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加快推進養老設施體系建設,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更好保障老年人生活,3月21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發布《武漢市養老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對未來三年全市養老設施發展重點任務和目標路徑進行了系統謀劃。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7年,武漢市將推動落地不少于100個養老設施項目,新增養老床位不少于10000張,新增和提檔升級社區(村)養老服務網點、老年助餐網點不少于1000個,構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普惠優質的四級養老設施體系,全面提升養老服務的可及性和滿意度。
多方聯動共建養老格局
為應對老齡化趨勢,武漢市此次《行動計劃》提出,以規劃為引領,統籌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力量,按照“統籌規劃、就近嵌入、普惠優質、多元參與”的原則,圍繞“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共建一批、盤活一批、融合一批”,多路徑推進養老設施體系建設。
到2027年,武漢將基本建立起“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養老設施網絡,實現養老服務供給能力與城市發展水平相匹配,滿足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
《行動計劃》明確,全市將力爭落地不少于100個養老設施項目,新增養老床位不少于10000張,重點涵蓋公辦養老機構、街道養老服務綜合體、社會辦養老機構等核心設施。
在公辦養老機構方面,武漢將發揮其公益兜底與示范引領作用,強化財政資金投入,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國債項目等資金支持。未來三年內,市級將擴建市第二社會福利院、建設市第三社會福利院并謀劃市第四、第五社會福利院項目,重點聚焦失智老人、精神障礙患者等特殊困難群體。
在區級層面,計劃整合閑置資產,建設8所區級公辦養老機構,新增床位不少于3300張,同時推動病床使用率較低的公立醫療機構轉型發展為“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單位。
除了政府主導,武漢市還鼓勵國有企業、社會資本等多方主體積極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在國企層面,武漢將統籌整合養老相關資源,推動普惠型養老服務轉型發展,發揮“銀發生活安養鏈”的示范引導作用,打造以社區為單元的居家養老社會化服務體系。同時,鼓勵國企與民企共建養老產業聯盟,探索“國企帶民企、大企帶小企”的多元發展模式。
同時,社會資本也被寄予厚望。通過“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支持社會力量建設專業化、規模化、醫養結合突出的示范性機構,推動養老服務機構連鎖化、集團化發展,滿足中高端及差異化養老需求。
推動“15分鐘養老服務圈”落地
社區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間。為進一步織密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武漢將通過新建、提檔升級、優化功能等方式,大力推進“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
按照《行動計劃》,武漢市將優化配置社區養老設施不少于100個。新建小區需按每百戶不低于30平方米、單處建筑面積不小于300平方米的標準配置;已建成小區需按每百戶不低于20平方米、單處不小于200平方米標準進行補建或改造。設施功能涵蓋助餐、照料、文娛、康體、醫療保健等方面。
此外,武漢還將推動850個以上老年助餐設施布局均衡,包括幸福食堂、老年助餐點、老年餐桌等,提供營養均衡的膳食服務,解決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問題。
在街道、鄉鎮層面,武漢計劃新建63個養老服務綜合體,形成集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服務、醫養結合等功能于一體的“養老服務樞紐”,原則上每個街道、鄉鎮至少建成1家,人口超10萬的街道須增設1家。綜合體將提供接待探視、照護、康復、配餐等多種功能,重點服務困境老人。
針對農村地區,《行動計劃》提出,每個行政村將建設至少1個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整合村“兩委”閑置用房、民宅等資源,并推動現有中心提檔升級,拓展助餐、照料、文化活動、衛生健康等服務內容,推動農村養老與鄉村振興戰略協同發展,實現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