織再生,從而重建下肢血管與微循環系統,巧妙保住了右腳。
78歲的王師傅患糖尿病近30年,一年前其右腳開始出現麻木、水腫、潰爛。“老爛腿”讓他穿不了鞋,也走不了路,連正常生活都無法保證。兩個月前因腳傷難以愈合,王師傅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就診,醫生發現他已經發展成糖尿病足4級,右腳的第四、第五腳趾已經壞死,不得不截趾。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他整個右腳保留的幾率很小。
東院區緊急為王師傅組織了糖尿病足MDT疑難病例會診。參與會診的骨Ⅱ科主任任義軍教授發現,王師傅基礎疾病多、血管條件差,可以嘗試“橫向骨搬運技術”來保住右腳。
任義軍解釋,糖尿病足之所以會壞死,是因高血糖破壞血管壁阻礙血液流通。肢體末端供血不足,導致創面難以自愈,病發部位會進入反復“感染-壞死”的惡性循環。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通過給予人體骨骼持續、緩慢、穩定的牽張,可產生一定張力,從而刺激骨骼、血管、皮膚等組織的再生和活躍生長。上世紀曾風靡一時的“斷骨增高”,即是此原理。
脛骨橫向骨搬運,則是人為在患肢腿骨上制造一處微小、可控的骨創傷,通過微損傷和修復機制,促進患肢的血管網再生,實現微循環重建,為缺血肢體再生一套側枝循環系統,使足部潰瘍處重新獲得血供,使感染得到控制至修復,從而解決糖尿病足缺血的根本問題,讓患者免去截肢風險。
聽完醫生的仔細介紹,本已絕望的王師傅決定嘗試一次。任義軍教授團隊經過精心準備,為他實施了“脛骨橫向骨搬運”手術。醫生運用微創技術,其在右腿脛骨上切一塊骨片,用一個類似手風琴的支架固定。通過調節支架上的螺紋桿,以每天1毫米的速度把骨片橫向搬移,3周后再慢慢移回原位。在持續緩慢的牽張力作用下,王師傅右腿的骨骼、肌肉、神經、血管、皮膚等組織都能得到再生。
在內分泌科大力配合治療下,經過一個多月的康復與觀察,王師傅驚喜發現,自己的糖尿病足壞死處長出新肉,創面基本愈合,最近借助攀扶還可以緩慢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