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張夢 趙貝斯特)11月30日,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成立暨“社會認識與中國道路”學術研討會在華中科技大學召開。開幕式由華中科技大學人文社科處副處長方梅主持,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許曉東,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龐元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湖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喻立平,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董尚文,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哲學研究所所長歐陽康先后致辭,并舉行了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成立揭牌儀式,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秘書處掛靠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該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將進一步加強社會認識論研究和學術交流,促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繁榮。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許曉東在致辭中指出,華中科技大學歷來重視文科建設,原華中工學院院長朱九思開拓創新,率先在理科大學創辦文科,實現了由工科院校向綜合性大學轉變的戰略。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先生倡導理工科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經過30年的發展,華中科技大學的文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綜合實力居于同類高校(工科高校)的前列。現有三個學科在第四輪評估中進入A類,文科全職教師規模接近800人,現在無論是國家社科一般項目、重大項目,還是國內C刊、國外ESI的統計,排名均在10到15名,可以說文科已經初具規模。同時華中科技大學率先建立了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歐陽康教授及其團隊在社會認識論領域辛勤耕耘30余年,培養了大批從事相關工作的博士、碩士。在跨學科學術研究實踐、實踐對策應用、國際學術交流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頗具規模、充滿活力的學術創新團隊。尤其是近年來直面中國社會發展,積極為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建言獻策,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智庫成果。他強調,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成立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并將該專業委員會的秘書處設在華中科技大學,這對提升學校哲學學科的學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他期待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社會認識與中國道路”這一主題深入研討,共同為探索更加美好的中國道路而貢獻智慧。
開幕式上,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龐元正受研究會委托出席會議,宣讀決定成立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的會議紀要,他指出,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于昨日召開并推選出首屆理事會,其組織機構及其人員的推選過程嚴格規范、符合程序,隨后他宣讀了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首屆理事會的理事、常務理事、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等名單。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哲學研究所所長歐陽康教授任會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上海大學哲學系教授陳新漢、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馬俊峰、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鄒詩鵬、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吳畏任副會長,《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副主編吳蘭麗任秘書長,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潘斌、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國斌、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趙澤林任副秘書長,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經濟哲學系教授卜祥記等15名常務理事及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萬小龍等44名理事。他對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祝賀,希望該委員會在推進社會認識論的研究、辯證唯物主義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為我國哲學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湖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喻立平對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祝賀,他在致辭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認識論與西方學者的社會認識論存在本質差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認識論建立在對人的整體性認識上,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上,建立在對人類未來、人類解放這樣的前途命運的認識上。習近平總書記致力倡建共同體,先后提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社會治理共同體”,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等諸多關系。他期待本次學術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學者深入交流,構建中國道路的理論共識、價值共識、道路共識、文化共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這些共同體的構建,實現社會主義的理想和共產主義的理想。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董尚文教授在致辭中指出,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和“社會認識與中國道路”學術研討會的召開,不僅對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促進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掛靠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是對歐陽康教授三十余年研究成就的認可,也是對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近年來學科發展的信任和認可。哲學系在上一輪學科評估中躋身B+第四位,近四年來發表教育部認可的學術論文近300篇,出版學術專著50余部,教育部、國家社科的項目經費已經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峰,突破了千萬。歐陽康教授及其團隊為哲學系取得優異成績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表示,在歐陽康會長的帶領下,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將更加切進社會現實,反思時代問題,取得越來越多的豐碩成果,推動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繁榮發展。
研討會設有3場主旨演講,中共中央黨校教授、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龐元正,上海大學哲學系陳新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馬俊峰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胡敏中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哲學研究所所長歐陽康教授等30位專家學者,圍繞社會認識論的“元”命題研究、社會認識論視域下的中國道路研究、社會認識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社會認識與中國道路的跨學科研究等議題發言,深刻總結新時代社會認識論與中國道路的歷史經驗與成就,努力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認識論創新發展。
龐元正副會長在題為“社會認識論要重視對創新實踐的研究”的主旨演講中指出,要回答社會總體的自我認識是如何形成和發展這一問題,必須從社會認識與社會實踐的關系談起,有必要將創新實踐和常規實踐引入社會認識論,他認為這將在三個方面極大深化社會認識論。一是能夠體現人類實踐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創新實踐是實踐主體在已有實踐基礎上開展的自覺的、能動的創新性活動,是對原有實踐的破舊立新和推陳出新,實踐主體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創造性,在實踐的目的、方式、手段、效果等方面要有所突破和創新,這樣才能夠實現對先前實踐質的突破,取得先前實踐中未曾有過的效果。二是更深刻地揭示社會總體認識發展的動力和規律。創新實踐開辟了人類實踐的新領域,拓展了人類認識實踐的深度和廣度,能夠不斷提供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新信息、新知識,推動社會總體認識不斷發展。三是體現和揭示實踐改造世界、滿足人類需要的功能。創新實踐由于它在實踐的目的、方式、手段、效果等方面實現了對先前實踐的突破,使得在常規實踐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創新得到解決,從而能達到更為有效的改造世界的目的。
歐陽康教授作了題為“新時代社會認識、民族復興與人類文明自覺”的主旨演講。他首先探討了社會認識與中國道路的歷史演進及現實意義,提出“新時代呼喚社會認識論的當代復興”的重要命題,40年前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恢復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常識,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常識,引發了中國社會的巨大思想革命,引發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進程,展示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具有的特殊指導意義。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尤其是社會認識論為中華民族更好地認識社會、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更好地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發展中國,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全球治理變局日趨明顯,人類文明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現象,認識論和社會發展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他認為應認真應對至少五方面的復雜情況,一是從本體論角度來看,人與社會、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交織,這樣一種內在交織容易造成角色錯位和思想困惑;二是從認識論角度來看,認知模式的三要素主體、客體和中介在今天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三是從價值論角度來看,當前社會分化程度超越了我們的想象,生活方式、階層分化、地區分化等帶來了價值的博弈;四是從實踐論的角度,隨著價值的分化程度加深,智慧的博弈變得越來越突出;五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社會發展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他認為當代社會認識論研究仍面臨人與自然關系、人類文明發展道路及大數據應用等諸多難題。
與會學者認為,回溯中國社會認識論發展史,經過30余年的艱辛探索,我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得益于中國現實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歷史機遇,中國認識論乃至整個哲學研究回歸到求真啟智的學術本位。時代蘊育思想,思想又指引時代。作為關注現實社會發展及全球局勢變化的學科,社會認識論的發展又致力于人們如何認識社會,并且越來越自覺地走向社會實踐領域,在科學認識社會客體的基礎上追求對當下社會實踐的能動引領與建構作用。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必須深刻領會哲學社會科學對于中國道路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基礎上,以跨學科的方式推進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創新解決。
本次會議由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社會認識論專業委員會、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研究所主辦,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協辦。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上海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數十所高校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等出版機構的110余位社會認識論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