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組織編撰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目前我國心腦血管病的患病人數約為2.9億,致殘率和致死率長期居高不下,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
9月7日,在武漢召開的第七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等中西醫專家齊聚一堂,就血管病防治展開深入的學術交流。與會專家指出,保護微小血管就是保護心腦健康。
會議現場
當天的會議主論壇上,吳以嶺在以“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研究”為主題的學術講座中指出,微血管是決定人體健康的最重要器官,微血管在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環境中會出現痙攣、交叉畸形等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果能保護微血管的結構和功能,就可以維持心、腦等臟器的血液供應,有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吳以嶺發言
吳以嶺表示,在中醫看來,遍布人體全身的脈絡系統主要負責運行血液,脈絡中最細小的孫絡部分與西醫的微血管高度一致,因此“孫絡-微血管”這一概念的提出成為中西醫研究微血管病變理論結合點和治療突破口。以中醫脈絡學說為指導研發的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等一系列創新通絡中藥,經多項基礎及臨床循證醫學研究驗證可通過多種機制保護微血管,對心腦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血管病變治療效果顯著。
循證醫學是國際公認最科學、客觀、權威的藥物療效評價方法,具有隨機、對照、雙盲、多中心等特點。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張運在此次會議上作了“應用通心絡干預頸動脈斑塊研究成果解讀”為主題的學術報告,介紹由他牽頭的一項聯合國內35家綜合性三甲醫院,在18個省內篩選出1212例頸亞臨床動脈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的臨床循證研究。
該研究證實,應用通心絡能夠安全有效地減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指數。頸動脈是人體血管的窗口,與人體各處的血管、微血管是一個整體,這意味著通心絡膠囊不僅能穩定心腦血管及微血管中的斑塊,抑制斑塊形成,而且能逆轉斑塊對心腦造成的不良影響。
張運發言
張運指出,該研究還觀測了亞臨床動脈硬化患者服用通心絡2年后的心絞痛、心梗、腦梗等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結果發現,在常規治療藥物基礎上加用通心絡的治療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7.7%,僅服用常規治療藥物的對照組患者的發生率則高達13.2%,這意味著服用2年通心絡可降低將近一半的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該研究論文于2019年3月14日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子刊《科學報告》(影響因子4.122)上發表。
據悉,第七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管脈絡病專業委員會主辦,湖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湖北省中醫藥學會、湖北省中醫院承辦,匯集了來自全國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糖尿病等領域的專家學者1500余人。會議設置了主論壇及心血管病論壇、腦血管病論壇、糖尿病論壇等分論壇,并在全國開設了七百多個視頻分會場,三萬多名一線臨床醫師通過視頻會議、新媒體平臺共同見證了這次血管病學領域的年度盛會。(通訊員趙中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