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之外還有微專業。所謂微專業,是指在大學本科專業目錄之外,圍繞某些新興的職業領域,以職業能力和素養培養為導向設置的專業,通過相對系統和迷你精干的課程學習與實踐,開闊學生視野,快速提升職業核心能力。和主修專業或輔修專業比起來,微專業很“小”,修讀5至10門課程、15至20個學分,沒有畢業論文,1至2年即可修讀完畢;此外,它屬于非學歷教育,不授予學位。
最近,許多湖北高校面向全校學生發布微專業招生簡章。極目新聞記者采訪發現,湖北高校開設微專業的嘗試,可上溯至2021年前后。目前,關注和嘗試微專業這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高校越來越多,微專業也越開越多。
微專業要新要實用
光看名字,就能感受到微專業的吸引力。
武漢理工大學開設了智能建造、智能系統技術、智能車輛工程、光電子信息玻璃、碳經濟與碳數字化等14個微專業,呈現出鮮明的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開設的微專業有財富管理、居住方案與住房金融、養老服務管理以及公務員能力與治理現代化等,其中公共管理學院主辦的公務員能力與治理現代化微專業備受關注;在武漢科技大學,微專業總量已達18個,今年,“大數據技術與應用”“人工智能”“生物智能” “增材制造工程”“智能醫學”“數字人文與新媒體”等更為熱門……
武漢科技大學是湖北高校中較早開辦微專業的,2021年下半年,該校便首批試點四個微專業人才培養項目。“三年實踐下來,最深的感受就是微專業一定要新、要實用。”負責武漢科技大學微專業項目設計與實施的本科生院副院長、香濤學院院長張志清說,當初開辦微專業項目時,學校就提出,做微專業的目的是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跨學科專業人才的需求,加快推進新工科、新醫科和新文科建設,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要圍繞“數智+”“綠色+”“交叉”等三個方向進行開發。目前,該校有“數智+”微專業13個,“綠色+”微專業2個,“交叉”微專業3個。
據了解,微專業的學費按學分收取,學完一個微專業大致需要1200元—1800元。為更好地配置資源,各校普遍對微專業提出了開班人數要求,這個數字一般是20。這也督促著微專業努力做到“新”和“實用”。
課程講究“少而精”
微專業主要面向全日制本科二年級及以上學生,為了不與學生的本專業課程沖突,其授課時間一般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周末及寒暑假時段。因此,課程門數不能太多,但內容卻必須精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公務員能力與治理現代化微專業共設置有六門課程包含三個大模塊,模塊一為《行政職業能力》《中國特色公務員制度與國家治理》;模塊二為《申論》《智慧政府與大數據治理》;模塊三為《公務交流與表達規范》《公務員職業生涯與心理健康》。許多打算考公考編的學生都樂于報名學習。
武漢理工大學本科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微專業一般由多門相互關聯的課程構成,它們聚焦于某一特定領域或專業技能,幫助學生具備某一類核心素養或行業從業基礎能力。該校每個微專業開設5—8門課程,總學分設置為15—20學分,其中實驗實踐課程學時原則上不少于30%。理論課程1學分對應16學時,實驗實踐課程1學分對應32學時。
張志清也強調,微專業的課程必須更具學科交融特色,更前沿。“課程應注重進行學科的橫向交叉,即培養跨學科(專業)的復合型人才,也應實現專業縱向延伸和前沿性發展。這是因為主專業培養方案通常具有穩定性,當有新的理論、技術等需要融入時,就體現出一定的不足,而微專業的短周期培養模式就可以很好地改善這一問題。我校特別鼓勵開辦微專業的項目團隊開發一些前沿性課程,據統計,已開辦的18個微專業項目中,新課占比在60%以上。”
此外,為了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兼顧微專業學習,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成為主流。
微專業也應有標準
微專業不具有學士學位授予資格。目前,各校的通行做法是,將微專業課程學習成績記入個人成績單,達到微專業畢業要求者,由學校發放微專業證書。
修讀微專業的學生們說,相比學歷證書,他們更看重能力提升。
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2024屆畢業生葛仕源在校時修讀了智能醫學專業,他說:“預防醫學大類研究生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方向最熱門,但我們自身很少涉及編程類和大數據抓取類課程,微專業智能醫學的相關課程的學習能彌補了這一缺陷,為我保研相關專業提供了助益。此外,讀微專業時我去了亞心這種高度運用人工智能做醫院管理的醫院、聯影等大型醫療設備生產企業學習,這讓我參加各類賽事更有靈感、思路更開闊。”
武漢科技大學安全工程專業2023屆畢業生王云軒將在本科專業學習時學的計算機語言相關課程比作“刀”,將自己修讀的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微專業比作“剪刀”,他說,兩種工具協作,處理數據效率更高,“求職時,HR對我修讀微專業一事很感興趣,詳細詢問了微專業的相關情況,修讀微專業不僅豐富和拓展了自己的學科領域、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也為求職面試等增加了話題,提升了錄用可能。”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李文惠子介紹,她在面試中展示了微專業中數據資產管理課程里學到的會計知識,成功拿到一家ERP(企業資源集成管理)企業項目管理崗位的實習機會。
“盡管當前不少大學也有雙學位制度,但那只有極少學生能夠修習,且學習負擔過重。微專業突破了唯一專業選擇的限制,能滿足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第二專業的需求,是非常好的創新。”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羅祖兵教授認為,微專業有利于促進高校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和增加學生就業的韌性,與此同時,學校應基于一定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傳統、學科思想和方法來做好微專業建設,“不是把應景的幾門課湊在一起就是一個專業,而是要給微專業定好課程的標準、師資的標準、辦專業的條件標準等,否則,可能導致大學微專業泛濫,那同不開設微專業而只開一些選修課沒有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