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標準引領“全力實施搶先發展行動”相關情況。
記者從會上獲悉,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兩新”行動開展以來,湖北省加快推動新興業態標準研制,幫助市場主體搶抓發展窗口。在爭取到的21項“兩新”國家標準起草任務中,《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產品標識要求》屬于搶先發展相關領域;已立項的51項“兩新”省級地方標準中,《電動汽車超快充充電技術要求》等5項屬于搶先發展相關領域;24項正在征集起草單位的地方標準中,《無人機消防救援應用指南》等4項屬于搶先發展相關領域。
自“兩新”行動開展以來,湖北省提出了重點培育50家具有影響力的優質團體標準制定主體的工作目標。目前,首批33家重點培育社會團體組織名單已經確定。“我們將以團標聯盟為依托,促進社會團體組織和企業、研究機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圍繞‘換新+回收’‘線上+線下’等新模式,低空經濟、平臺經濟等新產業,及時制定發布一批體現湖北特色、優勢的團體標準,拓展團體標準更廣泛的應用空間,提高湖北省團標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競爭力,更加有效地促進搶先發展。”湖北省市場監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鄧仲林說。
標準的發布實施,將引領未來產業發展
當前,湖北正前瞻布局,競跑未來發展新賽道。“湖北發布了《湖北省加快未來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圍繞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發揮科技項目引領作用,布局突破6G、人形機器人、AI大模型、腦機接口、合成生物等前沿技術,謀劃建設湖北省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著力打造中部地區競跑新賽道熱土。”湖北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俊介紹道。
打好關鍵技術攻堅戰,標準是引領。在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領域,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編制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安全要求》。與此同時,我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產業高速發展、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其研發、制造企業數量劇增,各企業產品標識各有差異,尚未統一相關標準,限制了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的規范有序發展,亟需對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出廠標識進行規范。
在此背景下,普宙科技聯合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等單位提出《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產品標識要求》,既是對強標的有益補充,也是促進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產業有序發展的重要支撐。
普宙科技有限公司質量中心副總監羅學濤介紹,該標準主要從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產品的標識內容、標識位置和標識樣式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比如,提出“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產品標識記錄的信息、載明的信息,應與產品實際情況一致并真實有效且易于識別”“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機體上的標識應清晰、牢固、耐久、易于識別,且附著于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就能查看的不可分割的機體部件之上,宜采用粘貼、噴涂、壓印或鐳雕等形式”等一般要求。在標識內容方面,明確了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產品標識內容應至少包含的內容,包括產品基本信息、唯一產品識別碼、產品分類標識、風險警示標識、使用提示標識等;在標識位置方面,對產品基本信息、唯一產品識別碼、風險警示標識的標識位置提出了明確規定。
“本標準的發布實施,能夠有效支撐《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和國標《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安全要求》關于標識相關要求的落地實施,規范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制造和使用,推動我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羅學濤說。
湖北提出碳捕集系統標準
通過技術手段將工業生產中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利用與封存,是國際公認的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大規模快速減排的關鍵技術路徑。國網湖北電科院致力于節能降碳技術和碳捕集技術研究,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標準轉化,并會同相關單位提出湖北省地方標準《分布式二氧化碳直接空氣捕集材料及系統技術要求》。
“這既填補了我省碳捕集領域技術標準空白,也為我省能源低碳轉型和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提供有力標準支撐。”國網湖北電科院雙碳技術中心碳技術室副主管張明說。分布式二氧化碳捕集系統主要應用于零碳鄉村、零碳園區,在確保主要能源供應類型為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下,利用碳捕集的負碳技術,最終實現微單元的零碳。
“從標準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能限定捕集系統采用什么樣的能源,但卻可以對整個系統的節能設計提出相應要求。”張明表示。“標準對捕集材料和系統提出了具體要求,包括明確捕集材料的能耗屬性和捕集系統的能耗參數,提出采用化學吸收法捕集CO?的工藝等。”
本標準的制定,將進一步規范碳捕集系統運行期間的各項參數,為碳捕集系統的研發和建造階段提供相應支撐,從而推動碳捕集技術更新推廣。