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爛漫的春光中,作為已退休的省報記者,我單獨一人從武昌傅家坡乘長途客運回祖籍老家武穴市余川鎮(zhèn)十里村熊垸。
十里村,昔日是武穴邊遠山區(qū)貧困村,村民老是為日常最低生活發(fā)愁。家里人告訴我:通過多年發(fā)展,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后、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再為吃不飽、穿不暖、住磚瓦屋發(fā)愁了?,F(xiàn)在90多歲的老母親喝鮮牛奶、吃燕麥片已是家常便飯。村民吃海鮮也已不是“天方夜譚”,干農活也換工作服、進城也著西裝,住的最差也是磚瓦屋,多數(shù)是樓房,手機幾乎人人用,家家或有摩托或電動車,有的還有小汽車哩!
村民聞訊老記者回來紛紛到家坐下聊天。
“山外世界很精彩,山里世界也不賴;武漢每天不一樣,我們村可以說每年在變樣”,村支書饒艷春感嘆:如今我們有“新愁”——山青了,水綠了,可野豬也多了,我們依法保護野豬,可農民的莊稼、家里財產甚至人身安全卻遭野豬侵害。生態(tài)補償機制怎樣落實?生態(tài)如何平衡和諧?有村民說對野豬要實施計劃生育。
農民種油菜,從過去只收菜籽賣錢、到現(xiàn)在‘賣油菜花”、賣風景、賣服務??赏鈬慰蛠砹?,哪懂得“嘰哩哇啦”,不會外語交流怎能服務?發(fā)展旅游經濟缺人才??!
在一片笑聲中,村民一個個接上腔:“佛手山藥是村民種的特產,產量也較大。現(xiàn)在我們?yōu)橛袃?yōu)質沒高效發(fā)愁,如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形成產業(yè)鏈,盼政府、部門或企業(yè)能否幫扶一把?”“進村水泥公路已顯太窄了,如今車輛進出多,兩輛小轎車錯車也犯難。”“村垸廣場還缺少健身器材,沒健康何談小康”……
“我也要訴一下。村民做飯不再砍燒柴火,山上的草木長得快,我最愁的是村垸里對如突發(fā)山火要‘打早、快打、打了’的消防器材和能力”,村里治安負責人熊曙光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或許不該訴“新愁”的。
“大家雖訴‘新愁’,但我喜歡聽!這些‘新愁’同是發(fā)展的新變化,也是發(fā)展中的新問題。堅持問題導向,要用新發(fā)展來解決。”我說。
說也巧,離開村時,我在村路口碰上了此前采訪的武穴市委宣傳部干部郭占軍。他聽說村民“新愁”后很高興,當即撥通了村支書的手機:“十里村民的‘新愁’,是對美好生活的新追求!市領導強調:民有所呼,我必所應。我一定將村民‘新愁’向市領導和相關部門反映。讓我們與村民一起,以實干和擔當?shù)木?,來不斷解決‘新愁’,不斷實現(xiàn)新追求!”話音落下,我情不自禁地向郭同志伸起右手大拇指。(文 熊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